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愿为老区红
——专访中国将军后裔、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五、六、七、八、九理事,广东埔人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廖再烈老先生
【人物档案】廖再烈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五、六、七、八、九界理事
广东埔人文化研究会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银杏果能吃吗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 会员
银杏果能吃吗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 会员
中国书画家协会 会员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 会员
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 理事
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 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梅州广东汉乐协会 名誉会长
《客家风情》杂志社 高级顾问
拜访廖再烈老人,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很忙,第一次电话他要去美洲,第二次电话他到了梅州。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还在为公事不知疲倦的奔波,真是难得。
2014年11月16日,这是南方入冬以来最温暖的一天,阳光明媚,暖风习习。这一天也是我心里最温暖的一天,因为廖老终于答应下午我们前去拜访。
我们达到广州市前进路168号书画工作室的时候,一位老人已在此等候,没错,他就是廖老。
第一次见到廖老时就给了我们惊喜,他满面红光,头发乌黑,一身格子白衬衣,显得精神矍铄,鹤发童颜。
为先父再鞠一次躬
在他雅思园书画室,正中位置悬挂着一张其父亲廖习仗将军的照片,仅此细节,足可窥见
廖老对先父的尊重和敬仰。
不错,廖习仗同志不仅受到子女的敬重,他也是全国人民心中的爱国将领。生前曾是军委工程兵政治部任正军级、正大军区职(中将待遇)。
廖习仗同志祖籍广东大浦县歧峰村人。1914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棉兰,1928年回国后,先后就读于厦门集美学校和北京辅仁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转广东中山大学。1937年底辗转香港达到陕北安吴堡青年训练班,担任教员和学员队指导员。1938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廖习仗长期在部队从事繁重的政治和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调往军委工程兵工作。1964年到1968年参加抗美援越,任援越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曾受到胡志明主席三次高规格接见。1970年在贵州“支左”,分管全省文化工作,后被周恩来总理点名调到国务院科教组织任领导小组成员,和“四人帮”的党羽迟一伙作坚决斗争。
1975年,廖习仗回军委工程兵政治部任顾问正军级、正大军区职(中将待遇)。1983年离
休。(正军级,是中国军队的高级级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级或相当于军级单位,包括集团军(军)、省军区、直辖市警备区等。正军级一般授少将军衔或中将军衔,对等的行政级别相当于副部(省)级或正部(省)级。)
2004年11月25日,革命一生的廖习仗与世长辞。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黎中将、空军副司令张绩慧、军委工程兵副政委刘月生、北京空军政委杨大伦、军委各总部政治部负责人、其中少将12人等200余在京领导参加了廖习仗同志的告别仪式。
廖习仗同志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冲破重重阻力投身革命,他同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成功甩掉盯梢迂回到达陕北延安;他在整风会上仗义执言,始终忠于实事求是的教导;他一身骨气,始终没有向迟一伙低头,正义凛然搞调查;他为人师表,为部队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呕心沥血;他严格要求家人,家风正气,教育子女要赞叹祖德,要感恩报恩。
谈起先父,廖再烈老人心潮澎湃,倍感感动也倍感亲切,就像父亲从未离开自己一样。尽管自己也已是七旬多的老人,但廖老说,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的谆谆教导依然在激励着自己要感恩社会报恩社会,为红革命老区尽一份力。
为老区再出一把力
廖老是1940年李字组词11月生,广东省大埔县镇人,1963年江西农业大学毕业,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创作研究员。原在江西工作后调回广州。任广东省文联办公室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兼基建办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筹建办主任。2002年4月退休后,任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五、六、七、八、九理事,任职期间多为梅州市、大埔县作扶贫善举,在市、县、镇、乡间多有口碑。2008年被推荐为广东埔人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客家风情》专家顾问。
买房须知退休下来的廖老并没有停下来,反而有时候比以前更忙了,作为红将军家后裔,深知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过卓越贡献和大量牺牲。改革开放后,全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些地处偏远的革命老区,因为地理环境的制约,相对于其它地方,它的发展不同程度滞后了。每当外出考察,看到有的地方还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看到那些善良纯朴的邻里百姓生活困难,看到一脸脏兮兮的穷家孩子上不起学,廖老心里真不是滋味。
怎样帮助老区人民?省促会决定从教育着手。
为了摸清老区教育的真实情况,省老促会领导多次深入梅州、汕尾、河源、潮州等各县(市、区)调研指导工作,廖老就是其中地积极分子。他们不顾道路崎岖、日晒雨淋,对全市大多数老区镇的小学逐所实地察看,在梅州,市老促会副会长叶志青自始至终陪同调研,历经20多天,跋山涉水,坚持察看完138所小学,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以确定2004年第三批94所的改建学校。
省老促会的老领导林若、肖耀堂、蔡德、廖再烈等,多次来梅调研指导。在调研完成起草文件,提出改善措施,上报广东省办公厅并交由广东省书记审阅批示。大量繁重的工作和真知灼见的意见得到省委的重视。从2002年到2004年三年时间,老促会争取了省政府拨出9.55亿元专款,帮助老区改造破旧小学3500多所,使105万名老区孩子从阴暗、潮湿、破旧、危险的校舍,搬进了钢筋框架结构坚固、宽敞、明亮、美观的新校舍读书。老区人民对这一功在当代利己子孙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欢欣鼓舞,他们由衷地感谢党、感谢政府,为老区的人才建设储备做了一件大好事。
省老促会的老领导林若、肖耀堂、蔡德、廖再烈等,多次来梅调研指导。在调研完成起草文件,提出改善措施,上报广东省办公厅并交由广东省书记审阅批示。大量繁重的工作和真知灼见的意见得到省委的重视。从2002年到2004年三年时间,老促会争取了省政府拨出9.55亿元专款,帮助老区改造破旧小学3500多所,使105万名老区孩子从阴暗、潮湿、破旧、危险的校舍,搬进了钢筋框架结构坚固、宽敞、明亮、美观的新校舍读书。老区人民对这一功在当代利己子孙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欢欣鼓舞,他们由衷地感谢党、感谢政府,为老区的人才建设储备做了一件大好事。
