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稻作。苗族生活在山水间,环境较为封闭,千年来依旧沿袭着农耕的传统,仍以水稻种植为主。牛作为苗族乡亲犁地的最好伙伴,成为了维系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柱,自然得到人们的亲近与尊重,如果没有牛的协作,苗族人民是很难解决食物温饱问题的,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方式使得苗族人家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
《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的第二组《枫木歌》中《十二个蛋》里有唱到妹榜妹留(蝴蝶妈妈)长到12岁,和水泡游方12天12夜,生下12个蛋。12个蛋生下来,妹榜妹留请来鹡宇孵了三年整,生出人类始祖姜央和雷公、老虎、蛇、龙、牛、大象等动物以及一批鬼怪。从苗族古歌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在创世纪神话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苗族对牛有来自原始的崇拜,视牛为祖先之一。
历史上,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此过程中,牛扮演着重要的角。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五妈妈》唱道:经过“河沙坝”时,“野草密又高,苦于鲁难寻,阿妈忧重重。水牯草里钻,道路被打通。扶着妈妈走,慢慢朝前东。”这里说的水牯就是水牛。黔西北苗族传说迁徙过黄河时,小的家畜都被水冲走了,是牛把人载上了岸,才逃脱了敌人的追赶,得以生还。由古歌的内容推说,苗族对水牛是怀有极度感恩之情的。
图一苗族反排古歌表演
神界2龙裔攻略>战争片排行榜此外还有关于牛皮鼓的传说。苗家凡是死了人,都兴打牛皮鼓。一次阿昂(端公)给死人念经,其经书被老牛所吞。此经书为神仙所赠,书上记载着苗族老家的名字,记着搬到这里来的路线和祖宗的名字,牛把经书吃了会让苗家的死人回不到老家不到祖宗。老牛说,经书已在我肚子里化成一张油皮,你只消得把我杀掉,用肉招待客人,皮子用来绷鼓。把油纸蒙在鼓面上,经书自然就印在鼓面上了。自此以后,苗家死了人就不再念经,开始打牛皮鼓。
如何游泳苗族如今没有文字,只有依靠口耳相传从而实现世代相传。民间故事是苗族在山水间创造的灿烂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此类主人公为牛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苗族人民与牛之间有着
许许多多道不清说不明的“恩怨情仇”。这都说明在漫长的年岁里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深厚,不可分离。
二、牛元素在苗家人生活中的运用
1.在建筑上的体现
苗族吊脚楼是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典型,到处都有牛元素的运用,如苗家的图腾柱布满带角牛头骨,苗寨寨门悬挂着带牛角的头骨,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的牛角。除个别外,绝大多数吊脚楼都是三层建装模式(各层间有木楼梯连接):第一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和农具等。千百年来苗家第一层必定是有牛棚的,人牛同屋习以为常。吊脚楼第二层明间大门上的木质连盈,一般制成牛角形。苗俗认为水牛威力最大,连大虎也斗不过它,有水牛把门,可保一家平安。建筑屋顶上的飞檐形似牛角。
2.在剪纸刺绣与服饰上的体现
苗家妇女善于创造,根据生活认知和实践经验可以描绘出变化多样的图样,稍加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就可以产生新的样式。苗家妇女根据剪纸图样进行刺绣,剪纸是刺绣的预备工
