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中国经验”与艺术传达
作者:张洪波
来源:《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05期
作者:张洪波
来源:《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05期
有评论家将莫言成功问鼎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称为“异地搬迁一场仪式”,因为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当代作家一直以来的深重“焦虑”:即中国当代文学,因其特殊的表现题材与表达方式的选择,在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背景与评价体系中,日益被边缘化。而如何将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与意识形态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姿态,尽可能全面地呈现于全世界读者面前,是中国当代作家一直积极探索与全力实验的,莫言的获奖,无疑是一场诸多努力终于被肯定与确认的“表彰仪式”。因而其小说创作中所富含的“中国经验”,无论其题材领域抑或其艺术形式,以及其呈现出的综合审美特征,日益成为解读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特质,探求当代小说创作方向的丰盈宝藏。无论是文学评论家,还是小说作家,均可通过对其“中国经验”的感知、体认与概括,多维度地获取有益的启示与感悟,从而助力于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世界文学”的遇合与融洽。
综观莫言的小说创作,皆以“高密东北乡采购员的工作内容”这片现实中实具其名的山东乡村为背景,影射
着千百年来哺育了民族文化的“乡土中国”。获得2011年茅盾文学奖时,莫言曾坦承:“冰箱冬天一般用几档最好我有野心把高密东北乡当作中国的缩影”①——其创作原点与艺术追求,决定了其小说表现内容是纯粹的“草烟光残照里中国镜像”;而其近年来艺术创作形式上的转向——由现代、西方转向传统、民族,由外部“先锋”文学样式的探索借鉴转到内部“民间”艺术形式的继承发扬世界无烟日是几月几日——凡此种种,亦体现了其艺术表现上向“中国文艺”归拢的明确姿态,特别是其后期创作的几部长篇,更是有意识且张扬地探求并实践着此种日渐自觉的文学理念。
而在应诺贝尔奖组委会之请,推荐一部自己的小说时,莫言选择了其后期小说中的代表性长篇——《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②因而以《生死疲劳》为中心,对莫言小说中的“中国经验”进行深层探究与系统考察,不失为细微洞烛与整体观照当代小说“中国经验”及其表达方式的最佳路径,对于中国文学如何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有所成就,亦当有所启发与助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