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中重生的大师之路——未来20年中国美术教育展望1
在矛盾中重生的大师之路
——未来20年中国美术教育展望
商应丽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近代文明产生的基础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在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的一系列世界变革中,文明的重心已从五大文明古国转移到崛起的海上霸王身上,正如后来美国凭借科技革命从欧洲文明进化并脱颖而出一样,欧洲的航海家们带着先进的科技和经济模式成功的促进了近代文明的进化,而当时文明古国早已相继衰落甚至殒灭。在亚洲的历史语境里,中国的明清两代封建制度在继承了其一度强大的生产力后转而固步自封,最终导致自身文明的缓慢发展并停滞不前。无论中国人是否能真正接受这个必然的讽刺,已然发生的历史是:中国退出了近代文明重心的竞争。
古代中国人为世界提供四大发明后,他们的继承者转而开始追随西方的钢铁造就的工业文明。在这里,我不想谈论阶级或者民族的无奈,需要正视的是,文明从后现代艺术的此消彼长开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尴尬时期:大师消失了。我们再也看不到亚里士多德、尼采或达·芬奇那样的人,甚至连格罗皮乌斯也离我们远去,可我们又没理由因此而怪罪自己亲手发明的新经济体制,值得当代中国人重视的是,虽然目前以跟随状态存在的中国文化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后的市场经济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心浮躁、自身文化的丢失以及对外来文化的一知半解——但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契机,使我们开始反省自身的文
化状态,重新发掘中国文明的实质以及再次审视先进的西方意识,我们和世界重新站在同一个起点,而目标就是重新建立一个可以出现大师的环境,而这个建造过程的核心环节也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美术教育。
一、什么是美术
在阐述美术之前,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先论述美的定义,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美的定义都是不同的,而美也绝不可能永远局限在任何一个定义中,它和其他文明一样是发展的,其定义也是在不断完善的。但既然要为之定义,我们就不得不抛开这些“反省中的反省”,鉴于时下的文明特征以及社会状况为美提出一个暂时的定义。英国美学家鲍桑葵曾在《美学史》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定义:“凡是对感官知觉或想像力,具有特征的,也就是个性的表现力的东西,同时又经过同样的媒介,服从于一般的,也就是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
在古代人中间,美强调的是节奏、对称以及和谐,从鲍桑葵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现代美学的发展已不再能用和谐或者对称简单的概括。美术作为美的一种完成方式也随着时间的演进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歌特式艺术的出现以至崛起可说是对以往艺术的否定式进化,这种端倪虽然只是从形式上增加了艺术多样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歌特的流行使得后来的艺术家得以挣脱希腊——罗马艺术模式的束缚,从而导致现代艺术的新篇章中艺术家们开始从对对象的描摹转而对自身内心意识的表现,这一状况也可说是后现代主义诸流派产生的最初土壤。
在美术学科内,包含了绘画、设计、雕塑等门类,艺术家们在这些领域继续完善各自对于美的含义的理解,并最终冲出这些细小门类的划分来诠释美。中国的美术由于其历史原因在近代美术中只能说是占据了一个配角的位置,水墨画的延续及其精髓似乎和《老子》一起被国人遗忘,在我们大量接触西方美术的初期,中国的艺术家们急于吸取并理解各个流派的艺术诉求,却忘记了中国本土艺术的存在,或者说那一时期对自我的忽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面对崛起的西方文化及其日臻完善的艺术体系,中国的水墨画显得单薄无力,并随着国力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弱势一起被埋没了。
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ANALECTS                    ·13·
艺术如此,艺术家如此,美术教育同样如此。美术教育是一种文化制度,它也是社会整体的文化范式的一部分。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同样在经历着一种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的迷茫。
二、什么是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一种制度,在这一系统下,培养出更多的艺术家,但这一制度在不同时期也是可变的,从古代的师徒模式到近代的学院制,这种制度通过变革延续了自身的存在。前面说到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它也是社会整体的文化范式的一部分,当一个文化范式发生移动的时候,从属于这个范式的局部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也是教育制度演化的依据。当代大学教育的前身向前可追溯到希腊时期,当时的大学产生的愿意是学者们交流的地方,随后逐渐演化为一种教育制度,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
在大学美术教育中,从事美术教育的人一般都具备两种身份——艺术家和教育者。一个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艺术家,他对世界有着自己的看法,对艺术有独立的评判;其次他也是一个教育者,为从师于自己的学生提供自己的经验和观念作为他们在艺术活动中成长的参考。需要强调的是,教育者自身的构成基础是艺术家,核心是教育者,这两种身份的价值是并存的,是不可比较的。在美术教育体制中,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小心翼翼地介绍这个世界及其对艺术的理解,而不是醉心于技术的传授或者把学生复制成自己的翻版。
美术追求的是具有创造性的思考,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它不单单是在造型或彩等语言方面解剖世界,它更是一种看似独立但实际上与社会其他方面息息相关的诠释美的方法论。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者,他的职责在于牺牲的勇气,以肯定的方式教育年轻人正确地分辨艺术的价值,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观念去否定以往的经验以及价值,这就需要一个艺术家不仅具备专业水准,更要有一个堪称典范的人品,这也是以往的一些大师都不能贯彻的准则。
