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东北洱海之滨的鸡邑村虽然不是我的故乡或出生地,但是于我而言还是有一定的不解之缘。原因是上、下鸡邑二村中的上鸡邑是我外婆的娘家。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一层关系是:因我上鸡邑的舅爷家没有儿女,因此大约在1945年,当时两岁多的我的大姨在咿呀学语时,她下面又生下了一个弟弟(几年后因病夭折了),当时,从鸡邑来到三文笔村走亲戚的我母亲的亲奶(我舅奶的生母,我们叫她阿太)看到还在跟弟弟争吃奶的她,就向困窘中的我外公外婆提出暂时把她带回鸡邑帮着抚养。为说服一时难以接受的我外公外婆,阿太还安慰似地撑了把“长柄伞”,说等把她养到能出嫁的年纪,再把她交回给我外公外婆打发
(嫁人)得了。已有几个儿女的外公外婆无奈中对此伸出的援手便同意了,于是还不谙世事的大姨就被阿太带回上鸡邑抚养到大。因为这层血缘关系,我三文笔外公外婆家与上鸡邑舅爷舅奶家的关系更为亲密。因此我自小每年都要随外公外婆或父母等亲人去鸡邑做客、走亲戚和闲玩几次,鸡邑、才村、龙凤村一带的海边,都曾经留下过我童年的足迹,故而对上鸡邑及其妹村——下鸡邑,包括周围的才村、龙凤村等村庄和海滨一带存留着一些片段似的记忆。除此之外,上鸡邑还是我未见过面的岳母的娘家,亦即我妻子的外公家所在地。我的一个表妹也嫁在下鸡邑成家立业,因此我也时常去鸡邑一带走走亲戚、做做客。我这里
责任编辑:彭琼瑶投稿邮箱:***************
怎么成为职业电竞选手经历者的讲述见证者的记录回望者的思考
●大魏文/图
品牌女装文
化·大理记忆
回忆的主要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童年的我跟随外公外婆和父母到鸡邑一带走亲戚做客、亲历“耍海会”和过元宵节加本主节等的片段。
一
上鸡邑村是一个长椭圆形的古村落,由一条现在看来也不算太狭窄、能让一部车辆通过的道路把村子一分两半。我舅爷舅奶家位于村子中部,处于村庄的中心位置,这段路面相对宽绰一些,舅爷家靠街面的院墙外有几块石条供人闲坐或背箩筐负重的乡亲搁放背箩歇脚。舅爷家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一小排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长方形的院子南边有一小片菜园子,常年种植着各种菜蔬,菜园边有一大蓬碧绿滴翠、足有碗口粗的大龙竹,竹竿在劲风中嘎吱嘎吱作响,竹梢在空中轻轻荡漾,据说竹子能克蟒蛇。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正处挂果结实之时,如果遇到石榴成熟的季节,就能吃到酸甜酸甜的石榴。除了稍稍高起的门楼,土质的院墙上栽着一些错落有致的仙人掌,有的仙人掌上还会长出一颗颗圆球状长满了芒刺的果子,外婆或者舅奶会耐心地把变黄了也就是熟透了的果球摘下来,慢慢剔除掉那些刺后用刀子划开,剥出里面的果肉给我们吃,吃起来味道很甜很甜。菜园子周围的院墙内还有几棵不是很高、树身上长着棕皮的棕树。
鸡邑地名的由来是否与过去三塔塔顶所立的大鹏金翅鸟(民间俗称“金鸡”)倒影入附近湖塘之中有关不得而知。据上鸡邑村乡亲所说,原来上鸡邑叫凤岗村,因为从苍山上俯瞰上鸡邑村子就像一只凤凰,其凤冠就在现今本主庙的位置,而邻近的马久邑原来叫龙久邑。有一次国王老爷路过这两个村子,先问到那个村子叫龙久邑,再问下一个村子叫凤岗村,不禁怒从心生,发话道:“你们一家叫龙,一家称凤,把我国王老爷往哪里摆?改名改名,一家赐名‘马’,一家赐名‘鸡’。”于是龙久邑改成了马久邑,凤岗村改成了鸡邑村。现在鸡邑村的本主庙里还自称为“凤岗村”,有“鹤在溪水有
