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3期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2013, №3 总第41期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Serial №41
汉语先例现象标题借用方式
刘丽芬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提要:标题借用先例现象的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照搬,二是变动,即完全借用和部分借用。最常见的是部分借用,主要有成分替换、成分截短、成分添加、成分错合、成分省略、成分易位、解释成语、混合型以及格式借用等。借用先例现象有利于表达或显或隐的评价意义,增强标题文本的对话性,加强标题的表现力与吸引力。
关键词:先例现象;借用方式;标题格式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先例现象(прецедентныйфеномен)是指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绝大多数成员认同的、具有一定结构定型的、可以复现的、具有情感性和认知性的语言现象。(转引自王臻2008:144)它是一个由先例名、先例情景、先例文本、先例话语组成的独立完整的系统,是文本中的文本。先例现象在汉语修辞学中称之为“仿拟”。(刘光准2004)А.Е.Супрун(1995:17)认为,作为先例现象的文本联想是一种仿拟现象。先例现象和仿拟均是语言现象,但是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先例现象是一种认知、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现象,属于民族心理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而仿拟是一种修辞手法,属修辞学研究的内容。Красных(1997:5)认为,先例现象可来源于言语现象,也可来源于非言语现象。“言语现象指的是那些直接通过言语手段生成的语言单位、文本等言语思维活动的产物,如词语、日常会话、文学作品、谚语、俗语等,非言语现象指的是诸如写生画、雕塑、建筑、音乐等作品,它们不是通过言语手段生成,但可用言语进行描述,因此它们具有成为先例现象的可能”;而“仿拟的本体只能是那些先前已经存在并被大家所熟知的语言现象”,仿拟只能应用于言语交际领域。(转引自王臻2004)。本文借用俄语概念,研究汉语标题先例现象的借用方式。
先例现象作为文化空间认知基础的系统成分,只有在语用层的运用中才能实现,因此,它常用于标题。我们将先例现象称为原体,标题借用的先例现象称为变体。标题借用先例现象大体需要经过“删”“留”“添”三个步骤。“删”即删去原体中与目标言语(即表达目的)不相吻合的因素;“留”即留下原体中对目标言语有用的因素;“添”则是添上目标言语所需的特定因素。经过这样的“基因”重组,才生成
了一个与原体既相似又有异的新的言语现象——变体。(徐国珍2003:9)由调查可知,标题先例现象引用方式多种多样,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先例现象(又称引文)原封不动,二是对先例现象作种种变动。由此我们将标题先例现象分为完全借用和部分借用,最常见的是部分借用。
节假日高速2 完全借用
照用原话即对所引用的原体不作任何改动。此类又分两种情况:以原体直接作标题;以原体为标题的一部分。变体与原体似是而非,读者感到“似曾相识”而又“耳目一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获得强烈的广告效果。
2.1直接作标题
借用先例原体常常改变其形式,但标题中也见一些直接借用。以原体直接作标题,既可信手拈来,利于拟制,又可切中所述事情要害,还可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抓住读者视线。据调查,直接用作标题最典型的是成语,尤其是历史典故,其次还有唐诗宋词、文学作品、歌曲、民间(口头)创作、熟语和名人名言等。如:
(1)战争与和平(人民文学,2006,№3)
(2)人生几度秋凉(十月,2006,№3)
(3)山不转水转(当代,2002,№3)
(4)山芋烫手丢却难(人民日报,2006.02.22)
(5)守口如瓶(当代,2007,№3)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民日报,2006.09.21)
例(1)直接借用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名;例(2)直接借用宋朝苏轼《西江月》前两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的后一句;例(3)直接借用那英演唱的歌曲;例(4)直接借用俗语;例(5)直接借用成语;例(6)直接借用孔子说的话。
2.2 标题的一部分
标题一部分借用先例现象。据调查,作为标题组成部分的先例现象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歌曲、民间(口头)创作和熟语等先例文本,还有先例名借用。如:
(7)莫道高处不胜寒(人民日报,2006.07.27)
(8)为了母亲的微笑——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剪影(人民日报,2006.12.21)
