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8~2019学年七(上)期中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
2018.11
七年级历史试
说明:1.考试形式为开卷书面考试。可查阅所带教材、资料,但不得相互讨论和互借资料。
2.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满分为5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到下列对应的答题框内。每小题1.5分,共21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英语二级口语考试
10
11
12
13
14
答 案
1.根据以下图片得出的下列推论中,不正确的是
1北京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2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  3北京人的生活
    A.化石是我们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B.北京人的特征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C.北京人过着采集狩猎为生的居生活    D.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并长期保存火种
2.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磨制工具    ④聚落      ⑤统一度量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3.孙中山曾写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样的诗句。诗中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人文初祖炎帝    B.人文初祖黄帝    C.黄帝的妻子嫘祖    D.大禹
4.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
    A.炎黄战蚩尤      B.黄帝建宫室    C.舜让位于禹    D.启继承父位
5.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边年代尺中的“?”处的历史事件是
    A.盘庚迁殷    B.西周灭亡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
6“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鼎”有丰富的政治含义,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古代烹煮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B.立国礼器,身份地位与权力象征
    C.比喻帝王,鼎业代指帝王的大业      D.象征三方并立、鼎峙或鼎足之势   
7201711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还没有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B.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C.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D.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文字
8.历史往往有惊人相似之处。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外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C.奴隶起义                        D.统治者的暴政、昏庸
9.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一工程修建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长城
10.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很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下列战争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涿鹿之战  ④马陵之战  ⑤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1.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百家争鸣:奠定儒家思想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12.他主张“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他”是
    A.庄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3.《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14.下列古人对秦王朝短暂而亡原因的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思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国之后也    D.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共29分)
1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个,分布区域从岭南到溪北……尤以黄河流城和长江流城最为密集。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东汉]班固《白虎通》
    材料三 
            战国时期的农具            战国青铜牛尊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证明材料一中“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的观点。(4分)
据材料二说明神农“教民农作”的原因。(2分)
据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2分)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16.(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史记》
    材料三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请回答:
据材料一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并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2分)

材料二中的“戎寇”指的是什么?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3分)
材料三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制度”分别指什么?郡县制的实行,对此后历代王朝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体现了古代政治体制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
17.(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所有的人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靠仁来实现和谐,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三 (至秦)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zh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报名条件ì,即猪)之食。  ——材料二、三均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的“有道”的内涵。(2分)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4分)
材料三反映了秦末暴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综合上述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七年级期中质量调研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2018.11
休假条十字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A
B
C
C
B
C
D
A
C
A
B
D
D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21
二、材料解析题(共29分)
1510分)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半坡人已能种植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4分)
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或:人口多而食物不足)。(2分)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2分)
农作物培植;生产工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因地制宜等。(2分,任意2点)
16.(9分)
目的:在广阔的领域巩固统治(或: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1分)
    主要对象:宗亲。(1分)
“戎寇”:犬戎。(1分)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分)
分封制联系于世袭制,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2分)
    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分)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17.(10分)
“有道”的内涵:礼、仁。(2分)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2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分,答到2点即可)意义:使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
暴政:赋税沉重、徭役沉重。(2分)
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2分,任意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