名,凤栖梧桐有灵”等似吉祥如意寓意的遗迹。远古的情况难以查询,而在我的记忆中,鸡邑村盛产较多的新鲜蔬菜和稻谷、麦子等农产品,物产可谓丰富。例如到鸡邑能吃到那时大理山脚一带很难吃到,而我又很爱吃的甜蜜蜜的黄薯(即红薯,大理一带都叫黄薯)、又甜又脆的红萝卜,以及同样甜脆的洋花菜的茎秆。鸡邑一带米香菜鲜,除了得益于这一带地处洱海之滨得天独厚的黑黝黝的油沙土质的肥沃外,更多还是来自于人们勤奋的躬耕劳作。农耕时代的盘田种地,除了起早贪黑精耕细作侍弄庄稼、菜园的勤劳而外,肥料更是少不了。特别是在那没有化肥农药的时代,农家肥更显得“金贵”,正如农谚所说的“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要叫庄稼长得好,就要给田地施上合适的肥料,补充足够的养分。村庄里除少数的懒汉而外,谁也不爱种“懒庄稼”“卫生田”。我有几次跟随舅奶们进城去赶街,除售卖菜蔬和其他农产品、购买农资材料及生活必需品而外,还有一个内容就是积肥。那时城里的居民有条件的好像还能养少量的猪、鸡,而他们没有田地,饲养猪、鸡产生的废弃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
垃圾。于是舅奶们就挨家挨户到这些人家的猪圈、鸡圈,把他们的猪粪、鸡粪和垫草垫料那些上好的农家肥清除打扫干净装进背箩,再用带来的稻草或麦秆铺放在他们的猪圈、鸡圈里作垫圈的材料,等下一个或再下一个街子天再来更换,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可以说是你情我愿“互通有无”而相互利好。那时城里的公厕都被古城周边和海滨一带村庄的生产队分别承包,还要派出专人看守,粪坑储粪处都要上锁防盗,根本不需清洁工清厕保洁。时常还听到有的因为争抢承包公厕而大打出手,有的越壁入厕所储粪处“偷粪”之类的传闻笑料。
相对于靠近苍山脚的三文笔这样的村庄来说,类似鸡邑这样靠近洱海之滨的村子,烧火做饭的生活燃料来源就显得越发困难。在煤炭供应都还很困难紧张,电力和液化气灶具更是遥远的上世纪60年代初,人们除了利用包谷秆、麦秸秆等有限的农作物秸秆做燃料而外,还要起大早走几公
里路到苍山脚,再爬上苍山去砍上一背背柴火,然后艰难地背回到海边的村子里。我清楚地记得生活在三文笔村的我母亲他们那样的强劳力每年农闲时都要起早摸黑,后半夜就顶着星星月亮进深山老林江歌事件始末是怎么回事
去砍下,再一次次背回基本够烧一年的灌木当柴火。我母亲经常回忆说他们快爬到苍山顶时,天都还没完全亮,还能听得见山那边漾濞人家的鸡叫声,进山砍柴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靠近苍山脚的三文笔村尚且如此,那么靠洱海边鸡邑一带的我舅奶、大姨他们上苍山砍柴就更艰难了。我母亲曾经回忆说,有一次三文笔村的人看见十多岁的我大姨,在山林间焦急地苦苦寻不慎丢失的砍柴的镰刀,而久久徘徊山间不敢回家去。我们想象她回家去想必大人也不会拿她怎么样,但是当时她内疚、自责的压力之重还是可想而知的。
二
我童年时对鸡邑这一带洱海之滨的印象,除
了风光迷人、秀可餐而外,就是鱼虾很多,即使在我童年正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期间,洱海边毕竟还是鱼米之乡,到鸡邑还能吃到洱海里捕捞起的新鲜鱼虾。洱海盛产的鱼虾能让我一饱口福打打牙祭,对于童年的我自然就是一件美好之事。记得每当我们去到鸡邑村舅爷家,舅爷、舅奶就会立马去海边或者邻村马久邑的小街子上采购鱼虾或者泥鳅回来款待我们,有时候还叫上我跟着,直接到湖塘或者沟渠边那些捕鱼捞虾人的窝棚旁,买刚刚捕捉到的更新鲜的鱼虾或泥鳅。有几次运气好、有口福,碰巧还买到了人家刚刚捕捉到的几尾活蹦乱跳、身形修长、银鳞闪亮的弓鱼。感觉中那时的鱼虾多得吃不完,有了鱼虾,连螺蛳、螃蟹之类的其他海鲜都看不起吃。不用说鸡邑村一带的海边,就是
三文笔那样靠近苍山脚的村落的田坝沟渠里,也同样有不少的小鱼小虾和泥鳅、螃蟹等水产品。记得我童年时,
每当夏日里的一场场
阵雨过后,外公便吩咐因下雨未出工的母亲和二姨、小姨,趁雨刚停或将停未停的时间捉泥鳅去。她们便放下手中的绣花绷子或针线活,戴上斗笠、
上鸡邑村古古香的本主庙
京东白条开了有什么后果文
化·大理记忆
