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名胜古迹(2)
  【自然风光】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位于晋陕峡谷中段,吉县县城西北 46公里的龙王庙处。名胜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壶口瀑布宽50米、高30余米,洪波湍急,惊涛拍岸,粗犷壮观,气势磅礴,素有"黄河九曲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称,有"水电冒烟"、"谷涧起雷"、"彩桥通天"、"龙戏浪"4大奇观。黄河水跌入深槽,激起巨大云雾,恰似"水里冒烟";经煦阳斜射,水雾中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虹,又形成了"彩桥通天"。滚滚黄河洪水势如龙腾虎跃,在深槽中亡卜翻腾,又恰如"龙戏浪"。因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在壶口下游,有一长约5公里的石槽,宽约50米,汹涌澎湃的河水顺槽而下,犹如狂龙被囚,摇头摆尾,直达孟门,这条石槽被称为"千米龙槽"。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内还有壶口秋风、孟门夜月、石窝宝镜、禹帽夕照、镇流巨石、守河神龟、壶口叉桥(为天然冰桥)等自然景观和龙门飞桥、早地行船、清代长城、桑津古渡、明代码头、龙王庙等人文景观。壶口景,四季各异。严冬全孟春,河水涸瘦,流量只有 150~300立方米/秒,冰封河面,安祥如眠,冰雪相映,细流涓涓。更有瀑布激起的水雾,寒风中顷刻结冰,在瀑布周围形成一组、玉麒麟,阳光下七彩纷呈,形状各异。晚春桃汛期,冰河解冻,流量猛增到8000~10000立方米/秒,一变温柔为怒颜,狮吼虎啸,咆哮如雷,成冰块,大
者如屋,小者似牛,顺瀑直下,时而结队成行,时而垒积成山。黄河水从北、东、西3个方向涌入龙槽,形成的瀑布总宽町达200多米,最大时町达千余米。夏季,河水流量减为 1000-2000立方米/秒,龙槽水位下降,落差加大,水柱冲天,吼声更壮。金秋雨季,河水流量达到3000立方米/秒,主、副瀑布连成一片,洪波怒号,气贯长虹,景壮丽。春、秋季节水清之时,阳光直射,彩虹随波涛飞舞,景奇丽。明陈维藩《壶口秋风》诗有"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句,可谓真实写照。壶口瀑布是世界上第一大黄瀑布,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上的一颗明珠。1987年7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4年6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97中国旅游年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35张王牌和16条专线之一,1995年3月被国家建设部指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3月被山西省旅游局评选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陈奕迅哪首歌最好听
  孟门夜月 从秦晋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实则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门"暗洞,就叫它孟门。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镌有金明郡守所写的"
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
  禹帽夕照 在壶口瀑布东岸,龙王庙后,有一座孤峰,犹如天上飘下的一顶帽子扣在壶口岸边。在夕阳余辉照射下,远远望去,它似乎在风中悠悠而动。在光线渐暗的时候,它又似乎飘飘欲下,颇有清幽之感。这座孤峰.就是石帽山,又叫"禹帽峰"。传说这座孤峰是禹王的斗笠变成的。
  石窝宝镜 龙槽两岸淡赫的石板面上,显露出许多树叶、鸟虫等古化石图案。其间还夹杂着一个个储满清水,可把山川景映照其间的石窟,小者如杯,大者如瓮,或斜或直直伸石底,如同一面面形态各异的镜子。据考证,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干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明代有人作诗赞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间无物掩蟾光......因其孟门开宝镜,嫣娥向晚理残妆。"
  姑射山仙洞风景名胜区 姑射山又称藐姑射山,位于临汾市西约16公里处。古代哲学家庄子在《南华经》中所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即此。姑射山于隋唐时即为道教圣地,
三八节的经典祝福语
故又称姑射仙洞。北宋政和八年宋徽宗曾亲游姑射仙境。姑射山仙洞风景名胜共分北仙洞、云雾寺、南仙洞、龙须瀑四个景区。主要名胜景点有大雄宝殿、铁佛洞、王母楼、照天池、会仙台、韩湘子庙、南天门等。姑射山松柏葱郁,楼阁林立,1987年7月27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山西旅游景点介绍  陶唐峪景区 位于霍州市东南15公里处,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陶唐峪之称得名于古平阳(今临汾)上古时期,传说陶(yao)唐氏部落首领尧王(后称尧帝),曾在此山巡游、考察、避暑,山中至今遗有尧祠、尧宫,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也曾在此山中洗浴,故山中也有仙女池。陶唐峪景区大多为自然山水风光,这一点很难得,山雄、水秀、石奇、谷幽、景美、山民朴实等等为其特点,依山傍水所建曲折山道,爬上翻下甚是快慰,从山门下入口处舜渔潭,再往前就是后山一线天处;玉泉寺、龟山(摩山岭)、莲花台,正处于开发状态,山道比较艰难。石门到一线天处,有百米长左右近似攀岩,手抓铁索爬行地段线路,线路一侧是巍峨高峰,一侧是瀑布深河,惊险奇绝之中使人顿生豪气。
  【文化遗址】
  丁村遗址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
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柿子滩遗址 位于山西省吉县东城乡西村,是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遗址。2000年到2001年,考古工作者选择20个地点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出土了3000余件石制品、动物化石及装饰品。发现方圆2公里的古人类活动中心区域,并发现一处距今2万年左右的篝火遗迹,从发掘的层面上仍能看到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的烧土、烧骨、碳灰、动物碎骨和石制品。此次挖掘还发现了一些至少有2万年历史、制做精美的蚌贝类穿孔装饰品,是近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较为重要的发现。柿子滩遗址石制品组合特征,代表了旧石器末期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
