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具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宣传部门从事新闻传播方面的工作,能在法律、经济部门从事宣传、文秘、管理工作,也能在党政机关、出版部门、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管理工作、编辑出版、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理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学、新闻事业管理、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公共关系学、广告学。
就业方向: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法律、经济、出版部门,党政机关、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
新闻学专业(编辑出版)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具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宣传部门从事新闻传播方面的工作,能在法律、经济部门从事宣传、文秘、管理工作,也能在党政机关、出版部门、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管理工作、编辑出版、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理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学、新闻事业管理、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公共关系学、广告学。
就业方向: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法律、经济、出版部门,党政机关、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
新闻学专业(编辑出版)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等业务管理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大众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新闻学理论、版权与图书外贸、报刊编辑学、编辑学概论、出版发行学基础、出版美学与装帧设计、出版社管理、出版现代技术、书籍编辑学、书业法律基础、图书学、外国编辑出版史、音像电子出版物、中国编辑出版史等。
就业方向:书报刊出版发行机构、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以及相关教学与科研机构。
主要课程:大众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新闻学理论、版权与图书外贸、报刊编辑学、编辑学概论、出版发行学基础、出版美学与装帧设计、出版社管理、出版现代技术、书籍编辑学、书业法律基础、图书学、外国编辑出版史、音像电子出版物、中国编辑出版史等。
就业方向:书报刊出版发行机构、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以及相关教学与科研机构。
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具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宣传部门从事新闻传播方面的工作,能在法律、经济部门从事宣传、文秘、管理工作,也能在党政机关、出版部门、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管理工作、编辑出版、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理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学、新闻事业管理、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公共关系学、广告学。
就业方向: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法律、经济、出版部门,党政机关、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
| ||||
好好学习的个性签名 “当你看见新闻时,我跟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见新闻时,我跟新闻在路上”——11月8华为g330d日,第十个中国记者节到来,我们走近一直记录着校园新闻的校园记者们。晚会、讲座、会议、比赛现场……或手持相机,或奋笔疾书。往常,他们倾听着不一样的校园故事,而今天,我们倾听他们那夹杂着汗水的新闻历程。 带着责任,一路挑战 廖宇飞,06新闻系,校报记者团2008-2009学年团长、2007-2008学年采编部副部长、2006-2007学年采编部干事。从去年12月份至今,先后担任《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通讯员、实习生。目前在广州日报政文中心实习。 “还记得,在地铁上反复看时间的表情;还记得,为了赶往新闻现场下完地铁往报社跑的情景;还记得,单匹马在新闻现场感到无助时的心情……每天从新闻现场回来,写完稿,关掉电脑时,又一天这样过去了。” 这是宇飞在日志上的一段话。无论是对于曾经的校园记者身份,还是如今报社实习生身份,他坦言:“一直以来,我都是带着责任在挑战自己。” 大二时做马明华副书记专访的经历让他感慨良多。由于马书记很忙,宇飞只得配合其时间做采访。“第一次采访正值马书记赶着开会,我们没有立即放弃这一次机会,从7楼陪书记到8楼会议室。在我的坚持下我们聊了十分钟左右。”然而,当宇飞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准备写稿时发现,仅靠十来分钟的谈话所记录下的文字根本无从下手眼前的专题稿。