披上蓑衣、穿起草鞋、拿上畚箕出门,我也拎上小桶或小提箩之类用以装泥鳅的东西屁颠屁颠地跟着跑。来到村外田坝间的田畴沟渠边,高挽裤脚下水捉泥鳅。这种捉泥鳅的方式是“撮”与“踩”,即手拿畚箕顺着沟边撮,脚板朝畚箕口踩去,将水草间出来抢水的泥鳅驱赶进畚箕……一下下捞起畚箕里鲜活欢跳的泥鳅,便撮起一阵阵惊呼欢叫。大约半个钟头,撮上一两条沟,估计泥鳅够煮一顿了,便“收兵回营”。接下来,便分头进菜园挖几棵芋头、拔几根青蒜苗、采摘一把红辣椒,上小街子买一块新鲜白嫩的豆腐,把吐净了泥水的泥鳅混入切好的豆腐块中,让泥鳅们“钻”豆腐,再油煎几朵晒干的芋头花作香料隔腥味,而后次第下锅煎炸、烹煮,便烹调出一锅香味俱佳、独具大理地方特的“泥鳅钻豆腐”,鲜、香、辣、甜、脆五味俱全,非常下饭,让人大开胃口,直吃得我们舔鼻子。
其他捉泥鳅的时机还有就是在秋收时节,每年稻谷收割前后,稻田周围沟渠里的水要干未干之时。那是我曾亲身亲历而为过的:在沟渠中的水正好要干之时,放学后的我就提上个装泥鳅的小桶,走到这些沟渠间,脱掉鞋子下水,直接在淤泥表面寻一个个小孔洞,双手从小孔洞两旁同时伸入淤泥中把淤泥翻个底朝天,就可翻出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泥鳅来。如果沟渠里还有积水,则要想办法先把积水排去,一般是把沟渠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一段段地就地取材用淤泥“筑坝”排水,再翻开淤泥捉拿其中隐藏的泥鳅,离开了水的泥鳅们就只有在淤泥中的“巢穴”里“束手就擒”了。这时候捉到的泥鳅多数都是比较肥美的大泥鳅,而且骨头比较硬,因此拿回家后一般不用作煮泥鳅汤,外婆往往就在铁锅中放入香油,用文火烧热后把一条条泥鳅煎黄、焙熟,然后直接撒上点椒盐,让大家享用,或者是烹上酱油、梅子醋和葱花、新鲜辣椒或干辣椒面再享用。算得是那些年月对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小小享受。
三
那时的洱海浪涛滚滚、鸥帆点点、波光潋滟,
感觉比现在要大得多、水很满,而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童年印象与现在成人视野反差的错觉,因为那时下鸡邑、才村一带洱海边的村子,遇上雨水多的年份是要划着小船去收割水稻的。记得那时农历八月初八“耍海会”在才村、龙凤村一带耍海的游船,都可以在海边村落旁的沟渠、湖潭中穿行。有一年雨水太多,洱海涨水,正在喜洲我父亲所在军营闲玩的我,碰巧还搭乘上我父亲他们部队去洱海边救灾
的水陆两栖船到了鸡邑附近的海边,停靠处就在上鸡邑村的抽水站旁,舅奶他们还曾拿麦面粑粑来给我吃。
大理游玩我童年时几次亲历的农历八月初八“耍海会”,至今在我记忆中还很鲜活、深刻,最难忘的就是坐花船游海。说是游海,也许是为安全稳妥起见,其实更多是在与洱海相连的几个湖塘、沟渠中穿行游览。我跟随大人(有一年年是外公,有一年年是母亲)坐上绑扎着红布和花花绿绿的彩带,装饰得喜庆花哨的“花船”,周围坐满了四面八方来耍海、游玩的男女老少,以戴着“金花”“阿鹏”包头、身着白族服饰的青年男女居多,悠哉悠哉地由艄公撑持着,在龙凤村、才村、鸡邑附近的海面和岸柳掩映的湖塘、沟汊间缓缓游弋穿行。有时候还能冒着被刺的危险,顺手采摘到几个新鲜的刺菱角。这种“顺手牵羊”似采得的,一般来说没有在岸上买人家煮好了熟透的菱角鲜香饱满。
那时只知道游花船好玩,长大后慢慢才晓得“耍海会”的习俗来历已久,可以说源远流长。有关“耍海会”的由来,在大理民间流传着一个壮美感人的传说,与三文笔村旁的绿桃村及其村边的龙母祠有关——相传在唐代南诏时期,在苍山应乐峰下的绿桃村,有一天,村里一位美丽的白族姑娘正在溪边洗衣服,溪水里突然漂来一个绿桃子,她捞起来,正好饥渴之际,就吃下肚去,后来竟然就怀了孕。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段赤诚。男孩长到20岁那年,洱海里出了一条名叫薄劫的大蟒蛇(又传说是一条黑龙、妖龙),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庄稼,伤害甚至吞食人畜,人们深受其害。为此南诏王张榜招勇士除害,段赤诚决心要为民除
