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述题
外国文学论述题
一、 简述《罪与罚》的思想与艺术。
答:《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
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汽车试驾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我做了一项小实验300字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
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防压又降压的食物新生励志电影排行榜前十名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即复调型的艺术思维。陀思妥耶夫斯基提供了多种声音。多种音调,使小说具备了一种新的品格。这种艺术的创新具有深刻的意义。另外,小说还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
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彩和政论彩十分鲜明。
二、 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答:1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柏格森用“生命冲动”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就是绵延,也即“真正的时间”,是唯一的存在,而物质只是绵延停止或削弱的结果。
2叔本华的“唯意志论”:认为自然只是现象,意志才是宇宙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意志。人们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因而人生充满痛苦。
3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利、扩张自我,认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奴役众,艺术家该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
4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存在于无意识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认为人具有生和死两种本能,前者是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后者是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
5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虚无的、荒谬的,人是孤独的、无望的。认为人的生命是既无过去又无未来的目前的瞬息时刻所组成的时间自由。他人就是地狱。
三、谈一谈为什么中国作家至今无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答:中国作家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有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要主观方面的原因。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人年复一年既爱又恨的“诺贝尔情结”:
生菜种植
1、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沟通极为困难。诺贝尔文学奖是个意识形态很浓的奖项,而文学艺术在创作上也很难摆脱情感、意识形态、历史、习俗等因素,这就使得中国作家的获奖受很多不可知因素制约。
2、中国文学前往西方的道路很闭塞。国外的汉学家翻译的作品很有可能只是中国国内二流或者三流的作品,根本没有办法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真正情况。本来就难以理解的中国文学,这样一来到了国际上甚至是错误的中国文学。中国作家若要获诺贝尔奖,国外有一流的翻译家可能是一个要件。
3、中国文学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那一批作家,例如莫
言、马原、余华等人,到了现在已经是中国文学界的顶梁柱,但他们的才华已到了顶点,大有走下坡路的趋势。随着文学在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年轻作家写作水准的低落,如果莫言、余华等人不能得奖,短期内其他中国作家更难有获奖机会。
4、中国作家缺的是思想和视野,少有站在思索人类命运的高度上的作品。中国文学和文学家并非都没达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但从整体上来说,我们与那些文学强国大国还是有差距的,很多作家基本上是在走别人将要废弃的老路,中国作家缺的是思想和视野,少有站在思索人类命运的高度上的作品,难获奖也就不出奇。
深度剖析:中国人该如何理解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那些用笔创造人类最大福祉的人,可以说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纯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不同于同类的其他几项科学奖,它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它关注那些给所在国产生深刻的根本影响的作品,而不是单论文学成就。可以说是“文学良心”铸成诺奖权威性,如果不执着于“人文主义的理想倾向“,诺贝尔文学奖就不成其为诺贝尔奖,而可能贬值为一个”纯文学“奖。正是一个个坚定的“文学良心”,百年来如同一长串宝石珍珠,把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镶嵌得闪闪发亮,铸成它不可企及的权威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这些
作家,虽然并不一定都让人信服,但是有共同之处:
1、对本国或本地区甚至全世界有开创之功的。加西亚·马尔萨斯,阿尔贝·加缪,显克微支,贝克特等;
2、对于本民族或本国本地区历史的继承与发扬,对于自己的土地的热爱及那里人民的关怀。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亨利克·彭托皮丹,弗拉迪斯拉伕·莱蒙特,川端康成等;
3、理想主义的,充满热情的。西尔玛·拉格洛夫,罗曼·罗兰,萧伯纳等;
4、人道主义的,充满对人的关怀的,宣扬爱的。泰戈尔,黛莱达等;
5、哲学性的,对于人的思想有启迪意义的。萨特,罗素等。
此外,诺贝尔对诗歌和戏剧也非常偏爱,这和西方的文学传统有关。
综上所述,诺贝尔文学奖不是评价判定作家重要性的唯一标准。被遗忘的并不一定不是大师,被选上的并不一定就最出。毕竟诺贝尔的标准把许多人排除在外了,比如卡夫卡他的作品生前无人知晓,自然无法提名入选。若单论文学功底和文学成就,我国并不缺乏高
水准的作者,比如君特格拉丝的《猫与鼠》虽然深刻,文学上的来讲却未必比得上《围城》。我认为,想要让“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当务之急是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愿意学习汉语、亲近中国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