序。在苗族刺绣纹样中,有许多龙、鸟、蝴蝶、狗、牛等造型。这些纹样造型独特,不仅仅是简单的动物纹样,更是苗族祖先的象征符号。牛的造型经常出现在剪纸和刺绣中,有的非常喜庆、用明艳,而有的则一改憨厚老实的常态,变得面部狰狞、双目突出、凶神恶煞。牛的造型表达了苗族的生命崇拜以及宗教信仰,斗牛图来源于节日里斗牛的真实场景,耕牛图来自于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看起来凶神恶煞的牛可以驱邪避凶,庇佑苗人。
苗族银饰造型美观大方、种类繁多,都有着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美好与吉祥。苗族银饰中大量出现牛的造型,最为明显的牛角头饰。贵州省台江县施洞地区的头饰是由大牛角、小牛角、银帽和银梳组成,大牛角和小牛角作为装饰同时出现是施洞银饰独一无二之处。它突出表现了牛在苗族服饰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其尽可能的夸张和美化。
3.在歌舞上的体现车险续保
苗族古歌源远流长,在其古老丰富的内容里也有一部分提及牛的传说故事。比如先前提到的《十二个蛋》、《五妈妈》等等。以歌唱的形式将牛崇拜重新演绎。斗牛舞便是牛崇拜在苗族舞蹈上的体现。移动网上充值话费
早有文献记载,梁代任昉《述异记》:“蚩尤氏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蚩尤戏”实际上是参加者三三两两头戴牛角相互抵触、扮演斗牛场景的一种活动。这种角抵戏实际就是一种原始舞蹈。反映了苗族先民蚩尤族与斗牛的紧密联系。随着历史的变迁,苗族从中原迁徙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至今苗族不但爱好斗牛,芦笙舞中仍保留《苗族斗牛舞》,足见文化习俗的根深蒂固。“斗角舞一般由五把芦苼、五支莽筒伴奏,吹芦苼者边奏边舞。… …舞蹈的唯一道具是竹篾制作的‘牛头’。表演时,小芦苼前导领舞,大中型芦苼、莽筒跟着,同时由二人各戴‘牛头'。道具作半蹲式边斗边舞,五位头插雏尾、腰拴白鸡毛花裙子的姑娘作舞伴应急配舞。其动作幅度大,有浪度,如甩腰、顶胯、卷转、抖肩等动作,状如波涛,起伏翻卷”。
“敲牛舞”是文山州的广南、马关等地的苗族在办丧事时的仪式之一。“广南白苗的敲牛舞是4人以上的集体舞,工人吹笙跳舞,工人执牛尾相配围着牛和棺材,绕横‘8’字形顺跳三圈,反跳三圈。‘做牛鬼’时,要有人扮成牛,吹牛角、持火把、铁刀驱邪打鬼、立高竿。”这个缘由是牛皮鼓的传说。
4.在节日习俗上的体现警员职务套改
苗族至今存留着丰富、独特的民族习俗,尤其是在台江县表现最为集中,其最高礼仪为祭鼓,即祭祀祖宗,因而最能表现苗族宗教文化独特性的活动的是鼓藏节。鼓藏节又称“吃鼓藏”,一般隔十三年才举办一次,是苗民以“姜略”(社或盟)血缘氏族为单位,共同祭祀祖宗的大典。旨在不忘祖宗当年创业之艰辛,希冀祖宗显灵,赋予后代人畜兴旺,生活美满幸福。鼓藏节,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才算完结,这个活动规模隆重,仪式肃穆,充满原始意识和习俗,充分展示了苗族先民的社会文化和朴素的信仰观念。而牛可以作为祭品参与这个神圣的仪式,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苗族的斗牛和祭祖杀牛,并非不爱牛,其实恰恰爱得热烈、真诚。祭祖杀牛,是认为牛有到祖先处的资格,是对牛勇于拼搏的赞赏。在苗族人看来,祖先带给他们种族的繁衍与兴旺,而牛则给他们带来丰衣足食。苗族人对牛的崇拜,其实是他们祭祀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的农耕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
斗牛是苗族对牛图腾崇拜的一种深层次的体现,苗族人民每举行娱乐盛会,总少不了斗牛的活动,例如姊妹节、独木龙舟节、吃新节、苗年、春节、重阳节、斗牛节等,斗牛成为苗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黔东南苗族,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姑昂”(苗族始祖)把生下来的肉团砍碎撒在山坡上,便变成了无数无手足的子孙。那时候,牛是他们的伙伴。有一天,牛要求“姑昂”让他们打架。“姑昂”同意了,并让“板告”去帮牛装角,叫“板央”去装“梳子”(牛