(9)瞒报矿难:“纸里包不住火”(人民日报,2006.06.22)
(10)为何总当“事后诸葛亮”(人民日报,2006.04.05)
(11)“风调雨顺”,你是谁?(人民日报,2006.10.01)
以上标题中的一部分全部借用原体,例(7)借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一句“高处不胜寒”;例(8)主标题借用刘欢演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中的歌词;例(9)冒号后部分借用谚语,谚语一般为全部借用;例(10)一部分借用俗语“事后诸葛亮”;例(11)借用成语“风调雨顺”,借用成语作标题的相当多,成语一般为全部借用。
3 部分借用
标题借用先例现象原体形式不多,大多采用先例现象的变体形式。以不变形式用于标题主要执行称名和信息功能,以变换形式用于标题实现广告功能,符合广大读者追新求异的社会心理。言语的现实组合形式与语言的常规形态及社会习惯明显地相抵触,造成“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而产生强烈的表情性;语流逻辑链的突然中断,导致接受者心理期待猛然扑空,(徐国珍2003:28)使读者产生“似曾相识”又“不尽相同”的印象,调动读者的思维,引发读者的比附联想,并建立相应的理解链条。
部分借用是在原体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不等同于原体的一种形式,其形式多种多样,如可将其变换,保
留其结构,用其它新词填充;或改变词序、词性;或替换成分、添加成分、省略成分等。总之,部分借用情况复杂,根据对现有材料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借用方式:1)成分替换;2)成分截短;3)成分省略;4)成分添加;5)成分易位;6)成分错合;7)解释成语;8)混合型。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一些标题采用其他借用方式的同时,他山之石的下一句
主要是借用先例现象的格式,我们将其另列为“格式借用”一类。
3.1成分替换
成分替换即词汇替换,是先例文本最普遍的变体形式之一。通常指在保留原体结构形式(句式)的前提下,替换引文中的词语,既可替换一词,也可替换两个或以上的词,它是构成文章标题的最常用手段。我们将成分替换分为两类。
3.1.1替换一词
据调查,替换一词的标题很多,从替换词语看,有定心结构中的定语、并列结构中的并列项、成语词语替换;从替换句子成分看,有主语、谓语、宾语替换;从语义看,有同义、反义替换;从语音看,有谐音替换。以上分类中,词语替换、句子成分替换与语义、语音划分可能有交叉现象。
热闹的反义词1)从替换词语看
a 定语替换
替换定心结构中的定语,此类不多,如“第三地晚餐”(当代,2006,№2)替换名画“最后的晚餐”中的定语。
b 并列项替换
替换原体并列结构中的词语,此类也不多,如“去年上任的‘大学生村官’王志斌:累并快乐着”(人民日报,2006.02.09)替换白岩松的书名《痛并快乐着》这一并列结构中的前一形容词。
c 成语词语替换
替换成语一词的标题较多,一般替换名词和动词。如:
(1)避免“毛遂自刎”(人民日报,2006.03.20)
(2)他山之石如何攻玉(人民日报,2006.07.26)
(3)射击世界杯飞碟赛连破世界纪录陈丽一靶之差摘银(人民日报,2006.04.05)(4)大家在为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大声叫好的同时,也对电子产品那些“玩不转”的新功能望而兴叹,甚至望而生畏——玩不转的新功能看不懂的说明书(人民日报,2006.05.18)
例(1)替换历史典故“毛遂自荐”中的动词,例(2)用疑问词“如何”替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一句中的能愿动词“可以”,以提问形式借用,此类很少;例(3)用名词“靶”替换原体“一念之差”中的名词“念”;例(4)用连词“而”替换“望洋兴叹”中名词“洋”,由“望洋兴叹”仿造出“望而兴叹”,乃至“望而生畏”一词。
2)从替换句子成分看
a 替换主语
替换原体主语,此类常见于标题。如:
(5)我主沉浮(收获,2004,№2)
(6)山川尽在不言中(图片)(人民日报,2006.07.29)
(7)足球诚可贵健康价更高(人民日报,2006.06.22)
例(5)替换诗句“谁主沉浮”主语,以对原体的回答形式出现;例(6)替换俗语“一切尽在不言中”中的主语,例(7)替换裴多菲的《自由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中的主语,该诗句经常被用作标题套子。
b 替换谓语
替换原体谓语,此类不太多,如“清明时节雨濛濛”(当代,2007,№6)替换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前一句“雨纷纷”中的谓语“纷纷”。
c 替换宾语
替换原体宾语,标题中常见。如:
(8)美国醉翁之意不在会(人民日报,2006.07.14)
(9)世上本无“坏孩子”(人民日报,2006.06.01)
(10)魂断汨罗(人民日报,2006.07.12)
例(8)替换古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一句中的宾语“酒”;例(9)替换鲁迅的“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前一句中的宾语“路”;例(10)替换美国电影《魂断蓝桥》中的处所宾语“蓝桥”,该先例文本可发展成句套“魂断+地点名词”。
3)从语义看
(1)同义替换