r商标害,便揭榜应召。段赤诚回家打了24把钢刀,他母亲帮他绑在身上,又给他两把长剑握在手中。他到洱海到这条巨蟒,只身跃入洱海与它激烈搏斗,最后被巨蟒吞入肚腹中,与蟒同归于尽。洱海边上的人们见了,纷纷撑船到海里捞取这位义士的尸体。大家把大蟒蛇的尸体捞起来,剖开蛇腹,取出段赤诚的尸体,把他葬在苍山斜阳峰麓。下关羊皮村附近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为民舍身除害的英雄,就把蟒蛇的尸骨烧成灰,拌和上泥土来烧砖,为段赤诚修建了一座纪念塔,即现在羊皮村附近的蛇骨塔,又名佛图塔。
从那以后,洱海边上的白族人民,为了表达对段赤诚的思念和崇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会来纪念他。每年到了传说中段赤诚冒死下海与恶龙巨蟒搏斗并同归于尽的这段日子,洱海西岸从上关到下关的村村寨寨,每村都有一至两天的会期,各村的男女老幼都驾船进洱海游玩,特别是八月初八(段赤诚遇难日),才村附近龙王庙前的海面上和周围的湖塘河汊里就像我小时候见过的那样,都是坐满了游人的花船,非常热闹。观看龙船赛的和划小船到海东各地耍海的人成千上万。各个村莲池会、洞经
会念祭文祭祀龙王,感恩颂扬段赤诚“是洱海和其子民的保护神”。这个节日,因为以花船竞渡、耍海游玩为主,所以就把它叫做“八月初八耍海会”。后来我看到清代大理赵州(今弥渡红岩)文人师范在其著作《滇系》中描述的一大盛况:“七月二十三日,西洱河滨有赛龙神之会。至日,则百里之中,大小游艇咸集,祷于洱海神祠。灯烛星列,椒兰雾横。尸祝既毕,容与波间。郡人无贵贱、贫富,老幼、男女,倾都出游,载酒肴笙歌,扬帆竞渡,不得舟者,列坐水次,藉草酣歌。而酒脯瓜果之肆,沿堤布列,亘十余里。禁鼓发后,踉蹡争驱而归,遗簪堕舄,香尘如雾,大类京师高梁桥风景。”师范老先生记述的是七月二十三日赛龙舟的盛况,实际上我小时候在龙凤村、才村海滨经历的八月初八“耍海会”的盛况,感觉比他描述的还要热闹得多:八月初八这天,附近四村八寨的莲池会、洞经会的男女老少都齐聚到龙凤村海边的四海龙王庙旁欢歌劲舞,欢度本主节,共祭洱海神。四海龙王庙又称洱水神祠,相传建于南诏时期,供奉洱海神。明代以后成为本主庙,供奉被封为龙王的白族斩蟒英雄段赤诚。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古生祭海相比,这里的花船和游人更多,场面更宏大,直看得童年的我觉得眼睛不够用。
几年前的农历八月初八“耍海会”,我再次到才村北边龙凤村洱海之滨的洱水神祠故地重游。看见有不少的男女信众欢聚四海龙王庙旁欢歌曼舞,唱调子、跳“霸王鞭”“打拼伙”野餐、烧香还愿、念经游海、放生(把小活鱼、泥鳅放生到洱海)等等。当然,正像白族民间谚语说的:“不放盐巴的菜肴吃不成,不唱大本曲的日子过不成”,唱大本曲是必不可少的,欢度本主节,共祭洱海神。感觉还是很热闹。只是已经没有多少湖塘、沟渠供游船通行,以在海里游海为主。
四
顺着舅爷家对面路南边一条巷道进去不远,有一座古古香颇具规模和气派的“三坊一照壁”四合院,想必原来是一家富足殷实的有钱人家的豪宅。我多次进去游玩时,看见院子南面是售卖油盐酱醋和布匹等日用百货的购销店,弥散着一缕缕至今想起都仿佛在往鼻孔里钻的煤油(不知什么原因,民间还叫做“水火油”)味,那是在那个电灯还没有完全普及、多数农村还靠煤油灯照明的年代里,乡村购销店特有的味道之一。北房是在大理一带都很有声誉的村卫生室,由那位在洱海湖滨一带甚至苍山之麓的乡村都很有口碑和名气、据说从外国留学“海归”的那学忠医生坐诊。最近得知那所院落原来就是那医生家的。宽敞的院落是村里公众的活动场所,逢年过节往往在此举行演戏唱调子、跳“霸王鞭”等文化娱乐节庆活动。记得每年的春节和鸡邑村本主节,这里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节庆活动,在那时乡村里文化娱乐较少的境况下尚不多见。后来我想,我大姨自小被我舅爷家领养,那时舅爷舅奶家无儿无女,舅爷在外地帮人家做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