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小珈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佛山528000
)
石湾陶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晚期河宕贝丘遗
址的印纹陶,1977年冬至1978年春,广东省博物馆和佛
山市博物馆,联合对位于大帽岗东的河宕贝丘遗址进行
了发掘,在这个约1万平方米的面积内,挖掘了750平方
米,清理了77座原始社会墓葬,出土陶片共3万片左右,
经鉴定,遗址中下层的年代距今为4300——
—3500年[1]。出
土的陶片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泥质陶又分印纹软
外地车上海年检陶、印纹硬陶、素面磨光陶、彩陶、白陶、灰陶等。器型约
有15种,成型方法有轮制和手制,造型复杂,注重装饰,
纹样丰富,印纹陶的纹饰有四、五十种之多。
1964年,广东省博物馆在澜石发掘了十多座东汉墓
葬,随葬器物很丰富,其中的水田附船模型(现存中国历
史博物馆)和陶屋模型的出土最为可贵[2],这两件陶器生
动的反映了汉代石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并且告诉我
们:石湾是珠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
之一。石湾成为陶瓷生产基地,则是以大规模进行商品
生产为特征的,这个时期大抵从唐代开始,至宋代奠定
基础,尤其是1957年在大帽岗发现了宋窑遗址以及宋窑
之下亚叠着唐代窑址,其出土的淡青釉碗、碟与澜石唐
墓出土的器物一致[3],由此可见,石湾在唐代已经开始大
量生产陶瓷,逐渐成为岭南地区陶瓷基地。
明清时期,石湾陶瓷业进入繁荣阶段,尤其佛山由
努力奋斗的个性签名于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跃居四大镇之首,更加促进石
湾陶瓷业的发展。明代石湾陶工在生产过程中累计了丰
富的经验,对元代龙窑加以改革,明正德年间(1506—
1520)的“南风灶”就是在原来“文灶”上改革成功,控制了
烧窑温度,降低了废品率,标志着石湾陶瓷生产达到了
一个新水平,逐渐发展为综合性陶瓷生产基地,尤其日
用陶、美术陶、园林陶深受人们欢迎,赢得了“石湾瓦,甲
天下”
美誉。
石湾陶艺的特之一是造型生动,无论是人物、动
物、器皿的刻画,都致力于达到“百物百性,千人千面”的
艺术境界,尤其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陶塑形神兼
备,以寓巧于拙的艺术美来表现生活百态,堪称一部浓
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书。石湾人物陶塑于明代晚期
才出现,到清末民国时期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石湾
陶塑迎来新的发展高峰。石湾人物陶塑的题材广泛,有
仙、道、佛、市井人物等的塑造,人物陶塑注重表情的刻
画,还借助衣纹折叠、线条流动来丰富人物形象。
晚晴民国陶艺家刘佐潮,多取材于市井阶层的人民
百姓,加以艺术夸张,使人眼前一亮,人们对他的作品最
张韶涵家丑为熟悉的是《拍蚊公》,刻画了一位石上的农夫,穿短裤,
赤脚,侧着身子伸出被蚊虫叮咬的左脚,躬着身,瞪眼怒
容,右手指着蚊子,举起左手将要拍下,细小的蚊子能营
造出六足,翅翼玲珑剔透,呈伸针吸血的状态,整件作品
结构简练别致,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石湾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刘
传,在其作品《弃官寻母》中,对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非
常清晰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当时为了准确地塑好母亲
的形象,刘传观察了几十位老妇人,在旧社会,妇女生育
过多,营养不良,
都有弯腰驼背的现象,作品中母亲老眼
,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河宕贝丘遗址的印纹陶,唐宋时期以烧制日用陶瓷为主,形成了陶瓷商品的生产基地;明清时期艺术陶瓷异军突起,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彩绚丽,更成为岭南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石湾陶塑发展的新时代,繁花竞放,名家辈出,南国陶都知名远扬海内外,诗人萧三盛赞“石湾该是美陶湾”。如今石湾陶艺面临着行业竞争加剧、陶艺资源零散、人才不足等情况,本文站在石湾陶艺取得的历史成就、面临困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石湾陶艺
。
;成就;发展
Ceramic Art
陶瓷艺术
昏花,为了看清久别重逢的儿子,自然把视力向儿子面前靠近。石湾陶艺属于民间工艺一种,十分了解众的
