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小题限时集训:先秦时期
1.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这反映了当时
A.分封宗法,渐趋崩溃 B.天子式微,礼崩乐坏
C.井田瓦解,铁犁牛耕 D.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2.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据此可知
思想主张出处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韩非子》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商君书》
A.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B.法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C.法家与儒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D.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3.荀子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韩非子主张,“为治者用众而舍寡,不务德而务法”。可见,他们都A.倡导礼法并用 B.力图建立专制国家
C.强调以法治国 D.希望重建社会秩序
4.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据此可知,荀子认为西周“制礼作乐”旨在
A.节制人们的无限欲望 B.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C.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D.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谷雨是下雨好还是不下雨好
5.《周礼》关于西周都城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材料反映出,当时西周
A.实行“工商食官” B.城市经济有所发展
C.市场管理完善 D.商品交易受到限制
6.战国时期邹衍提出“五德始终说”,即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一德,五德相克,循环不已。这一学说为秦始皇所采用,宣扬秦代替周是水德代替火德,并采用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如水德尚黑,秦统一后,衣服、旗帜等“皆上黑”,与水德相应的数字是六,所以“符、法冠皆六寸”。秦朝的这一做法A.旨在弘扬朴素唯物思想 B.造成了民众愚昧落后
C.为其统治涂上神秘彩 D.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
7.管仲和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主张执法者应当“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当时
车辆购置税计算A.法治思想盛行 B.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简单C.政府以民为本 D.社会公正受到关注
8.《齐语》记载:“桓公为游士八十人奉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这些从政权结构中游离出来的士,必须面临再就业的挑战。“游士”的再就业
什么是上证指数A.在社会转型中起决定作用 B.维持了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
C.促进思想多元局面的出现 D.是造成礼乐崩坏的主要原因
9.春秋晚期,齐灵公的大臣叔夷以灭莱有功,受齐灵公封赏,因铸叔夷钟为纪念。上有铭文“夷用作铸其宝钟,用享(同“献”)于其皇祖、皇妣、皇母、皇考,用祈眉寿,靈命难老”。这可以说明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A.战乱频繁冲击了分封体制 B.青铜礼器以钟为主要形制
C.文字字体使用趋于统一化 D.先秦礼制中蕴含尊祖观念
10.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彩
C.以人为本根植于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11.古代经典中,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经》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这说明会计实习报告范文
A.古代儒家经典皆为百科全书式著作 B.原始儒学孕育了中国传统科技
C.孔子为师意在培养“博学通才之士” D.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相得益彰12.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 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A.体现了中央集权需要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13.西周的诸侯国是在原有邦国内将同姓兄弟或亲信“插队”进去,像“掺沙子”。新封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是
A.形成二元政治体制 B.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保障原有世袭权利
14.春秋前期,体现礼乐文明的歌诗活动,成为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诗》为媒介展开外交,是诸侯国之间的重要政治活动,《左传》关于诸侯国间的赋诗外交有“诗必类”(“类”即相近、相通)的记载。材料意在说明春秋前期
A.分封制和礼乐制互为表里 B.诸侯国邦交寻求礼乐认同
C.《诗经》成为官方教科书 D.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出现
15.2021年,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祭祀坑中出土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陶器等,经碳十四年代检测,祭祀坑的年代大约在商末周初。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A.反映当时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 B.体现社会等级分化初显
C.丰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 D.说明考古发掘依赖科技
16.先秦时人们每日吃两顿饭。早餐叫饔,时间为十至十一时;晚餐曰飨,时间为下午三时至五时。这种饮食习惯
A.体现了礼乐制度的特点 B.顺应了农耕生活的需要
C.反映节约成为社会风尚 D.旨在维护贵族经济特权
17.西周时期封国与夏商不同,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由不同血缘的人们组织成一个新的共同体。诸多氏族宗族有了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逐渐打破血缘的壁垒,以新的地缘关系,融合成新的族体。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推动中央集权加强 B.瓦解血缘宗法关系
C.平衡贵族集团利益 D.助推国家形态发展
18.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国宝文物越王勾践剑,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的菱形花纹及黑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正面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书法艺术的发展
C.铸造工艺的提高 D.宗法体系的崩溃
19.表1 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典籍对周公的记述表
典籍记载
《尚书·大传》(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墨子·贵义》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七)十士
《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据表中内容可知,新兴的士阶层借助周公
A.重建礼乐秩序 B.构建理想政治 C.倡导重儒风尚 D.恢复贵族政治
20.周公把西周代商归结为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孔子则对天命意义作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两者观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阶级立场的差异 B.政治地位的悬殊
C.思想取向的相悖 D.生活时代的不同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周朝不断向鲁国求赙(以财助丧)、求籴(米)、求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制度被破坏,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故选B项;材料时间是西周时期,据所学,分封制逐步瓦解是在东周时期,排除A 项;A.C.D与材料无关。
2.【答案】B【解析】据材料“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可知法家思想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意在加强君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趋势,故选B 项;“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说明儒家思想并不能治天下,选项中两者融合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法家与儒家追求的目标都是希望改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的局面,
排除C项;“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强调建立君主的权威,选项中“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比较片面,并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要求学生获取与解读材料信息,调动与运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指向时空观念下的历史解释。材料中荀子和韩非子都关注“法”与“德”的关系,由材料的“治之经……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为治者用众而舍寡,不务德而务法”,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的时代特征,可知,他们都希望重建社会秩序。故本题选择D项;倡导礼法并用是儒家的思想,而非法家思想,故A项表述错误;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专制国家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排除B项、C项。
4.【答案】D【解析】据材料“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可知荀子认为先王是为了治乱而制定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D项;节制人们无限欲望的目的还是维护统治秩序,排除A项;“制礼作乐”是在限制人们过分的欲求,排除B项;“制礼作乐”只能规范人们的行为,思想文化建设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排除C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