的区域文化。柿子滩遗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探索中国细石器工业的起源和区系类型,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陶寺遗址 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的陶寺村附近,总面积430万平方米,是以陶寺文化(前称: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要内涵的遗址。1958年,在文物普查中发现,196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清理墓葬1300余座,获得一批陶、木、石、玉、骨器,发现了我国夏代文化的蓝本和我国最早的蟠龙图腾,以及我国最早的青铜铸件。
  侯马晋国遗址 春秋时代的晋国,从晋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晋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家分晋,共经历了208年。在这208年里,都城新田(今侯马一带)成为晋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时正是我国奴隶制度崩溃、封建社会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解放后发掘出的侯马晋国遗址,为我们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一九六一年,"侯马晋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陵 位于临汾市东,郭行乡北郊村西隅,涝河北侧,距市区35公里。尧陵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一个半岛形的岩石丘上,涝河环绕,岩崖下潺潺西流。陵丘为纯净黄土筑成,高5
0米,周3O0米,古柏葱茂,世称神林。陵前筑有祠宇, 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己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现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 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
  霍州千佛崖(俗称石佛崖,亦名佛峡)位于霍州市城南7.5公里的辛置镇郭庄村西百余米。千佛崖系石雕像,座东向西,背靠大运公路,面临千里汾河。地势东高西低,缓坡伸延至汾水之畔。崖面东西宽5.2米,南北长12.3米,总占地面积640平方米。 千佛崖现存有唐长庆二年(822)、明正德五年(1510)铭文,从铭文中可以断定千佛崖始创于唐代。从千佛崖雕刻的时间和艺术上看,唐代石刻是一个鼎盛时期。题记历史说明它从崇佛祀佛的唐代开始雕凿,后又历经漫漫七百年间的续刻,不知经过了多少民间雕刻艺术家的鬼斧神工遂形成今之规模。 在整座雕中,最大的一尊大佛高5.5米,为唐长庆年间雕刻,是千佛崖石刻体中的主佛。这座大佛,慈眉善目,两眼平视,体态丰满,神情关注,以它智慧的目光,注视着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其造形端庄、丰润,线条清晰,充分体现了唐代追求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其余小佛或为三躯一龛(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
或一佛四菩萨,或一佛一龛,或坐或立。神态或慈祥,或虔诚,或天真,或喜悦......丰富生动,栩栩如生,无一雷同。 千佛崖造像艺术有着明显的民俗化趋势,"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既富于写实又兼收并蓄了民间艺术中想像丰富、生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民间佛教造像艺术的独创精神和我国古代历代雕刻艺术在吸取外来文化时表现出的艺术民族化的独特风格。
周公解梦 梦见掉牙齿
  千佛洞 俗名佛洞庙,在吕梁山南端乡宁县城东5公里营里村悬岩上。山上树木茂密,花香扑鼻。在丛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长宽高各20米,体积近800立方米,佛洞即开凿于巨石之腰。洞高3.1米,宽深各4.5米,四壁满雕神龛及佛像,刀法简炼,姿态庄重,局部绘有壁画,内容为佛传故事。窟顶雕出藻井图案。按其造像风格,应是隋唐作品。洞前寺宇两进院落为明清建筑,有山门、厢房、配殿、献殿等,巨石位居最后,千佛洞则成为寺后佛堂。寺宇规模不大,且布局严谨,殿堂结构简洁,形制典雅,与四周山石树木相互辉映,颇富雅趣。寺内石碑,记载着信徒礼佛盛况及寺宇重修经过。
  挂甲山石刻  在山西吉县城南里许挂甲山。此地背依锦屏山,面临清水河,杨柳夹崖,拱桥如虹,景优美。据县志记载,唐尉迟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锦屏已挂甲,更名挂甲出,
电视机什么牌子好
有传说唐太宗与秦琼奔赴长安,曾挂甲山巅,故名。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山脚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区,每区二至三龛,龛人火焰式,龛内内多为一佛二菩萨,龛为座为覆莲瓣束腰须弥状,菩萨胁侍两侧。其中卧佛一龛,右手托腮,左膝徽曲,造型生动,神态自如。雕造手 法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他石窟中圆雕相较,别具一格。
  明代移民遗址 位于洪洞县城北贾村西古大槐树公园内。明代时这里为广济寺,寺旁有汉槐1株,1370年(明洪武三年)明朝政府在此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进行移民,旧址被移民后裔尊为寻根问祖之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4年(民国三年)在山东做官告老还乡后的贾村人景大启在古大槐树处建成碑亭、茶室和牌坊等纪念建筑物。碑亭坐北朝南,位于古汉槐处,单檐歇山式屋顶,檐下饰有斗拱、雀替,玲珑精巧。亭内立碑1通,高3.5米,宽0.8米,碑首为盘龙雕饰,额题"纪念",碑阳刻"古大槐树处"隶书大字,碑阴刻有明末迁民始末。碑亭后存1200年(金承安五年)石幢1座,为广济寺遗物。碑亭南侧建四柱三门式牌坊1座,斗拱飞檐,尚存古风,牌坊正面横额刻"誉延嘉树",背面刻"荫庇生"。碑亭东侧为明代与占大槐树同根蘖生的大槐树,现在古槐旁系滋生的第三代槐树已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
吴昌硕纪念馆古大槐树被 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