爱憎与苦乐,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更贴近众。
石湾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石湾传统以草木灰(禾草灰、杂柴灰和桑枝灰)制成的水白釉为基础,利用其所含的氧化钙作熔剂,再配以不同的金属呈剂配成。石湾陶器的釉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以蓝、绿、白、黄、黑为大宗。石湾窑器釉丰富而多样,且善仿历代名
窑釉,如仿官、仿哥、仿龙泉、仿定、仿景德镇等,其中以仿钧窑变花釉最为著名。如清刘子芬所言:“陶器上釉者,明时出良工,仿制宋钧红,蓝窑变各,而以蓝釉中映霞紫彩者最为浓丽,粤人呼为翠毛蓝,以其似翠毛也,窑变及玫瑰紫亦好,石榴红次之。今世上流传广艳异者,即此物也。”
在“清宫旧藏”80余件的石湾窑藏品中,位于寿康宫原藏明石湾窑变花釉梅瓶,瓶底施以酱釉,外通体施蓝夹杂放射状白点的窑变花釉,这种深浅不一的以蓝为基调,其间杂以或多或少流淌状的白点和白絮,似翠鸟的羽毛,被称为“翠毛釉”;而有的又颇似雨中水迹的原或大雨浇洒在墙头上的状态,民间形象的称之为“雨洒蓝”或“雨淋墙”,是旧藏石湾窑器的典型釉之一[4]。在颐和园中的明石湾窑仿哥釉壁瓶,瓶为半体花瓣瓶式,撇口,长颈,溜肩,弧腹,高圈足,背部平坦,上下端开有系孔,以悬挂装饰之用。里口施釉,里心无釉,外施米白仿哥釉,开片纹细碎。
仿亦是创,石湾窑的模仿从来都是一种探索创新过程。如钧窑有一种天青釉,称为“雨过天青”,石湾窑则利用该釉发葱白点的窑变,烧出一种独特的“雨洒蓝”,像夏日晴空来一阵骤雨,在蔚蓝中现出葱白点点,寂园叟在《陶雅》中赞誉它“较之雨过天青尤极浓艳”。石湾传统的釉给石湾陶瓷披上了一件浑厚古朴、五彩斑驳的
外衣,独具一格地立于世界陶艺之林。
技法多姿多彩是石湾陶艺的重要特,他对于形成产区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直观的形象显示作用,成型技法包括手印原作、注浆成型;产品造型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线塑以及“胎毛技法”等,其中的山公微塑就是陶艺家们利用陶土特有的可塑性,用搓、捏、贴、捺、塑等传统手工技法创作出人物、鸟兽、亭台楼阁等一些造型精微的作品,装饰点缀在盆景上。山石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物花鸟等均由陶泥塑制,将
自然景物浓缩在方寸之间,犹如一座立体的山水画。
清代中后期,陶艺名家黄炳借鉴中国工笔画的施毛技法开创动物陶塑的“胎骨出毛”技法,如他本人创作的作品《素胎金丝猫》,这尊素胎金丝猫最绝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工艺,作者黄炳自创了一种叫做“胎毛技法”的工艺,在器物表面用刻刀、木、竹等工具一丝丝一缕缕地雕琢出动物的羽翎、皮毛,可谓是以假乱真。利用泥胎烧成后的自然呈现金丝猫的毛,把猫擒老鼠前的瞬间神态雕塑得活灵活现。
黄松坚被誉为“石湾新贴塑陶艺的开拓者和带头人”其创作的《春夏秋冬》被征集为国家珍品,并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运用“贴塑”这种技法,使创作的仕女造型玲珑剔透,优雅灵秀。春之仕女桃靥含春,左手提花篮,右手拈一朵桃花,于花间款款而行;夏之仕女倚坐于荷塘边的苔石上,恬静、温雅、
画扇轻摇,悠闲自在;秋之仕女亭亭玉立,气质高雅,
其仰望蓝天,举杯邀月,
颇具诗意;
冬之仕女身裹披风,
怀揣梅花,妩媚动人之处尽在“回眸凝思”
之中。
上世纪90年代佛山的瓷砖卫浴就已经占据全国陶瓷卫浴市场的1/3额度,成为全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与之相比的“石湾公仔”有些默默无闻,甚至早些年有“从来没有跨过长江”说法,虽然这些年来,石湾陶艺越来越被人熟知,如刘传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座,潘柏林大师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览,佛山市长亲自带队去北京进行展览拍卖等,但总体来说,比起瓷都景德镇,作为南国陶都,宣传力度方面不够,导致人们对石湾陶艺了解欠缺。另一方面,目前在石湾陶艺家有三百多人,但是国家级大师只有十几位,政府很多政策,包括场地、展览、资金都向大师倾斜,导致石湾很多中青年陶艺家,虽然他们热爱石湾陶艺,有创作的才华,政策却没有像他们倾斜,加上租金、市场竞争,生存压力大,让不少年轻的陶艺家对石湾望而却步。如不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的陶瓷专业学生,收入的不稳定,没有固定场所,还要熬得住十年八年的潜心钻研期,才有可能创造出让人记住的作品,现在做陶艺的基本属于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甚至更老,
令人唏嘘。
石湾陶艺家数量多、水平高、创作能力强,尤其在传统雕塑创作上有积极活跃的表现,石湾曾涌现了不少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陶塑名家如潘玉书、刘传、庄稼等,
