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画家郑孝同
有品位的男人名字龚柏顺
人物简介:郑孝同,郑午昌之子,生于1943年3月。曾任陆俨少艺术院常务副院长,现为上海海派书画院副院长、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顾问。自幼得父亲郑午昌的艺术熏陶,山水、花卉各臻其妙;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在《中国美术》、《书与画》、《朵云》、《中国艺术市场》以及乌克兰《文化艺术》等刊物发表;五次赴日本办展和讲学,2006年获日本国八尾市政府奖赏;学术研究论文数十篇在《中国教育》、《典藏》、《中国美术》、《书与画》等刊物发表;编撰或主编《郑午昌诗词集》、《嘉定竹刻艺术》、《陆俨少艺术研究文集》、《陆俨少诗文题跛手稿》等多部学术著作;主持了《艺术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基辅绘画展研讨会》、《世纪丹青2005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联合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研讨活动。
有人说,郑孝同的画朴素而不张扬、本而不虚伪;
有人说,郑孝同的画“食古而化”,古雅中透着现代审美意识;
也有人说,郑孝同的画受其父郑午昌的影响颇深,在文化血脉乃至精神意识上一脉相承……在我采访郑孝同之前,曾读过不少介绍郑孝同其人其画的文章。然而,当我坐在他的画室里,在一番观其画、听其
会计软件有哪些言之后,就更加认同学界给予其“本画家”的评介。确实,欣赏他的作品,回味其所言“吾乃吾自画,自得其乐,修身养性罢了”,似乎置身于宁静的山林,深深地吮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
犹记儿时看父辈作画
郑孝同的父亲郑午昌(1894—1952),是一个著名的学者型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为当年海上画坛的风云人物。他的山水画创作达到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山水画作品荣获1939年纽约艺术博览会金奖,为中国画在国际画坛赢得了殊荣;他对中国画学术研究成就卓著,所著《中国画学全史》开我国画学通史之先河,被蔡元培先生赞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他还是海上画坛卓越的组织者,组织并参与《蜜蜂画社》、《中国画会》等多个极具影响力的绘画团体,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不可缺少的一页;他又是一位博学的学者,参与编辑多个艺术刊物,组织学术研讨,发起展开对中国画改革发展的学术大讨论,许多当时所提出的中国画问题和论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1949年以后他又积极参与筹建新国画研究会,并创作了一批别开生面的新国画…..他在海上画坛短短的30年间,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的却是一页又一页辉煌业绩,成为20世纪海派画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和父亲郑午昌年龄相差40多岁。但是,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看父亲作画的场景。”据郑孝同回忆,小时候他家住在邻近外滩的南京东路江西路一栋公寓的四楼,每逢郑午昌在家作画,都会让他在
一旁磨墨。郑午昌往往一边画一边讲授作画的基础知识,使他深得教诲,并受父亲的熏陶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郑孝同说,他在家排行老五,兄弟妹中只有他一个人继承父业,走上了绘画的道路。他坦承,这确实和父亲郑午昌的培养有关。虽然,郑午昌去世那年,他才10岁。但是,他还能回忆起儿时看父亲作画的情景。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一次,他在父亲的画室看见郑午昌与王个簃、戈湘岚等人,蹲在地板上创作巨幅中国画《大西南进军图》,后来这幅作品刊登在《人民画报》上,并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他还记得,郑午昌创作《志愿军雪夜进军图》时,向他讲授如何画地上的炮弹孔。最难忘的是,有一次,他看郑午昌画《东方红》,一个大公鸡在啼叫,印象非常深刻。但是,没想到这幅画前些年竟然会在拍卖会上出现了,并且被他的一个朋友购得收藏。当这位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是否郑午昌所画?郑孝同马上回忆起当年父亲作画的情景,以肯定的口吻回答说是真的。
