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蛙》的美学特征
论莫言小说《蛙》的美学特征
作者:邢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3期
    邢晶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边133000)
关于月亮的传说
    摘要:《蛙》这篇小说写的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以“人”为主题的小说,曾经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作品内容是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的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蛙》这部作品的的确确是一部能够代表莫言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代表之作,那种强烈的、现实的批判精神,那种繁复的却又新颖的艺术创新能力,那种惊心动魄的思想力量,呈现给我们的无疑就是莫言不断被刷新的“可能性”。这是作家的一次新转型。
    关键词:蛙;现实主义;怀乡;怨乡;寻根文学;莫言
    中图分类号:I287.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3-0160-02
    一、思想内容
    《蛙》这部作品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以莫言的老家———山东省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在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是以计划生育为线索,同时,又把“蝌蚪”的“姑姑”这个农村妇产科医生的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并且结合了当时计划生育的复杂现象,来阐述“蝌蚪”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这部作品中,“姑姑”的身份比较特殊,因为在当时,“姑姑”这个人物,有着一个大家都羡慕的男朋友,后来,因为去了台湾,所以使得“姑姑”也背负了一身骂名,同时“姑姑”这个女性形象,在当时与父亲一同抗日,都表现了“姑姑”身份的特殊,莫言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的语言犀利,同时又都贴近生活。关于环保的知识
    二、莫言小说《蛙》在内容方面的创新
    1.对人性的剖析以及现实的批判。在莫言的这部小说《蛙》中,对于人性的剖析与批判,对社会的剖析,都被莫言描写的非常深刻,读完整篇小说,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在这部作品中,似乎都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描写,描写的都不是故事的本身。当计划生育被作为题材视角的时候,这部作品就有了一定的神秘性以及思考性。莫言说:“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我也这样认为。《蛙》这部作品创作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注重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关注下层百姓的生活。语言不会像过去的作品那样剑拔弩张,更加注重内涵,更加含蓄。这部作品注重了对人的灵魂的剖析。“写人的灵魂,写人的忏悔”这也许就是《蛙》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2.莫言的这部作品《蛙》在内容上与别的作品不同。莫言的作品,很明显的直刺现实的现象,在以
一个土一个于念什么
往的作品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一直写到了当下,风格上似乎也有了突变。因为他是写计划生育的,所以对现在的我们很有启发,在作品中,作者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而且”我在整个故事中,又承担了相当大的分量,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现实的倾向性。再就是“姑姑”形象的描写,可以说,在这部作品中,“姑姑”的形象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的核心。“姑姑”掌控着整个高密乡孕妇婴儿的生死。作者在《蛙》这部作品中,虽然是通过“姑姑”整个人物形象去批判现实,但是可以看出,对姑姑这个形象,绝对不是一种否定。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姑姑”上演悲剧的事实,几乎都是在国家的利益与姑姑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个国家权力的象征,一直被“姑姑”上演着。
    三、莫言小说《蛙》在叙事以及形式上的新突破雅名
    1.小说的结构新颖而且缜密,是由五封信的形式构成的。莫言的这部看似是小说的作品,其实又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莫言的作品,在形式上出现了与以往的作品不同的地方,也是这部作品与以往作品的不同之处,在这部作品中,农村妇科医生“姑姑”的形象,都被写进前四封信中,不过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这使得莫言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表现空间,同时,莫言作品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通过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怎么样重装系统    2.国际化的交流也是在莫言的作品中比较少见的。作者在小说中,描写的是自己收到了日本友人的信件,然后很有礼貌的回复了日本友人的信件。而在当时,莫言的父亲是侵华的日军司令,所以说,
为父亲谢罪的那种忏悔心理也被表现了出来。曹元勇说:“类似的跨国界设定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此前出名的可能要追溯到《西游记》去了。”《蛙》这部作品,成为莫言以出版的所有作品的典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使用的不是简单的小说文本形式,而是将话剧和书信融为一体,同时写进了剧本。
    3.话剧的结尾———莫言给杉谷义人的承诺。在这部作品中,莫言礼貌性的完成了对于日本友人的承诺。同时,整个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也通过这部将话剧和书信融为一体的作品表现了出来,将同一个年代的人物以及故事统一到一部作品当中,也完成了以往书信当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形式,这样,话剧自然的既是书信的附着产物,同时又是与之并列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形式,书信体中包含着话剧,但是这部话剧又独立于书信,并与书信一起完成结构,完成整篇小说。
    四、《蛙》的叙事和语言跟莫言过去的作品比有一定的创新性
    1.莫言语言的返璞归真。莫言放弃了他最为擅长的泥沙俱下的描述性语言流,也没有利用众声喧哗的民间口语,而是力求返璞归真,用超然的第三者视角朴素、简洁、干净地讲述了催人泪下的故事。对自我的改造与升华在莫言的批判与指责中表现了出来。在小说的刚开始,描写的就是在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的孩子把身体器官作为名字的一些土名改为优雅别致的雅名的举动,在读者看来,莫言小说风格的主角就是通过这些来表现出来的。“先生,我们那个地方,曾经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之后,用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但说实话,一个文质彬彬,西装革履的莫言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是不太喜欢,那个粗野的、打破常规的莫言还是我们比较能接受的。
    2.莫言驾驭语言的能力超乎寻常。在莫言的《蛙》中,他能够通过多种问题的叙述,把每一个人物都从外部的形象写到心灵的世界。例如:开始的时候以超乎寻常的书信体引出话题,使文本充满了悬念,同时,又以纯朴的语言,例如“大白话”主人公“姑姑”叙述着事实,加强了小说的层次感,而到了最后一个部分,又以话剧的形式出现,将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让那些经历疼痛的灵魂在这样的场景中忏悔,把“疼”的感情推到了巅峰。
    《蛙》是一部对中国的当代乡村的现实看的非常深刻又很透彻的一部作品,但是“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在这个思考的背后,我们读者对于当代中国的命运都应该做一个反思与思考,当然,计划生育被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对于中国人口的一种控制。计划生育,可以被称为进步事业,同时又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基层的尴尬层面,于是“姑姑”这个不被理解的农村医生形象,就在这部我们看着有几分辛酸的故事当中将计划生育与人性的冲突,很自然的嫁接到分享艰难的主旋律上,在表现中国人的生存以及在灵魂深处的思考,都是以计划生育作为背景的。正如莫言所说,他叙述的是灵魂深处最疼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吴义勤.莫言长篇小说《蛙》原罪与救赎[EB/OL].
秋天丰收的景象的句子
    [3]刘红.莫言小说现实与精神的剖析[J].山东文学,2007,(07).
    [4]莫言研究资料[A].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
    [5] 蒋庆. 张炜莫言拿到久违的矛盾文学奖[EB/OL]. 凤凰网,2011.
    [6]武川.《蛙》,莫言风格转向?[N].柳州晚报,2012-10-12(33).
    [7]莫言访谈录: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专题报道-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
    [8] 生命的坚强与脆弱-莫言长篇小说《蛙》读后(照日格图)[EB/OL].中国作家网.
    [9]莫言四部经典作品赏析.
    [10]莫言《蛙》,书海偶识———月影紫荷的心灵漫步[EB/O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