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基本认识
全球化问题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升温,引起了各领域——政治、经济、学术等的高度关注。有人用戴安娜王妃的不幸遭遇描述了全球化:一位英国的王妃与她的埃及男友,坐在一辆由一名比利时男子驾驶的跑车上,被一骑着日本摩托车的意大利狗仔队追逐。司机刚刚喝了几杯苏格兰威士忌,驾驶着拥有荷兰引擎的德国跑车穿梭在法国的街道上。在一条隧道里发生了车祸,一位美国医生用产自巴西的药抢救戴妃。戴妃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虽然用这种方式描述全球化有些不人道,但是它却把全球化这个日益复杂的概念以一种异常生动的方式描述出来,让我们对全球化的图景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特,莱维首先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意在表达各国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现象。所以,全球化实际上是对经济维度上的一种趋势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也使全球化的概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宇燕教授在其所著的《全球化与中国发展》一书中描述了全球化问题兴起的五个背景:柏林墙
的倒塌、全球问题的凸显、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IT产业)的勃兴、国际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提高、世界格局的变迁。
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下半叶,是经济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又可以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在此期间爆发了产业革命。主要表现为欧洲一些殖民国家对外推行掠夺性贸易,强行为工业化进行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国国际地域分工创造了条件。当时的国际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宗主国从殖民地无偿或低偿地获取原料,反过来在殖民地倾销自己的商品。第二,19世纪下半叶,是经济全球化的中级阶段,又可以称为工业化阶段。在此期间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产业重点从轻工纺织转向重工业发展,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而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朝向片面专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和工业原料、粮食的供应基地。第三,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经济全化的高级
阶段,又可以称为信息化阶段。在此期间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技术缩短了时空距离,改变着经济特别是商业的运作模式。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市场开放程度提高。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开始迈进信息社会的门槛。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成思危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一文中将经济全球化概括为四个特征:第一,以金融为核
心。他认为,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互动中发展,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在世界金融一体化过程中货币的虚拟化程度增加,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因其购买力的变化而产生较大波动,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迅速增大,流动速度越来越快,金融工具(虚拟资本)交易的规模急剧扩张,虚拟经济不断膨胀,世界金融市场的集成程度不断提高,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第二,以知识为基础。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为基础,伴随知识经济一同向前发展。在全球化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目前,在发达国家中,综合要素(与教育、科技、管理有关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60%以上;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但综合要素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与知识有关的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第三,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作用就是缩小了空间的距离,争取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在经济发展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从全球的角度制定战略,从全球的角度考虑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带动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删除页眉横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人从生产力运动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电脑很卡怎么办
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做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作为世界科技革命的产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的历史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跨国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迅速扩大,经济科技化与信息化带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全球要素资源加快流动,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每十年使产出和收益增加一倍。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使3亿人口摆脱贫困,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有如此迅猛的发展。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1’979-2004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为15. 7%,两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同期,人均名义GDP年均增长为14. 3%,三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4%。中国经济正在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发展。
1.借力使力——以外向型经济为杠杆,撬动中国经济快步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战略。从1979年中国建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开始,除了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外,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一直稳步增加,并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形式。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中国迎来了一个FDI(
国际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1992年中国实际利用FDI金额为1 10亿元,2002年则突破5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当年世界吸引外资及接受FDI的第一大国。近几年来,中国实际利用FDI一直保持世界前三位,2007年全年实际利用非融资机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达到了748亿美元。
中国移动预存话费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则为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通过吸引外商投资,营造开放的竞争环境,国内企业在学习和借鉴中增强了竞争实力。通过开展跨国经营,一大批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如华源、海尔、联想等一些优势企业,正在加快建立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并具备了跨国公司的雏形;万向、远大、新希望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最为活跃的力量;一批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国内企业,也开始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
此外,外向型经济还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首先,中国抓住了三次机遇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抓住机遇开放沿海,培育出纺织品、服装等外向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机电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加大开放力度,家电、手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纷纷涌现,促进了机电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出口。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以大力承接IT产业生产制造环节转移为机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鼓励外商投资高科技产业。目前我国IT生产规模已居世界第3位,成功实现了IT产业从国民经济新兴产业到重要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其次,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中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第、一、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1. 9:47.O:41. I。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未来,我们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继续加强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把引进国外
先进技术与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促进金融、物流、咨询、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能源、矿产、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8823住宿网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单位:%)①图
中国合伙人语录2,自强自立一以扩大内需为基础,带动中国经济阔步向前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了国内外的资源流动和重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9亿元,2004年发展到53950亿元,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 6万亿元,增长13%以上,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幅度。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一大手机用户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第二大公用互联网。2006年,
居民消费占中国GDP的38. 3:《,比1990年的945 1亿元增加了80157亿元,增长了7.5倍,年均增长14. 3%。中国居民的消费潜力不断提升,正在创造一》个巨大的市场。
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并没有忽视本身经济的发展。应该说,外向型的发展为中国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国内需求的拉动,是建立在民族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以2006年为例,在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与货物及服务的净出口对于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8. 9%、40. 7%和20. 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4. 2%、4,3%和2. 2%,内需的拉动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
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 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