那时,郑午昌提倡新国画,经常在家中与画家唐云、戈湘兰、应野平、谢稚柳等人一起探讨,几乎一周一次。在此期间,郑午昌的学生陈佩秋更是经常上门求教。虽然,她比郑孝同大20岁,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像弟一般,郑孝同称陈佩秋为大。郑午昌去世后,陈佩秋把郑孝同的母亲接到她家住了2年之久。在此期间,每逢寒暑假,郑孝同也住到陈佩秋家,得以经常看她作画,因而受到她的影响很深。直到现在,郑孝同还仍然会拿画给她看,向她请教。
由陈佩秋还引出了一段艺坛合作的佳话。2008年,为了纪念郑午昌诞辰115周年,举办了郑氏三代画作展。开幕式当天,陈佩秋也来到展览现场,面对展厅门口醒目的一幅《叠嶂清秋图》感慨万千。这幅画绘于1952年,是年,郑午昌刚勾勒出横卷右边一半的墨样就抱病去世,其子郑孝同恳请陈佩秋帮忙完成父亲的心愿,陈佩秋答应为恩师续笔。于是,《叠嶂清秋图》的左边部分山峦和最后的上,都是由她一笔一画勾勒出来的。陈佩秋专攻花鸟,运笔大气,工笔写意融合,在《叠嶂清秋图》中更摆脱了一般女艺术家的妩媚和细致,显得大气磅礴,线条、彩,宛若郑午昌先生真迹,若不经点破,无人能辨识。更难得的是,谢稚柳先生挥毫为此画题了字,道出了这一段师生合作的故事。三位国画大师合作完成的这幅作品是人间情谊相融的象征,更是一件艺术珍品。
“本来清白是家风”
中国书画家“闲福犹堪寻纸上,本来清白是家风。”如果说,郑孝同的父亲郑午昌是一个视艺术为生命,将自己的一身融于诗书画的艺术家,那么,在郑孝同的身上同样可以触摸到这样的文化血脉。郑孝同的艺术人生有着与众不同的彩。在他初中毕业那年,正好空军到学校招飞行员,他就报名去应征,结果没能飞上蓝天却耽误了报考高中。后来,他被有关方面安排去当小学代课美术教师,这一干就干了三年。一直到了第三年,他参军当上了解放军。1962年,郑孝同带了画画的宣纸、笔墨去部队,他把宣纸藏在席子底下。有一天,班长让他与其他战士一起去山上放羊,二个星期后回来,发现放在席子下面的宣纸不见了。他去班长想问明情况,谁知班长却说:“你放在席子下面的这个纸很好,卷烟抽,很不错。
望洞庭的古诗意思”这真是让喜爱画画的郑孝同啼笑皆非。不过,这样一来,部队上就知道了郑孝同的特长是画画的,从此后经常让他参加部队的美术创作活动。郑孝同在部队,版画、剪纸、油画、宣传画都画过,他的作品还参加过军内的美术展览。他说,当了6年兵,在美术方面进步不小。
以后,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更多的时候是在美术教育的岗位上。1968年退伍后,他被分配到嘉定一中当美术老师。直到1987年,他在美术教育的岗位上工作了近20年。此后,他调到嘉定县教育局整体改革办公室,从事课外活动研究,还担任嘉定青少年课外活动学校的校长,这是全国第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学校设美术、书法、围棋、国际象棋、嘉定竹刻等,其中嘉定竹刻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围棋方面也为嘉定成为“围棋之乡”培养了队伍。1992年,他又被调任嘉定艺术教育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同时,创办了一所美术教育研究院,负责指导中小学美术教师上课,还承接了2个市级课题: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儿童国画教育法探索。在儿童国画教育法探索方面,郑孝同采用儿歌的形式边讲边教,比如画小鱼,他就编了儿歌“长长一笔添个尾,点上眼睛圈个嘴,加上鱼翅会游水。”由于琅琅上口、易记易懂,很受欢迎。让他感到十分自豪的是,他在上海市学科比赛中还获得过一等奖。当时,进行美术课上课比赛,进行赛题抽签时他抽到的内容是建筑。于是,他用2台电视机加上一台录像机,加入了嘉定的孔庙、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画面等,市教委领导听了讲课后讲:第一次听到这样精彩生动的美术课,以后应将这种形式作为样板。在此期间,他先后被评上先进教育工作者、“园丁”奖等。在评高级职称时,要求有三条:论文在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获得过市级先进荣誉称
号;市学科比赛获得过名次。当时按照规定,只要三者有其一就可以评,而他是以三条都具备而优先晋升。
1998年,郑孝同担任陆俨少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从此有了较多的时间投入绘画艺术研
究。到2006年退休,一共七年时间,他主要的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陆俨少绘画艺术;二是引进举办各类画展;三是作为接待中外来宾的一个窗口,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在他担任陆俨少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第一年,在他的主持下,召开了全国性的陆俨少研究会,还出了论文集,社会各界评价很高。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不少有份量的研究陆俨少的论文。此外,还举办了“南陆北李”画展,将陆俨少、李可染的作品同时展出,交相辉映。尤其是“20世纪20名画家展”,展出吴昌硕、徐悲鸿、潘天寿等一批大师的作品,被媒体称为“20世纪的绚丽画卷”。
