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1.(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代 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 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最狠的骂人话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考点】西周宗法制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朝“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
王”,根据所学西周宗法制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君主寿命长短,与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必然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非弱化血缘纽带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9·全国卷Ⅲ·4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考点】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中“孝”“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故A项正确;禅让制是政权交接方式、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三者均与规范社会行为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C、D。
【答案】A
2018年题组
1.(2018·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家里潮湿怎么办贵州高等专科学校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考点】商代的政治思想
【解析】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
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
【答案】A
2017年题组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盛唐夜唱 歌词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A
2.(2017·江苏单科·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信念是什么意思
【答案】B
3.(2017·海南单科·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考点】礼乐制度和分封制。
【解析】地位低于周天子的诸侯使用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是一种僭越行为,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的表现,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无法得出宗法制度瓦解的结论,排除A 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并未崩溃,B项错误,排除;等级制度在阶级社会中一直存在,排除C项。
【答案】D
2016年题组
1.(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宗法观念)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长兄如父”及“长孙”的地位超过小儿子可知,中国传统家族中嫡长子与嫡长孙的地位很高,这反映了古代宗法观念,所以D项正确。题干未反映家族团结和睦,也未体现出贵族世袭等信息,可排除A、C两项;等级秩序从属于宗法观念,排除B项。
【答案】D
2015年题组
1.(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3.(2015·上海单科·3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考点】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礼乐制度
【解析】“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上下关系既区别贵贱等级,又保持和睦关系,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故A项是最佳选项;“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乐的职能是使人际关系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有助于塑造人的集体认同,这只是礼乐主要社会功能的一部分,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礼强调区别贵贱等级,君子庶人不可能日趋平等,故C项错误;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是礼的社会功能,没有反映出乐的社会功能,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答案】A项3分,B、D项1分,C项0分
2014年题组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礼乐制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C
2.(2014·上海单科·3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考点】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解析】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是属于分封制的内容,但和题目联系不是太紧密,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题中不能反映,故B项错误;成王分封时
要举行仪式,不能全面反映题中的信息,故C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体现了分封是国家的意志,故D项是最佳选项。
【答案】D项3分,A、C项1分,B项0分
3.(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汉字的起源演变——甲骨文
【解析】“宗”,是一个会意字, 从宀示,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在甲骨文中“”像宫室屋宇之形,则“”表示祖先牌位,故A正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才有了皇帝宝座,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B项错误;“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2017·北京文综·37)(38分)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年龄段 | 称谓 |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
1-3岁 | 孩提 |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
10岁以前 | 孺子 |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满10岁 | 幼学 | 人生十年曰幼,学 |
13-15岁(男) | 舞勺 |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
15岁左右(男) | 束发 |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15岁(女) | 及笄 |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
15-20岁(男) | 舞象 |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
满20岁(男) | 弱冠 | 二十曰弱,冠(冠礼) |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