的旋毛),装好后,它们就打起架来。从此以后,苗族在祭祖时,便叫水牯牛来打架,随后就杀它来代替无手足的娃儿,使子孙不断繁荣,这以后就形成放牛打架和杀牛祭祖的规矩。传说中这既是鼓社祭的来历,也是苗族斗牛的来历。
此外,牛角酒也是苗族一大特,牛角与苗寨自制的土酒极为相配。当牛死去时,苗家人格外感到痛心。为纪念它,人们就把它的角锯下来,制成酒杯。逢年过节,人们用牛角饮酒表示对牛的尊重。当客人来家作客时,用牛角杯敬酒,表示对客人的信任、尊重和爱戴。苗族“牛角酒”由此而来。
三、苗族与其他民族的牛崇拜
在建筑方面,佤族人的牛角桩首先代表牛,剽牛时牛被拴在牛角桩上被认为是附上了牛的灵魂,而且永远插在房主人看来最神圣、最重要的住宅东面,主火塘旁的空地上供奉,他们把它当做牛的本相来崇拜。苗家的图腾柱布满带角牛头骨与佤族人的牛角桩相似。
在服饰上,苗族妇女头上的大牛角银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贵州黔南的布依族妇女,她们的头上包裹着两只尖角往外伸的青底花格帕、紫青帕或素白帕,形状恰似两只“水牛角”,
故称“牛角帕”,相传是为了纪念吃红花后变为天牛,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父兄妹的布依姑娘阿小。而傣族人民因为对牛的崇敬把自己打扮得像水牛一样没有门牙,从而有了漆齿。
在舞蹈方面,佤族有“剽牛舞”分为两种:众性圆舞和男性二人舞,众性圆舞是参与人数较多的舞蹈,边唱边跳,唱词为《剽牛歌》;“司岗洞口盖着巨芒,是小米雀啄开巨芒,我们才从司岗里来。为感谢小米雀的恩情,我们剽牛来祭祀,求祈村寨平安谷物丰收。”还有一种参与人数较少,一般为两个男性,一个吹葫芦笙,另一个左手端竹筒,右手挥舞长矛。“剽牛舞”与苗族的反排斗牛舞都是歌舞结合,载歌载舞。
在节日习俗上,黎族在三月、七月、十月这三个月牛主人都要给牛和用牛魂石泡过的酒。牛魂石是黎族每户人家都会有的一块石头,甚为珍视。在牛喝酒的时候,主人手拿一剑口念咒语,在仪式完成后需要把牛送进深山。牛与丧葬文化联系密切,和苗族的牛皮鼓、敲牛舞有着相似之处,牛指引着死人灵魂去寻祖先。壮族的家中如有老人去世,亲人来吊唁时必须带一对演奏乐器和武术的人进行表演。其中有个舞蹈叫“龙雅歪”及牛头舞(直译为母牛耍舞)演员四人,其内两人戴一牛头面具,披布质牛衣,一人戴笑头宝宝面具,演吆牛者,一人戴猴面具专演滑稽搞笑。在表演过程中丧家不时给“牛”撒些谷草,表示恭敬和感激。
“龙雅歪”面具用竹篾扎制骨架,用纸裱糊后彩绘再刷清漆,造型与其它不同。两只牛角间还有一只尖角,双眼镶嵌玻璃,两个硕大的鼻孔,张口吐舌。令人感觉颇具神性。哈尼族老人去世,其亲人朋友都要在牛前哭泣,直到牛粪出现为止,随后对牛粪进行保存,表明老人给年轻一代留下了东西。
在牛崇拜上,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相似之处,牛一般与祭祖、丧葬事宜相关,苗族相对于其他民族的牛崇拜来说表现形式更丰富,有一种牛图腾的文化,上升到精神层面,形成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
四、小结
“苗文化是中华文明一脉从没有间断过的独特经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宝贵硕果,本质上是一种值得尊重的悲情文化,是一种具有神秘感的礼仪文化;是一种崇尚勤劳和真善美的文化;是与现代社会有很多相融性的文化。”而牛崇拜在苗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是农耕文明的外在表现,从古歌等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到苗族人家与牛渊源深厚。牛崇拜体现在苗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建筑、剪纸刺绣与服饰、歌舞、节日习俗等。其他少数民族同样有牛崇拜,与苗族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植于农耕经济的牛
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衰退,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一现问题值得思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