三、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
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美术教育制度,这也是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开端。在制度更迭之际,中国人的救亡图存也直接导致美术教育跟随社会文化范式的变迁而变迁。在后来建国以及后时期,中国美术教育在废墟中移植了一套全新的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平淡稳定后,教育者们却天天向上预告
发现了一个尴尬的现象:在这个平稳的时期,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即接收国外的艺术思想,但也仅仅是接收,缺少了思考与解构的能力,再加上金钱观念的影响,所有人都面对着思维空白的状况,以至于后来在行为艺术浪潮中,出现了有人把两只身上写满汉字的猪摆在街性交,这已经不再是教育者不愿看到的事实,而是所有艺术家都感到无奈。
学院内的教育者不仅发现了中国美术的残缺状态(不完全的达达主义、不完全的超现实主义……)更要面对大学教育制度下来自管理体系的压力。起初是曾为艺术家的官僚化蜕变,最后是非专业官僚的恣意妄为。身为艺术家的教育者们只能夹缝中谋求生存,没有多少人有胆量去挑战业已扭曲的制度,或者说即使有胆量,这种挑战也是毫无意义的。
教育制度的变质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年轻的学生。高考制度的确立、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教育者整体素质下滑以及不协调的高额学费,这些现象让教育者们完全有理由怀疑:中国美术教育已经开始商业化,它已经被扭曲成谋利的体制而不是起初培养艺术家的场所。最可笑的是,中国的大学扩招使得更多的学生选择了艺术专业,社会的一片责讨声浪的矛头竟然是美术教育。
四、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虽然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已经伤痕累累,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部分教育者在坚持美术教育的初衷,他们更多接收及时的对国外信息并思考、批判的理解,在基础教学外增加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虽然这种好的现象不多,但这已经足够预兆出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14· 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ANALECTS
在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中,设计教育的革新最为突出。正如工业革命后设计的出现宗旨一样,它更接近于应用,与社会接受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和,也正是这种特性使得设计教育率先改革,教育者们意识到他们没有像绘画那样宣称艺术的精英属性的借口,设计首先是为应用而产生的,大学内越来越多地邀请从业设计师授课,使得设计教育更具时效性。
美术教育的其他门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年轻的学生们最大的压力就是生存,四年的本科教育能否完成这些被教育者最迫切的愿望。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任务也以此为开端,已经存在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不可能被瞬间改造,这可能是一个需要投入几代人的努力的过程,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真正来自当今社会的信息,俄罗斯学院教育虽然完善,但教育者们需要把这个模式的内容更新为当代话题,伏尔加河的主题不能永远作为诠释艺术追求的方法。中国的学院教育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转化成学术成果。
目前的设计实践中,以靳埭强先生为开端的一批设计师已经开始着重发掘中国本土艺术语言的尝试,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这些文化符号的重新应用,甚至打破原有的设计与绘画的分科,这种视学术尝试显然对起初的造型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这也确实带动了学院教育进行新的变革。
二手房相关费用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改革正在循序渐进的突破过时的模式,但这是个需要时间的变革。在未来20年,中国教育将首先称职地使年轻的艺术家们生存下去,而后才能真正诠释本土艺术的内涵。
怨苍天变了心原唱
五、艺术之心与功利之心
在论述完美术教育的技术层面以后就涉及到教育的核心内容——心态。这里的心态分为三个方面,即艺术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
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的艺术创造代表了个人对世界以及美术的理解,但艺术家也是一个社会人,他有自己的交际及世俗生活。问题在于这些非艺术的方面是否能与一个人的艺术追求清晰的区分开,是否会影响到艺术家的行为乃至做人准则。这也许乍听起来显得庸人自扰,但在中国美术行业,这个问题也确确实实困扰了很多人的选择,甚至这个问题所担心的混淆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颇为严重的扭曲现象。在建国初期,艺术被强行规范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其创作内容单调而统一,艺术家的思想被客观现实严重束缚,艺术品的传播也只能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其后市场经济的改革使这种高压环境逐渐消失,但在面对瞬息万变的自由时,艺术家的真正考验也随之而来,来自社会的低级审美体以金钱的形式干扰创作者的思考,如此庞大的物欲之流,艺术家是该对其进行尖锐的批判还是避而远之,在此种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独自思考,虽然在西方美术观念大量涌入的初期,专心的接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事实上,这也是造成后来的中国美术远离自身时代的主要因素。
