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条件在杭州城市发展演化进程中的作用
摘要:城市化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城市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的区域地位的变化,要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杭州,后让位于工业化的大都市上海,但在20世纪的前10年里,杭州又迅速发展为中国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区位因素对杭州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区位 杭州暖系 影响
1.研究背景
近十几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迁,一些大城市,正在发展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的交通、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等经济活动中心,并逐步走向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提高其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参与度与渗透度。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开始以国际化来谋求自身的继续成长,扩展发展空间。[1]
当前,杭州作为中心节点城市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枢纽条件,在长三角洲城市中具有优势。杭州已经在旅游、文化、管理、生产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和科技教育中心职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本文研究杭州的区位因素给杭州的发展造成的全方面影响,为杭州城市发展完成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顺利转型而提出相关意见。
2.杭州分布格局概述
杭州的布局形态主要是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周杰伦歌曲全集为加快杭州城市现代化建设,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适应“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需要,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城市空间结构战略发展步骤,即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西湖为核心的团状空间形态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分散组团形态。[2]
3.杭州的自然地理区位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下游,地形复杂多样。杭州市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丘陵区,东部属浙北平原,山地和水资源丰富。全市土地面积中,山地丘陵占65.6%,平原占26.4%,各类水体共占8%,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3.1地形因素
杭州浙西的丘陵地段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白际山、昱岭、千里岗和龙门山等,其中有多座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以天目山风景区为例,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区自80年代中期开展以保护为中心的旅游,即“生态旅游”。杭州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旅游业是其支柱产业。该旅游风景区资源丰富,空气清新,与杭州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呼应,同时发展的旅游事业,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增长。
但是,根据皮永华等关于基于区位角度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实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区位因素中,高山丘陵地形较之平原盆地地形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负相关影响,而沿海港口地形却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3]因此,可以说浙西丘陵区对其经济发展有显著的负相关影响,制约着浙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把浙西丘陵地区对其经济的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是杭州未来继续深入发展应该考虑进去的。
3.2水资源因素
杭州东部平原地区河网和湖泊密布,较大河流有钱塘江、东苕溪和京杭大运河,主要的水体包括新安江水库、青山湖和西湖等。丰富的水资源形态突出展示杭州城市水文化特。其中,西湖作为杭州旅游业的金字招牌,已成为杭州旅游及商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4]新安江——千岛湖作为杭州市面积最大的水体,不仅成为了浙江省的大型商品鱼基地,而且还是杭州的旅游资源。另外,新安江水库是为了建设新安江发电站而造的大型水库。因此,丰富的水资源促成了杭州定位于休闲之都,对杭州的城市化进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杭州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将会更加有利于杭州的发展。
3.3土地资源
在2010年的相关调查中显示,浙西丘陵和浙北平原造成了杭州土地资源分布和条件不平衡,与此同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不容忽视。[5]
三亚宾馆在这些方面,杭州的经济和市民生活水平受到制约。
2.社会经济区位因素
2.1人才、技术因素
近几年来,杭州实行“人才兴业”战略,通过教育投入,对内培养各层次人才,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外引进人才,招揽精英。杭州实施了以建设“两港三区”为主的“一号工程”,围绕“建设数字杭州,建设天堂硅谷”的目标,使信息服务和软件业进展壮大。[5]考虑到发展人才战略,开发新技术的需求,杭州从2000年左右开始成立包括西湖科技园区在内的23家技术园区。
2.2交通区位影响
2.2.1交通区位的优势
交通条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社会活动过程中的枢纽,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郑胜华等关于世界休闲之都中对杭州的描述中可以知道,杭州的交通便利。杭州民航、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特别是省内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即以沪杭、杭甬、杭宁、杭金衢、申苏浙皖、杭高速等为主骨架的高等级公路网建成后,杭州通往省内各市的时间均在4小时以内,到杭州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将更加方便。同时,国际空港、高速
铁路、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内河航运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实施,其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交通的现代化水平。[6]
2.2.2交通区位的劣势
杭州位于杭州湾这个大喇叭口的顶端,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之前,杭州市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钱塘江大桥建成之后,杭州的物流中心地位更加显著,这也是杭州市成为浙江省文化、经济、政治中心的一大重要原因。
但是,自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之后,便将宁波到上海的陆路里程缩短了120多公里,从此,沪甬两港之间的公路运输可以不通过杭州,从表面上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杭州的区位优势,其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减弱了。
在韩静等关于区位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中也提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削弱杭州区位优势的同时,也缓解了杭州及其周边交通拥堵的状况。[7]
2.3长江三角洲优势
近年来,长三角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区域体化进程使长三角地区不仅是中国
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核心经济区。这里诸多的城市具有建同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体优势环境,但更面对的是一个高度近域竞争的环境。杭州的发展受到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的强烈影响。杭州作为中心节点城市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优越的旺位和交通枢纽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全方位高速发展的丌放型经济,在长托=角洲城市中具有相对优势。
三八妇女节单位一定要放假吗2.4国家政策性因素
众所周知,国家的政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以及它今后的经济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王富臣在他的研究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中提到,从解放后到20世纪末,杭州一共进行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1953年编制的规划,确定杭州城市性质为:以游览、修养
、文化为主,适当发展轻工业的风景城市;1958年编制的规划,把杭州城市性质定位: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1981年编制,1983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复的规划,确定杭州城市性质为:省会所在地,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993年编制、1996年修改、1999年调整的规划,城市性质确定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8]
第二,从2001年起,萧山和余杭划入了杭州中心城市行政范围,杭州市区面积由原来的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由原来的倒数第上升到第五位。在经济总量,用地面积,人口规模全面超过南京,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都市。[6]
2.5周边城市对于杭州的影响
在南京与杭州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中提到,同为历史名城,同处长江三角洲地段,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与南京的经济高速增长并且增长总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就经济腹地而言,南京的要比杭州的大。[9] 因为随着加快城市化进程战略的实施,一批实力强大、后劲充足
的中心城市(宁波、温州等)正在发展,而诸多具备各种比较优势的中小城市也如繁星闲耀于浙江大地。在这个极化竞争的省域里,杭州的影响腹地不断缩小,杭州的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受到其他城市的挑战。[10]
3.其他因素的影响
3.1旅游内需巨大,带动杭州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令欧盟和美国经济陷八衰退,进口出现萎缩,事业人口增加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国内旅游仍然存在巨大的内需。随着我国逐步走向小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生活,享受人生。而杭州作为以旅游产业为支柱的城市,必然从中收益。
提前还房贷需要付多少违约金3.2人文资源
作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西湖风景区内遍布65个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杭州需要深入挖掘人文资源的内涵,使杭州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休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为杭州建设“世界休闲之都”增加重要的砝码。
4总结
以上对杭州的各种重要区位因素及其经济影响因素做了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各个因素在杭州的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优势或者劣势的作用,并且提出笔者的相关意见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诉讼离婚
[1] 于芳.杭州老城中心区历史演变与实态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张静. 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空间结构转变的必然性.经济地理,2007(27):603.
[3] 皮永华,徐少君,潘文安. 基于区位角度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经济地理,2005(25).
[4] 张祖旻.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刘璐. 浅论杭州接轨长三角发展定位.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8).
[6] 郑胜华,刘嘉龙. 世界休闲之都—21世纪杭州城市形象定位.旅游学刊,2002(1).
[7] 韩静,郑菊芬,王蓉蓉.区位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例.中国经贸:116.
[8]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 唐启国,吴海谨,黄南,陈燕,董淑芬.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与杭州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4(1).
[10] 陈建平,王祖强.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杭州发展为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考.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