繁
荣背后,关于石湾陶艺的研究却一直有明显的不足和缺失,缺乏学科理论探索,缺乏对民族雕塑发展文化自觉,具有一定思想和创作滞后性,且因为属于民窑,在传统文化积淀和古代实物资源上,并不被历代士大夫所重视。除了理论研究专业人员缺乏,釉的专业人才亦是如此,以目前石湾最大的陶艺创作基地美陶公司为例,造型创作人员,包括大师在内,超过30多位,而负责釉的只有几位的技术员,陶艺家的作品完成造型后,都靠这么几位技术员上釉,创造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湾陶艺行当目前重视造型远过于釉的现状。另外龙窑柴烧技艺的传承后继无人,目前烧窑的工人不足6人,且都是年纪偏大的老窑工,现在年轻人觉得烧窑是很繁琐的活,要在高温下工作,而且学会烧窑这一技艺也没多少出路,再加上工资、社保、福利方面未能达到他们要求,纷纷跳槽走人,不愿加入这一行,使得烧窑行业人才更是面临灭绝困境,
移动卡初始密码
形势不容乐观。
陶艺创作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
了冷板凳,潜心钻研才能出优秀作品,但有些陶艺家只
顾眼前利益,粗制滥造,更有甚者直接模仿、翻印大师的
作品,且不说著作权的问题,这样的作品何来的持续发
展?在石湾公仔街,卖的很多都是中低端的陶瓷产品,尤
其是外地人来石湾买陶瓷,几百块大师的注浆、翻模作
品带回去,以为就是石湾的特产,殊不知正是这样市场
乱象导致石湾公仔的名气逐渐消耗殆尽,在城市化的过
程中,大工厂、大机器、批量的生产压榨了石湾陶艺纯手
工的生存空间,使得陶艺创作的环境越来越差,空间越
来越少,这显然与作为地方支柱性产业打造的理念而相
违背。在以南风古灶为核心的石湾西片区,分布了广东
石湾博物馆、潘柏林艺术馆、美陶厂、柒号仓、汉陶馆、陶
含有然的成语谷等众多陶文化资源,却没有串连成珠,较好形成“陶文
化”凝聚力,对打造国家级陶文化产业基地还需再往前
迈开一大步。另外缺乏权威机构,佛山的各类陶瓷协会
五花八门,各个都以权威自称,而且不少陶艺家加入的
协会,
拥有自己的小圈子,只承认最传统的石湾陶塑而
对外来文化排斥,不够包容和开放,类似的山头文化只
会让石湾陶艺之路越走越窄。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石湾传统陶艺文化,石湾镇街
道办事处特设立陶艺推广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鼓励陶艺
工作者举办陶艺专题展览,《石湾镇街道鼓励石湾陶艺
对外推广扶持办法(试行)》(禅石办〔2019〕36号)包括致
力于石湾陶艺创作、宣传推广的个人或单位,该办法的
出台对石湾陶艺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尤其是有实
力的年轻陶艺家,资金支持使其能更安心创作。支持对
石湾陶艺理论研究,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出版的《石湾
陶》杂志,该期刊自2009年创刊,至今已有50期的《石湾
陶》季刊和众多专业书籍《石湾艺术陶瓷研究辑成》、《中
国佛山陶瓷文化》等出版,大大丰富了石湾理论的内涵
和深度。支持对石湾龙窑营造与烧制技艺的保护和传
承,石湾龙窑是以木柴为燃料的龙窑,在煅烧过程中不
确定的因素很多,这对龙窑技艺的要求很高,龙窑师傅
技艺的高低决定了烧成作品的精劣、窑变效果的好坏,聘
请石湾龙窑营造和烧制技艺传承人蒙文德、苏乃灌师傅
等人,开展实地教学、专题培训,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
石湾陶艺行业;对石湾陶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
收藏家、陶艺家等,邀请其到党校开设关于“陶艺文化的
起源和发展”历史文化课,深入开展对领导干部在地方特
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文化素养
和文化保护意识,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的组织保障。
2021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报告中提出“坚持文化自
信,深挖本土历史,以文塑城、以文兴城,要加大力度挖
掘佛山陶艺文化、美食文化、武术文化、状元文化,打造
与影响力相适应的展示平台载体。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
市陶艺文化类博物馆小散等问题,打造一个能集中展示
佛山陶瓷文化的大型高端博物馆,进一步提升南国陶都
的影响力”等的工作指示。按照指示精神,配合市、区推
进佛山陶瓷文化博物馆的选址筹建,启动广东(石湾)陶
瓷博物馆申报国家二级博物馆工作,与片区20多家博
物馆及艺术馆串珠成链,打造博物馆。用“微改造”、修
旧如旧、街巷文化理念对南风古灶片区进行活化提升;
完善慢行系统,串联以南风古灶为核心,贝丘遗址、大雾
岗森林公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为节点的文化生