在数十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他总是忙里偷闲抽空就读郑午昌的著作,令他感到兴奋的是郑午昌所著的《中国画学全史》、《中国美术史》,近年被列入“领导干部必读”丛书之一。“16本丛书中有2本是郑午昌的”,他非常自豪地告诉笔者。
在研读郑午昌的著作之余,他经常观摩郑午昌、陆俨少的画作。郑孝同说,他这一辈子就重点研究郑午昌、陆俨少2个人的作品。
透出一股清淡雅逸的风韵
“我主张画传统,继承老前辈的,我主要继承郑午昌的风格,临摹原作。我除了画传统的,也探索创新,学习借鉴了不少陆俨少的水、云等绘画技巧。” 郑孝同如是说。
春节放假注意事项郑孝同认为,郑午昌擅画山水,以浅绛为主,善用墨青墨赭,时而松秀,时而苍郁,平生受子久、石涛、石溪影响最大,复取法于宋元诸家,笔墨精到,神韵悠扬。他不拘泥古人模式,而能自辟蹊径。他主张“画不让人应有我”、“师古法而立我法,才不为古人所囿”,画要“深入物理,精察物态,取形用势,写生揣意”。如《溪山钓鱼》图,整幅画水墨淋漓,展现了“万壑千山倏雨风”的壮观,但在表现手法上他并不泥古,采用米氏皴与披麻皴相结合的手法,透过米点渲染出来的云雾、树从,窥见山峦起伏的脉络和山石的结构,如实地描绘了山空蒙的意境。再如郑午昌画雪景,虽是宋人“状雪不粉”的手法,但他以运笔用墨的高度技巧烘托出千岩万壑之中的积雪,还在雪上轻皴微擦,画出雪中之山,使之与雪外之山气势贯通,浑然一体。这种自出新意的技法,不就是“师古法而立我法”吗?郑午昌作画,还常纵笔于“有意无意,有法无法”之中,画法随内容而异,变化多端。如《西岩夜泊》图,展现的是崇山密林,山涧月夜的幽静画面,占据画面一半的是茂密的松林。郑午昌虽采用了石涛的笔法画松,但他对树枝的随意皴擦,加之墨烘染出的浓淡气韵,生动地画出了,夜间松林在朦胧月下,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层次,表现手法又跳出了石涛笔法。又如《江城晚彩》图,郑午昌采用重彩法,较夸张地描写了白云、红树、青山,加上大块黑的山石,又使这幅画不同于传统的青绿山水。郑午昌尤以善画婆娑起舞的长堤深柳而被冠以“郑杨柳”的美称。《深柳草堂》即是其中的一幅。他画柳长条细叶,
婀娜多姿,先行杆后出枝,柳丝从最上端画起,由上而下密密层层,前后左右各尽其态,柳丝除用墨线以外,再用花青加补,增加了柳丝的质感和层次,然后,再用花青烘染,无不传神。所作花卉、人物也独具一格,花卉师法白阳、新罗,并吸收西洋画法,淡墨浅,风格清新。
开张祝福语同样,看郑孝同的画,没有艳丽的彩霞,没有如卷的狂澜,更没有那种气势逼人的霸气。有行家评论道:“画如其人,朴实无华,透出一股静、淡、雅、逸的风韵”。据郑孝同介绍,他画画是为了“自得其乐,修身养性罢了”,这才能摆脱杂念,摆脱浮躁,摆脱世俗,才能进入心静的境界,心静就能出好画,出灵感。如他的一幅水墨画手卷《四季山水卷》,可谓笔精墨妙,气韵生动,这必是他的静心之作。画面空谷回音与激越明快的水墨调子相氤氲,以用笔的轻重疾徐配合墨的干湿浓淡,用笔的松动灵秀,落墨的轻淡深厚都处理得非常得体。画面上破墨的浑然,焦黑墨的幽深、玄奥,淡墨清墨的墨晕墨痕表现得淋漓尽致,赋予画面以光气变幻、静谧空寂、似有似无、澹运朦胧的境象。又如,他的小幅山水画也耐人寻味,盈尺之间气象万千,可谓小品不小器。用墨用收放有度,浓处幽邃,淡处洗练,单纯毓秀而又明快飘逸。他以笔取生动,以墨得气韵,显示出以意境取胜,以品格取胜的艺术魅力。画
面古雅中透着现代审美意识,不火、不燥、不怯、不俗,沉静而隽永。真是小品画出了大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受新加坡新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邀请,去年11月20日至24日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展厅
成功举办了《海上书画名家郑孝同吴谷生山水花鸟画精品展》,展出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有祖孙三代一起来看画展的艺术之家;有接二连三数次前来观展的海派绘画爱好者;有一下班匆匆赶来的普通市民;也有冲着看看海派名家郑午昌、吴野洲后裔绘画水平如何,相貌何样的艺术圈内人士;还有美术界的朋友,如新加坡艺术家协会李荣忠执行总务、画家龙仕文、画廊前辈许祥杰等;画展还吸引了新加坡的企业家、收藏家潘南发、徐家斌、林新达等先生,来到画展精选藏品。据郑孝同透露,他和吴谷生曾经商量过,画价要买的高一点,郑午昌、吴野洲后裔的画不能太掉价。当时,经纪人怕价格太高了没人来买画。但是,第一天就卖掉了4幅,他们俩各2幅。这次画展结束,共有三分之一的作品被收藏家买去。这在新加坡以往举办的画展中是很少见的。
如今,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郑午昌、郑孝同的作品均为收藏家所青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