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随着日本国地震引起海啸造成重大灾难的发生,世界再次将地震这个沉重的话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日本在防震救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日本高度重视防震救灾教育,着力提升民众的防震救灾意识、知识和技能。地震来临时,这些意识、知识和技能在自救互救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在加强预防上下功夫,把强化防震救灾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切实提高人民众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如在日本的公共场所随处可见醒目的地震避难通道指示牌、紧急避难说明书,上面详细说明了避难通道和避难常识。这说明日本的防震救灾教育已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一是全民教育。每年9月1日是日本防灾日,8月30日至9月5日是日本防灾周。在防灾日和防灾周,日本各行各业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防震演习,不仅使民众增强了防震意识,而且使他们掌握了防震知识和技能。
二是学校教育。日本的成功做法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防震救灾意识和技能。日本的小学每月
都要进行防震演习,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时不但不慌乱,而且懂得如何规避和救助。
车辆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三是地震体验。日本全国各地设有许多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中心内有模拟地震的震动平台和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供市民亲身体验6级地震的状态。在京都市民防灾训练中心,我们看到前来参观和接受防灾教育的人络绎不绝。
正是在这种经常性和专业化的教育之下,日本民众的防震意识已经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家里稍高一些的家具,为了防止它们在地震时倒下来砸伤人,都有专门把这些家具与墙壁或天花板固定的装置。摆放的音响、电视或容易损坏的工艺品等,在其四角都有可以专门固定防滑的胶皮垫。与此同时,日本民众的防震技能明显增强,自救和互救水平不断提高。在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中,约80%的生还者是被当地民众而不是后来赶到的专业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的。
2、日本与中国一样,也有"有备无患"这个成语。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日本人是真正做到了"有备",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无患"。这次汶川大地震,既有"无备有患"的悲剧,也有"有备无患"的奇迹。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校长"的叶志平,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学
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校所在的安县紧临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在这次地震中,附近学校人员伤亡惨重,但是该校师生却无一伤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该校长担心教学楼的质量不高,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提高了全校师生的防震救灾意识和紧急逃生技能。当然,与这样的个案相比,我们的防震救灾教育相当薄弱,全覆盖、专业化的教育体系远未形成。我们应该牢记惨痛的教训,切实加强防震救灾教育,使防震救灾知识和技能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切实提高人民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3、日本高度重视提升建筑抗震能力,强力推行建筑物抗震标准,充分发挥新技术在建筑物抗震中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建筑物倒塌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这就启示我们,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在建筑抗震上下功夫,把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有效控制建筑物倒塌带来的严重威胁。
据了解,日本在历次地震中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近一个世纪以来,日本一直高度重视建筑物的防震抗震功能,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4、重视校舍抗震。日本防震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要求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加强房屋抗震
性。1995年阪神大地震,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补强施工。在日本这些年来发生的多次地震灾害中,最后不会倒塌的建筑物中必有学校。
据媒体报道,在汶川大地震中,死亡和失踪人数将近9万。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尤其是不少教学楼在这次地震中倒塌,造成了大量师生的伤亡,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这就启示我们,加强防震救灾工作,必须切实提高并严格执行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尤其要加强对学校校舍安全性的检查和评估,切实提高学校校舍的抗震能力。
5、日本高度重视避难设施建设,建立了完备的避难场所,预备了充足的避难物资,开发了实用的避难工具,为民众避难和政府救援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这就启示我们,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在紧急避险上下功夫,把避难设施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有效躲避地震造成的人身安全威胁。据了解,日本的避难设施建设非常完备。日本的城市农村、大街小巷、公共场所,随处可见避难场所指示牌和防震救灾用品箱。
人类无法防止地震的发生,但可以避开地震造成的伤害。避难设施建设的好坏,决定着受灾程度的轻重。在汶川大地震中,有两位被埋20多天而被成功救出的矿工,创造了生命的胆怯的意思
营业执照法人变更流程奇迹。他们之所以能够被成功抢救,主要是因为在矿区贮存有一定数量的食物和饮用水,维持了生命的需要,为等待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一些城市疏于应急避险场所建设,一些建筑密集区疏于救灾抢险通道预留,一些建筑物疏于灾害自救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套。这些问题都在汶川大地震中暴露无遗。我们应该汲取教训,借鉴日本避难设施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让更多的人成功地躲避地震带来的伤害。
6、日本高度重视紧急救援工作,在震后救治方面积累了大量技术人才和宝贵经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使日本成为一个地震最多但并非受灾最重的国家。这就启示我们,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在紧急救援上下功夫,把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摆上重要位置,确保紧急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据有关媒体报道,日本民众对此充满了期待。因为在日本民众心中,紧急救援队是一支高效的救援队伍,是地震紧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参与救援,意味着少一份死亡的威胁,多一份生还的希望。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日本救援队在入川救援中没有抢救出一条生命,但是他们的救援设施、救援能力和救援态度,都给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屡受地震灾害的日本,在长期的抗震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抗震救灾经验,紧急救援工作便
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面对地震带来的巨大创伤,日本对抗震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将防震救灾方针由以往的"以防为主"转变为"预防与应急管理并重",进一步推进了紧急救援工作的发展。
7、日本高度重视防震救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为防震救灾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制度保证。这就启示我们,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在体制建设上下功夫,把防震救灾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防震救灾体系和制度。据了解,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之上,日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震大国。从1994年到2003年,全世界共发生过960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220次即23%发生在日本。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使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防震救灾工作,建立了完善的防震救灾体系。法律体系、领导体系、责任体系等十分完善。
同日本一样,我国也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灾害同样不容忽视。在防震方面,日本确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个人如何避震与自救互救
1、如何避震:
在震中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俱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
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在过桥时应紧紧抓住桥栏杆,待主震发生后即向桥头移动,正在行驶的车辆应紧急刹车。
在工作间应迅速关掉电源闸、门开关、然后就近选择机器、设备、办公家俱或事先建立的“安全岛”内避震,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2021跨年说说在公共场所:如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候车室、地铁等场所的人员、切忌乱逃,要保持冷静,就地择物(排椅、柜架等物)躲避,伏而待定,然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在有毒气的化工厂区域内要朝污染源的上风处跑,以免中毒。
2、自救与互救
自救:它要求被埋压人员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消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等待求援。(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外界联系,保存体力,延长生命。(4)想方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
互救:
(1)主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2)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意外伤亡;(3)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4)外援抢救队伍应当首先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是医院、学校、旅社、招待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5)救援需讲究方法。首先应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6)对于埋压废虚中
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7)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8)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
(注: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