“我不希望采访就这样‘泡汤’了,于是决定再次‘杀回去’。” 当宇飞再次来到书记办公室门前时,会议刚好结束不久。第二次敲开了门时,书记笑着对他说:“你又来啦!”从那以后,宇飞更加认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完成一篇新闻作品的前提是保证采访的成功、确保拥有足够有价值的材料,这样写起来才能势如破竹。 “新闻——时间便是生命,在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便会明白什么叫争分夺秒。”他说,作为记者,应该为了努力完成好每一次任务,尽量提前做好有关的工作,以最好的状态写出具有价值的稿件。 从两年前的小报版面,到如今的传统报纸四开版面,宇飞亲历校报的改革发展。改版时刚好是宇飞当采编部副部长期间,他说这一改版使得校园传媒的舞台更加大,更多的东西可以由学生记者自己把握。担任校园记者期间,他发稿总数达到170篇左右。这些经历不仅使他丰富了专业知识,而且提高了沟通协调能力,并更加懂得了如何处理紧急事件。 “校报记者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而在这里的我们,要对读者负责,对自己的文字负责。”这是他作为校园记者的一种信念,也是他对在校园记者这路上行走着的师弟师妹的建议和期许。他说,无论是做新闻还是做事,一定要先有那份想做好的心,因为只有那样,才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一直坚持,只因喜欢 黄琳斌,06中文系,《广商青年》2008-2009学年主编,广商校报三水记者团2007-2008学年采编部副部长、2006-2007学年采编部干事,从去年起,先后在新浪广东通讯站、新华社广东分社实习。 “累,我不怕。苦,我也不怕。因为,我是那么享受采访的感觉。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在别人的经历中,获得自己的感动。我希望我写出来的稿件,字行里间,可以传递温暖与信心。我很累,但我很快乐。”这就是黄琳斌一直的信念。 在我们面前,琳斌没有隐瞒她在记者成长路上的种种“糗事”。第一次去采访校长,连话都讲不清楚;第一次和同事做人物专访,在采访对象楼下徘徊忐忑……她曾因为准备不足而在采访现场不知所措,曾因为疏忽而把重要的信息点写错,然而,她也记着第一次得到师兄师的认可时的兴奋,第二次采访校长时的那份谈笑自若,淡定从容…… “这是一个充满爱和战斗力的舞台。”在琳斌看来,传媒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报道。为了实现新闻的时效性,她曾经和同事在半天之内采访十几位对象,熬夜完成一篇4000多字的专题报道,但第二天依然精神奕奕,神采飞扬地投入新的学习和工作中。 大二大三,琳斌先后在记者团和《广商青年》担任副部长和主编。比起大一,她少了一些写稿的机会。然而,那时的琳斌开始学会去站在更好的角度做策划,学会如何把一个概念变成真实的文字,变成手上的读物。 物质发生燃烧所需的必要条件说起前不久在新华网广东分社作为实习编辑的经历,琳斌说:“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有一些机会,出其不意就出现了。在拿到话筒的时候,我不像其他人一样发抖,我知道,这是因为我校园记者的经历。” 如何在excel中设置下拉菜单“可以说当校园记者丰富了我的实践经历,为我走出校外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校外的实践经历又反过来让我成长,所以我觉得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是同样重要的。”琳斌笑谈道,当你做好校园记者的每一件小事,去到外面应付那些大场面,完全是可以的了。因为它的原理是一样的。 记录着,思考着 郑,08旅游管理专业,广商校报三水记者团2008-2009学年摄影部干事,现为三水记者团摄影部部长。 “摄影记者不是把所有看到的都拍进去,而是要选择独特的角度进行拍摄。”这是作为校园摄影记者的最大体会。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不同,他们用相机去记录新闻事件,然而,如何选择角度和内容,是一个摄影记者最需要掌握的技巧。 正是在自己第一份校园摄影工作中体会到这个道理的。那时他刚接触摄影不久,在讲座现场,他把所有在现场看到的、不加选择地都拍进去,并把总共拍到的100多张照片发给了摄制部的师。这一次的经历让他更加努力学习摄影技术。 后来通过摄制部师兄的指导和自己平时的实践,的摄影技术逐步提高。他的校运会时女子标摄影作品——《出手瞬间》,获得我校社联第一届体育文化节的二等奖。他所拍摄的照片更是多次登上了校的新闻网和校报。 身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却对摄影和记者这一职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去年,我校举办了25周年校庆晚会,到现场进行拍摄。但由于当晚现场光线较暗,对拍摄现场观众有一定的影响。当他调整相机的位置,按下快门的一瞬间,现场的一道强光刚好直射进入相机所拍摄的范围,在这道强光的衬托下,现场观众的身影清晰可见,而且又凸显现场气氛。这张照片,成为拍摄最大的意外收获之一。说:“摄影的魅力在于它充满了未知性,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张拍出来的效果会是怎样,所以你总会充满期待。” 面对前面优秀的师兄师,他们的努力和坚持显得尤为朴素简单:“校园记者是辛苦的,但又是值得的。多拍,多思考;多拍,多总结。这是我所坚持的。” 后记: 他们代表的是所有在广商的校园记者。无论是学校记者团,还是学院记者团,我们都努力去用行动诠释记者肩负的那份责任。“一路走来,无怨无悔;一路走去,始终如一”,这是每一个校园新闻工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随机应变、顽强探索,即使在记者节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也依然忙碌着、关注着、采访着、记录着…… “一颗最真诚的心,一支最真实的笔,用我们的眼睛去打开你视野的锁,用我们的笔去触摸时间的脉搏。”校园记者用笔尖和镜头记录着学校的历史,用自己的信念和智慧跟随着学校发展的步伐。请让我们为所有热爱着新闻事业并为之努力着的记者、准记者、校园记者道上一声:节日快乐! | ||||
| ||||
