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风  筝
      鲁 迅
主备人:胡凌
完成时间:2012年10月6日星期六
讨论时间:
地点:
参加人员:
中心发言人:胡凌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文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编入散文诗集《野草》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的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2、学生分析: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积少成多,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另外,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亲情,创设一个对话情景,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互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总之,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2、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读童年有感
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和结合上下文扫清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教法
文章意蕴丰富,能引发人探究d 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②学法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唤醒学生对风筝的直接体验)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的的风筝有什么感受?
    总之,同学们放风筝,看风筝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受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文《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原因。
二、本文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1、生字注音
  shí      huáng      sè          shù
  什物      惊惶      瑟缩      宽恕
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
丫杈      伶  仃      嫌 恶    可鄙
zhì    nüè        duò        yì
掷    虐杀      堕   苦心孤诣
qiáo cuì      mú    wú gōng    chéng
憔 悴      模样    蜈 蚣      惩 罚
2、形似字——给下列的字注音并组词   
户外拓展心得
    嫌  xián  嫌恶              怒  nù  愤怒
                                     
        赚  zhuàn 赚钱              恕  shù  宽恕
       
        堕  duò  堕落            诀  jué  诀别
                                         
                                         
        坠  zhuì  下坠            抉  jué  抉择
         
          Shí  什物                mó  模范
          Shén  什么                mú    模样
          è  凶恶
          ě  恶心
         
          wù  嫌恶
         
3、解释下列词语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无什么无什么的成语
惊惶:惊慌。
可鄙:令人鄙视。
  憔悴:瘦弱,脸不好看
三、文学常识怒的拼音
  1、作者介绍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药》等十几篇小说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杂文16本,约650多篇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l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写作背景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四、初步研读课文
1、速读课文,完成填空:
①        憔悴可怜模样
②        也多吐蕾
③呆看着        出神
④        他惊呼;              ,他高兴得跳跃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思考: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本文围绕什么开展回忆的?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教师活动:指导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细节)
(补充备课资料:复述课文,就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
概括,然后在自己创新的基础上作适当取舍,从而通过自己的口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褒贬等生动地复述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系统、连贯的说话能力。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在指导学生复述时,精心设计训练方法,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以提纲助复述。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要完全有条理地复述下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可帮助学生列出提纲,学生根据提纲复述,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清层次,列出提纲,让学生结合课文,便能很快将这篇演讲稿复述出来。
  2.以合作助复述。
  复述训练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复述,学生之间相互评议,便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提高复述技能,也体现了复述要面向全体的原则。教师还可以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增进师生感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复
述技巧。
  3.以表演助复述。
  表演可以增加孩子复述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活用复述,达到培养创造思维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学生活动——默读课文。
    思考:①文中的“我”对待风筝的态度和我们一样吗?画出表现“我”对待风筝态度的词语。②画出文中读不懂的语句。
(二)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我”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怎样的?
      惊异和悲哀
2、“我”看到风筝为什么会“惊异”?
      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
      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风筝了,所以感到“惊异”。
3、那么,“悲哀”从何而来?
    缘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
4、具体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活动——齐读3、4段,思考:
①事件的主要人物是谁?
弟弟
②说话训练
全国普通话排行读了              这一句,我看到了一个            的孩子?
(学生活动:能从文中出表现孩子某一特征的语句,言之有理即可从本文出发,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哪些食物利于减肥
  教师小结:这些句子从神情、语言、动作方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的校兄弟的形象。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读出的是弟弟对风筝不只是喜欢,简直是入迷。
③“我”是不是和弟弟一样也喜欢风筝?
    不是,“我”不喜欢。
④文中的哪个句子把“我”这样的情绪表现出来了?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而且嫌恶他。”
⑤“嫌恶”是什么意思?
    讨厌、厌恶
⑥“我”为什么“嫌恶”风筝?
“我”以为这是没出息我还在玩的。
⑦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做什么呢?
  读书、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⑧“我”的这种思想从哪里来的?
  或许父母就是这样教我的,或许是老师这样教我的。(当时的人们大多是这样的思想)
⑨你喜欢这个哥哥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5、经不住天上风筝的诱惑,弟弟开始自己租风筝了。“我”对弟弟做风筝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当“我”发现弟弟做风筝的时候,有什么反应?
  抓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