不仅如此,廖老还依靠自己微薄的退休金支持老区的发展,他为母校中学、中心小学捐助课桌坐凳。每次回到大埔老家,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孩童,对廖老都是毕恭毕敬。他们常说:没有廖老的鼎力相助,没有廖老的奔走呼告,就没有老区
的旧貌换新颜。
这里有一点还需说明,老促会的老同志,多数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他们爬山涉水,徒步前行,这种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发挥余热尽心尽力为老区做好事、办实事的精神,真正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在学校改建工作中,他们还认真贯彻省老促会部署的精神,特别在检查督促上下功夫,每年组织下乡三四次。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
教育问题初步解决后,廖老和老促会的同志又开始了老区交通建设的“摇旗呐喊”。
2004年,省老促会经调查,发现未实现公路硬底化的老区行政村大都地处边远山区,山高、路陡、弯急,工程量巨大。为此,省老促会在2004年10月25日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老区行政村水泥硬底化公路建设的调查与建议的报告》,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希望将老区公路建设补助标准从每公里绿车牌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二是由交通、公路部门负责重新制订5年实施规划;三是参照改造老区学校的做法,按规程办事,老促会协助监督。这一报告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的批示,赞成省老促会的建议,将优先安排,并适当提高公路建设补助标准。
时任省老促会理事长林若在座谈会指出,老区“行路难”问题要尽力解决,各地老促会要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深入调查研究,分清轻重缓急,力求把这项工作做好。
像廖老这甘当老区建设的“义工”们,为老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有力地促进了老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他们坚持调查研究,反映老区民生突出问题,提建议,献计策,积极争取省委和省政府对老区建设的重视与支持。他们紧紧围绕解决老区人民“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集中力量,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促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他们促进改造了老区破危小学3888所;促进修通老区镇通行政村路面硬底化公路约3万公里;促进改造建设8111所老区镇卫生院。受到了老区人民的高度赞誉。
正如现任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所说:二十多年来,省老促会的同志们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改变老区面貌的历史责任感,离退休后,继续把为老区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促进老区发展尽心竭力,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老共产党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情操。他们为推动全省老区建设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老区人民的高度赞扬。
当然,成绩的取得更离不开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对省老促会的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当然,成绩的取得更离不开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对省老促会的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近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任职五年就三次听取省老促会的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你们(指老促会)是我们共产党的良心。他还明确提出,“要把解决老区问题放在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大盘子里来统筹考虑”,对革命老区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同等优先”,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工作方针上,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扶持重点,带动全局”。
2008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以“两办”名义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粤办发[2008]8号)。历届省老促会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老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坚持调查研究,反映老区民生突出问题,提建议,献计策,积极争取省委和省政府对老区建设的重视与支持。
为时代再握一次笔
退休后的廖老为什么停不下来?他说在有生之年,再为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再握一次笔”。
在他的雅思园书画室,挂着许多书法作品,有的行云流水,有的端庄大气,有的凤翥鸾回,有的飞龙舞凤,观瞻他的书法,那叫享受。
廖老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我记得小时候就爱看老爷写字,他会写春联,有时自己也模仿起来,深受长辈的厚爱和鼓舞。所以我在学校读书时经常参加抄写黑板报,大学毕业后在单位上也是主动参加宣传活动,运用毛笔等创作书法作品,所以结下了追求书法的情缘。退休后我又参加了广东省老干大学书法行草提高班学习,几年来得到书法家的辅导和点评,加上自己的勤奋刻苦临摹古人字帖,如王羲之、欧阳询、赵孟頫、米芾等书法大家,同时也请教身边的书法家指点,终于使我进入书法殿坛的门槛,把整个心灵投入书法之中。书法使我深深体验到人生的丰富多彩。”
廖老得书法作品很受书法爱好者和藏家的欢迎,多次参加全国、省、市艺术展示,作品受到东南亚、台湾、韩国、日本等国书法爱好者的收藏,2010年廖老出版了《廖再烈书法作品集》等,并在海内外交流。廖老说;“我觉得书法是最能反映人的品格和胸怀的情感艺术,学习书法有种神圣和高尚的荣誉感。所以我在这里开设了一间雅思园书画工作室,广结天下书友和文友。”
当然,作为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的一员,廖老还经常带领大家外出采风。艺术来于生活,要不断汲取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块宝藏的养分;同时,艺术,是人民的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因此,但凡一有时间,廖老就会用他手中的笔,书写着我们中华璀璨的文化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以及我们伟大的人民。中国书画家
为房氏再建一座庙
退休后的廖老为什么停不下来?他说现在正在“复兴房氏(房玄龄)家庙重建之梦,追梦圆梦”。
房玄龄(579年-648年8我国梁式桥型的精品杰作洛阳桥位于何地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谦之子,唐朝初年名相。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 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李世民赞房玄龄:“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