2011年4月9日, 0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王梓兆获第五届校园金话筒奖。金话筒校园主持人大赛是目前国内含金量最高、号召力最强的大学校园主持人专业比赛,也是全国各大电台、电视台选拔人才的重要平台。 他是一个很干净的男生,一个穿着时尚,经常带着笑容,却又略带腼腆的男生。没错,他就是王梓兆。大家也许都非常羡慕王梓兆所取得的光彩夺目的成绩,但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他才知道。 追梦少年,勇往直前 五年级学校六·一儿童节联欢晚会上的成功主持让他的“主持梦”开始生根。但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学主持所需要的物力财力都是家庭的沉重负担,他也曾怀疑梦想值几个钱。因此,他的“主持梦”的萌芽尤为艰难。转眼间,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高三,来临了。在这个抉择的时期,“追梦少年”思考着未来,“主持梦”的种子渐渐苏醒,开始发芽,并赋予他向家人诉说梦想的力量。同时,父亲也明白儿子的想法,最后支持他走上艺考之路。就这样,从未离开过家庭、父母的梓兆背起行囊,一个人去北京天昂艺术培训中心参加培训班,踏上通向“主持梦”的道路。 主持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亦或是俊朗高挑的外形?这些梓兆都没有,但他从来没有低过头。为了练好自己的普通话,梓兆一直坚持不懈地训练。播音专业的同学每天早上7点就要开始练声,梓兆两年来一直坚持,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劣势在哪里,他要克服这个短处。现在,听众已经听不出他的口音了。 身高不够是梓兆的另一个硬伤。高三在北京艺考时,梓兆在身高条件上受到很多限制。北京大部分大学都要求一米七五以上,身高不足一米七的他,虽然次次受挫,但屡败屡战。这次金话筒比赛的身高要求是1.75cm,有同学调侃他没资格报名,但梓兆不管三七二十一,心想先报名,争取到表现机会再说。事实证明,主持人最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实力。梓兆不仅成功进入复赛,还夺得了金话筒比赛的金奖。 勤奋谦虚,幸运伴随 那又是什么让这个普通男孩,受到大家的认同与支持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勤奋谦虚。正是因为这个特质,他周围的老师与同学们,在他参加任何比赛时都全心全意帮助他。老师给予他专业指导,同学为他提供创意想法,负责比赛后勤,配合他表演等。梓兆说,在他背后,是每一个朋友手拉手筑成的坚固人墙,这就是他坚强的后盾,也是他迎难而上的利剑。或许有人会说,他很幸运,这么多人帮助他。但这些都是他努力的结果,他的勤奋、他的谦虚都是使帮助他的人汇聚起来的力量。 大一时新生自我形象设计大赛冠军、大二时第五届广商音乐风云榜之“流光乐”亚军及两个单项奖,还有他获得的校一等奖学金和文艺特别奖,对于这些荣誉,梓兆说:“这些荣誉都有我的老师和同学们的一份,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很难有这些结果。” 梓兆曾采访棒棒堂,为了做好这次采访,他将棒棒堂参加过的所有节目都看了一遍,从中抓取采访亮点。在收集了很多资料后,他发现每次出场,棒棒糖成员都会根据新的构思重新编排舞蹈。于是在那一场采访中,梓兆让观众看到了帅气逼人的棒棒堂具有创新精神和刻苦的一面,这得益于梓兆勤奋谦虚的工作态度。他觉得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他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甚至互联网请教。同班同学小李说:“梓兆是我们班的才艺王子,他很刻苦、很上进,同时也很老实,我们都很愿意帮助他。” 在金话筒决赛的模拟主持中,赛会组织方只提供了“虚与实”两个关键字,他打了近10个电话,向他的专业老师张琦咨询意见,“一直骚扰她,一直骚扰她”,最后稿件改了八九遍,直到比赛当天的中午才正式定稿。最后他们用了童话世界与现实的不同来体现“虚与实”,同时将自己与有名主持人金龟子和撒贝宁进行比照,说明即使身高不够,主持梦也不会遥不可及。这次表演得到了评委鞠萍的高度认可,她说:“人要学会幽默,学会自嘲,增强自己的信心”。 其实金话筒比赛时,梓兆除了担负比赛的压力外,还要兼顾学业与实习。在yougnd实习期间,梓兆每天都要录关于农民工的专题,录完还要剪辑录音,常工作到凌晨3、4点,而此时他的舍友都在与睡眠约会,梓兆有时也会感到心酸与痛苦,但是他一想到这是他喜欢做的事,一想到爸爸妈妈为自己付出的心血,他还是会咬牙坚持。“有得忙也是一种幸福”,他说。 金话筒奖,实至名归 在第五届金话筒校园主持人大赛的每一轮比赛中,梓兆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与经验,在与同学们的思想碰撞下,想出各种吸引观众和评委的内容与形式。金话筒讲求的是创意、创新,梓兆也在这些方面有了突破。例如,初赛中的边唱边跳,复赛中反串黄梅戏,决赛主持少儿节目……每一次的新尝试,梓兆都游刃有余,这些都靠他平时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实践,也得益于他之前参加各种比赛的经验。 其实梓兆也有失败的经历,如亚运主持人选拔、百老汇等比赛,当时他没有进入复赛或取得好成绩。但是现在的他心态调整得很好,他觉得没有进入复赛或决赛,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去做。比如,正因为他在去年的唱歌比赛中没有进入下一轮,才有时间去yougnd实习与参加粤港澳普通话大赛。梓兆认为梦想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心态的及时调整是很重要的。最后,梓兆对那些梦想仍处于迷茫的同学一些忠告,“虽然说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我觉得机会也确实挺多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就能脱颖而出。但是如果你一边一味地抱怨就业难,另一边又只顾着将大学的时光浪费在看电影、打游戏上,那就只能一事无成。因为,机会始终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