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期┆217
随笔
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determined王 润
摘 要: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加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强烈的爱国情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入高素质人才。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输出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向学生根植红革命文化,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本文就小学音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展开论述,分析教育中有必要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音乐教育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提高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的根本途径。小学是思想教育、信念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是则是社会发展的希望。音乐能够充分烘托人的情感内涵,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具有积极意义。小学生爱国歌曲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的必要性
音乐最大的魅力便是能通过美感教育来激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并且艺术形式丰富,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音乐中,他们可以辨善恶、识美丑、明是非,净化心灵,感受爱国歌曲的豪迈气概以及婉转情感,立体形象地展示祖国哺育少年幸福成长以及少年立志报国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音乐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理论,更重要的是实践成果,两者最终都会归于德育和美育的范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不管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音乐的教育功能都是非常显著的,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塑造人的内心,实现品质的升华。
为什么无线路由器连不上网环保家具品牌爱国主义的培养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支撑力量,是我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音乐教师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与身边的资源,谱写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旋律,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之情,担负起国家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优秀且能够被众人传唱的音乐作品很多,这些作品中深刻反映了爱国精确和正面的精神形象。还有老人口头相传的革命歌曲、民歌等,通过这些作品来引起学生内心的激荡,达到陶冶情操的教学目标。
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的措施 (一)认真选择歌曲
一首歌曲不仅要从字面上体现完整的故事情节,还要从深层次感受到所传达的情感,要与演唱者产生密切的交流。小学生正处于构建认知体系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好奇心较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音乐教师要在这个阶段重视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的塑造,除了设立贴合现代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还要
挖掘一些潜在的思想价值。小学四~六年级关于正能量的爱国主义歌曲较多,并且爱国题材单元的主题都有各自的曲风特点,如六年级的《我的祖国》《五十六朵花》《母亲河》等。其次,除了直抒爱国之情的
歌曲之外,还有重点宣扬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歌曲,讲
述了危难时期战士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一~六年级教材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开篇曲目,充分体现了小学音乐教材编写都是秉承爱国主义这个理念进行编排的。在六年级的教材中还编排了诸如《我的中国心》、《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主要体现了个人对中华大地的依恋之情,并借助歌词内容来赞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小学教材的曲目选择来看,可以分析出编者是将爱国之情作为重点。教师除了好好利用教材内的曲目来实现爱国教育之外,还要挖掘一些课外的爱国主义歌曲。通过课内外的实践结合,让学生体会不同歌曲所代表的时代背景,从歌词中激发对祖国、民族、家庭的热爱。 (二)强调作者情感
明天情人节每首爱国歌曲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唱、表演和欣赏。例如在学习《春天的故事》这首充满诗意的歌曲之后,可以在线下进行拓展。本首歌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并由女歌手刘绍文于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决赛上首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本首歌先后获得了多个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歌曲,并在2
019年入选了最美城市音乐名片十佳歌曲。蒋开儒看到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感染,在这个期间有感而发,因此创作了本首歌曲,表达了对的亲切、尊敬、感激之情。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后,再引导他们思考“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哪些伟大的贡献?”然后再讲述的生平事迹,让学生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课外音乐活动
除了课堂的音乐鉴赏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例如在校内句型“红歌大赛”,通过大合唱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有关爱国音乐的知识比赛,可以是歌曲名称、歌曲内容、创造背景、人物事迹等;也可以以组织学生分组来进行歌曲接唱比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历史革命的知识,也会树立更加崇高的敬佩之情,从而学习他们的精神与品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国家。 参考文献:
[1]彭丽芹.爱国主义思想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5).
[2]郝国珍,鲁平.浅谈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 ].新课程(上),2018(03).
送别 朴树(作者单位:四川省崇州市七一实验小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