态链;用陶文化元素装点重要门户、标志性建筑,统一片
五一去哪玩
区风格,“以陶铸魂”,打造最具古镇韵味的陶艺文化之
都,留下古镇记忆,留住人民乡愁。引领社会资源积极参
与,打造星光大师园、柒号艺术家村、青年文化+等项
目,对石湾西片区进行升级改造,尽快改造提升凤凰路
周边旧厂房旧物业,探索旧厂房旧物业打造成为孵化器
的新途径,将石湾西片区打造成为以陶文化为显著特征
的文商旅融合高地。
成功,在能源紧缺和价格不断走高的情况下,5%-10%的
节能率都值得企业投入引进。
釉料企业现阶段的耗能主要是电能和其他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直接产生碳排放。目前我国电力来源75%左右来自火电,在没有实现风能、太阳能自给自足的企业,电能虽然不直接产生碳排放,使用电网供电间接也在产生碳排放。使用天然气这样的清洁能源因其洁净、燃烧效率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但是不能带来显著变化。有实力的企业应该积极关注和投资清洁的电能、氢燃料这样的低排放能源,通过这样的能源使用外树形象、内提绩效,未来发展下去,清洁能源的性
价比会越来越高。
目前有企业在研发“免烧陶瓷”,这种产品在本质上并不属于“陶瓷”,只是类似于陶瓷性能的产品。陶瓷制品需要烧制才能实现预期的理化性能,
唐三彩、青花瓷、秦砖汉瓦无一例外。和釉料企业不同,陶瓷企业因其耗能巨大自国家开展“双千节
能”活动以来大部分企业被列入重点耗能企业强力监管,并在一些区域实行碳排放交易试点。陶瓷企业的耗能有
70%左右产生在烧制环
节,除了前述提及的高效燃烧技术、保温技术、
热回收技术以外,降低烧成温度显然是一种有效手段,这需要釉料的配合才能实现,或者釉料企业可以推动这个进程。当然还要其他更多方面可以着手,需要全行业集思广益。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即使不看官方数据,民众一样可以切身感受,节能减排是所有企业和公民的义务。只有环境绩效较高的釉料企业才能赢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现在我们看到政府的管理很少将釉料企业纳入严管,不是因为污染低,
恰恰相反这个行业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只是规模小,排放总量小而已。自己的环境管理是什么水平,还有多大的节能减排空间需要企业认真评估、
积极行动。[1]秦威,2021-2022年陶瓷釉料暨原辅材料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J].佛山陶瓷2022(03):1-5.
[2]林毅,节能减排技术在陶瓷工业生产中的应用,[J].佛山陶瓷2018(07):34-36.
为响应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要求,禅城区委区政府积极部署建设岭南文脉之城。首先打造“品牌提升”工程,结合陶艺建陶设计周,重塑“石湾陶”主题IP,如“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石湾贺年生肖陶艺展、国际柴烧节、陶谷创意市集等品牌活动,提升石湾陶文化影响力。另外加大合作交流,如佛山市博物馆和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
“石湾是个美陶湾”
,从2013年至今该展览去过杭州、北京、昆明、成都、上海、大连……展览鲜明的地方特、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引起了当地观众浓厚的兴趣,并成为展现佛山文化底蕴的重要文化品牌。拓宽宣传渠道,如佛山地铁2号线特“石湾站”,根据佛山市轨道交通指挥部和石湾镇街道办打造“特
站点”理念,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石湾陶文化融入
“石湾站”,在地铁站台设置了大型LED 电子屏、全息展柜影像,全力打造“石湾站”博物馆数字化展厅,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将石湾陶艺的历史与文化要素与科技元素完美融合,展现佛山石湾陶艺风采,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在岭南文脉之城建设中,传承陶艺文化,打造南国陶都的金字招牌贡献着“陶瓷”
力量。[1]陈智亮.广东石湾古窑址调查[J].考古,1978(3):5.
[2]徐恒彬.瀾广东佛山市郊石东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1964(9):13.[3]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佛山专区几处古窑址调查简报[J].1959(12).
[4]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物品点查报告[M].该会(发行),1925.
(上接第86页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