该类在所调查标题中很少。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杯’舞蹈大赛侧记”(人民日报,2006)借用宋朝辛弃疾《一剪梅》诗词“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用同义词“不”替换“桃李无言”中的“无”。
(2)反义替换
反义替换大多为成语替换,通常行文中,成语借用一般不改变,但在标题这一特殊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如:
(11)“一山”兴“二虎”(人民日报,2006.11.06)
(12)草木非兵(人民日报,2006.02.21)
(13)布什难圆其说(人民日报,2006.11.03)
例(11)用动词“兴”替换俗语“一山难容二虎”中的动词“难容”,变体与原体意义相反;例(12)和(13)均为成语替换,例(12)用反义词“非”替换成语“草木皆兵”中的“皆”;例(13)用形容词“难”替换成语“自圆其说”中“自”,语义相反。
4)从语音看
语音替换主要表现为谐音替换。谐音求同,即用音同、音近的字(词)取代,替换的大多是发音相同,书写、意义不同的词语,运用谐音替换这一手段使语言富有特,形象生动,给读者更深的印象。如:
(14)房价“涨”声一片百姓期盼回归理性(人民日报,2006.05.18)
(15)听,那跳动的“中国芯”(人民日报,2006.01.08)
(16)别让年夜饭成了“年夜烦”(人民日报,2006.01.23)
例(14)“涨”声一片”的“涨”谐音替换“掌声一片”中的“掌”,例(15)“中国芯”中的“芯”谐音替换“中国心”的“心”,例(16)“年夜烦”中的“烦”谐音替换“年夜饭”中的“饭”。
3.1.2替换两个或以上的词
由调查可知,标题中替换两个或以上的词有主语、主语和状语、主语和补语等。
1)替换主语
替换原体主语,该类较多。如:
(1)西风腾飞会有时(人民文学,2004,№9)
(2)身边变化静悄悄——山东农村路水电建设巡礼(人民日报,2006.11.12)
例(1)替换李白的《行路难》诗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前一句诗中的主谓短语组成的主语,例(2)替换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作主语的名词短语。
2)替换主语和状语
传统婚礼替换原体主语和状语,此类在所调查标题中不多。如“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成立了‘农村家事纠纷援助中心’,近百名调解员走村串户,一年多来成功调解纠纷七十五起——调解员善断家务事”(人民日报,2006.12.24),替换俗语“清官难断家务事”中的主语“清官”和状语“难”,该状语为反义替换。
3)替换主语和宾语
替换原体主语和宾语,该类不多,如“大风不识数”(人民日报,2006.05.27),替换“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前一句诗中的主语和宾语。
3.2 成分截短
成分截短即减少词汇组成成分,它是先例现象的一种特殊借用形式,该形式促进标题中两种对立倾向合并:表达的紧缩和信息量增加,不影响对其完整意义的理解。成分的减少不仅使标题简洁,而且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由调查可知,有主语、谓语、宾语截取。
3.2.1截取主语
重庆的旅游景点截取原体主语,读者一看到所截取部分,立刻会补足所缺的部分。该类常见于标题。如:(1)节约的他山之石(人民日报,2006.02.02)
(2)合理的激励机制、可靠的安全保障,调动了富阳民众举报的积极性——非法排污成过街老鼠(人民日报,2006.04.13)
(3)许宗衡:关键时刻不能失语(人民日报,2006.07.17)
例(1)原体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截取前部分主语;例(2)截取俗语“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中的主语;例(3)截取电视广告用语“关键时刻,怎能感冒”中前部分的主语。
3.2.2截取宾语
截取原体宾语,该类很少。如“二〇〇七——天天都是好日子”(人民日报,2006.12.30)截取宋祖英演唱《今天是个好日子》中宾语“好日子”。
3.2.3截取谓语
截取原体谓语,在所调查标题中很少。如“手机信息收费不能没商量”(人民日报,2006.09.15)截取电视剧名“爱你没商量”中的谓语,“……没商量”形成标题套子。
3.3 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即省略原体中的某一成分,它不同于成分截短,截短是截取少部分,省略则是保留主干部分。如:
教室节祝福语(1)择善而从(人民日报,2006.07.22)
(2)有朋远方来(十月,2007,№2)
(3)意在先发制(人民日报,2006.09.01)
(4)我和沙巴的最后晚餐(当代,2003,№5)
例(1)省略“择善而从之”中的宾语代词“之”;例(2)省略诗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前一句中介词“自”;例(3)部分借用成语“先发制人”并省略宾语“人”;例(4)部分借用并省略名画《最后的晚餐》中的结构助词“的”。
3.4 成分添加
这种添加与一般在原体基础上增加成分不同,它是在原体结构中添加,且与原体有紧密的语法联系,也可称为嵌入。添加成分不仅是为了使形象具体化,用形象潜能加强语义,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