当代的美术教育者,他们的主体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的艺术家,在经历了社会变革后,虽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但同样也养成了那一时代回避社会的诟病,很多人把对时代的忽视与“精英主义”混为一谈。在这种观念下,当代美术教育也就自然的变成了落后的制度,过分遵循俄罗斯艺术教育模式,几乎没有进步可言。教育者是连接艺术家与学生的纽带,他的地位是煎熬的代名词,前面说到教育者与艺术家是一体的,那么艺术家的素质就决定了教育者的作为。分析一下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结果令人担心。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体制内生存,体制对于思考和革新有着天生的抵制习惯,作为个体的教育者也就没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艺术以及教育本身,即使少数相对来说比较负责的教育者也只能延续以前的教学模式去向学生灌输技术。
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下的被教育者体现了真正的艺术之心与功利之心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面对着自身所回避不了的生存考验,比如与导师及学校的融洽;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具有潜力的年轻人,为创造力所召唤,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甚至可以说,这两种极端的心态矛盾都集中在年轻人身上,他们更需要谋求一个平衡点,而不是通常主观意识上判断出的单纯的好与坏。
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ANALECTS                    ·15·
于莎莎老公对于自身心态的选择也导致了学生们个人方向的确定,时下社会上改行最多的莫过于艺术专业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术教育已经沦为学生获得本科学历的捷径,问题出在哪里?在社会生存中,
没有人能处于极端的价值取向上,但可以肯定的是,世俗生存只能占据很小的分量,作为一个具有创造性并且寻求艺术实质的艺术家,他的观念必须是艺术的以及超前的。
在美术教育体系中,艺术家、教育者以及学生是三者相互依存的因素,也正是这三种身份构成了美术教育的实质存在。那么,对于艺术追求与功利心态的取舍也就是美术教育中所有人要正视并为之努力改变的课题。
六、新教育精神下的教育方法
我们知道,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起初基本上是前苏联美术教育的翻版,这也使得中国间接地接受了欧洲的古典主义传统,而美术院校的教育是以严格写实训练为基础的纯艺术方向,正是这种欧洲古典主义传统奠定了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基础。但新的问题也因此产生,任何艺术创作或艺术教育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它无法回避与时代的血肉关系,但这种现实主义传统的一味坚持造成了思维的僵化,使人觉得中国的美术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这种教育只会采取古典主义的立场忽视时代的需要,这种体制下培养出的美术人才也对自身所处时代的需求置若罔闻,说得残酷些,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是在培养百年前的艺术家。
怎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使教育跟上时代需求的步伐?这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在不断的突破之间完成的,教育者必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当今社会美术思潮的最新动向,基础训练应被
保持在最低限制的分量上。所有的技术都是为艺术思想服务的,但时下的教育让很多学生误以为基础训练就是在完成作品,醉心于一张作品的精雕细琢,或者在重复着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明白自己与时代有何关系,而产生了一种迷茫、困惑、浮躁的心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育者完全可以用一种压抑的方式破掉学生的这种短浅目光,美国有一位教授曾经让学生在破烂不堪的纸上做素描练习,在我看来,这类方法完全可以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基础训练在整个美术教育中实际的位置和作用。我们更应当明白,基础训练不是一个阶段或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而是伴随人终身学习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人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
技术与理论的严重脱节也是当代美术教育的重大问题,很多学院的学生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要么偏重理论,要么偏重绘画技巧,最后导致大批的画匠和空谈者出现,这种结果使得中国美术既无法在创作上实施突破,也不能清醒地建立有效的理论分析自己。
事实上,美术教育应该是打破现有学科分类的,用各种方法来完成视觉艺术的尝试,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对社会进行思考后,不局限于绘画技巧或设计语言等的分类,甚至尝试新的视觉元素的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汉字的历史资料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体制的作用,造就出懂得思考而又不惧怕时代的艺术家,而大师才可能诞生于这样的年轻艺术家中间。
理想是存在的,只是实现它需要时间。采购师报名
参考文献
1 [英]鲍桑葵、张今译著.《美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美]小威廉姆·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思想与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 李行远著.《西方美术史纲》.武汉:湖南美术出版社
4 论以修养为基础的美术教育——艾斯纳教授访谈录.中国美术教育,1991.6
5 卓以玉著.《“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国美术教育,1994.3
·16· 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ANALECTS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