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南宁宗谱》(卷一)概述
《杨氏南宁宗谱》(总谱)概述
南宁祠滔裔修谱,始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省溪司(上土司)再西、镇远司(次土司)杨凤、清江台拱荔波司(三土司)杨虎、思州青溪司(四土司)杨榜、大定司(五土司)杨富“五司联谱”,其序称“该五土司落根,略略叙情,房房置谱,便知亲疏,免失宗之根本也。”此后,南宁祠历经五次续谱,至今已是第六次了。
2022年三月开始付梓的十二卷两千余册《杨氏南宁宗谱》支谱,其范围虽仅限于2018年祠堂复建乐捐宗族支系,但弘农堂、南宁堡杨氏宗祠、二世祖杨政滔、一世祖杨再思及杨震“四知”、受姓始祖杨伯侨及祠堂关联支系血脉史实都纳入了撰修序列,并力图通过总谱校正支谱、后谱订正前谱等方式方法,倾力实现《宗谱》“正本清源、求同存异、去伪存真”夙愿目标,并望其成为族宗家人寻根问祖、联谊互助、“四知”传家、弘农存厚的通俗读本。
唐末五代以来,再思氏族谱牒因其家藏祠存,传世不多,加上民间义举起事,更是十存不一,导致再思氏族脉络史实莫衷一是,千年未统说辞,就连我们平常熟知的《叙州乡土志》
(光绪)、《杨再思氏族通志》(卷三)、《弘农杨氏族史》(新版)、《中华杨姓通谱》(2012)、《侗族通史》(2013)等规范性文本也未能真正达成一统共识。
三十而已王漫妮贵州玉屏南宁堡杨氏宗祠,俗称“南宁祠”、“政滔祠”、“滔公祠”等,始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为再思派下十五世孙、大万山苏葛棒等处军民长官司正长官杨再直出资携族修建,历经明天启六年(1626)、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嘉庆五年(1810)、咸丰七年(1857)、光绪七年(1881)、民国二十九年(1940)和2018年七次维修、扩建、重建,至今已近700年历史。祠堂因其地处现今湘黔边界高铁、高速、国道、铁路、航空等通衢宝地,地灵人杰,浩浩汤汤,一直被誉为杨再思百万后裔大小宗祠冠首,特别是在二世祖杨政滔后裔世居地影响力可堪媲美飞山庙宇。宗祠修谱存谱可考年代为康熙十一年(1672年),历经嘉庆续修,至道光十四年(1834)付梓存世,历时152年,现仅发现梓本卷首“沅州”属地“晃州”字样残谱一册,光绪年间登伦堂《光泰谱》、四知堂《光廷谱》梓本五十余册,目前供裔孙阅读谱本多为1984年五续谱500册及2022年第六次修谱2000余册,这对于百万族人来说,明清时期那种村村寨寨“藏谱、建祠、立庙”已成历史。即便加上
黔、渝、湘、桂裔孙世居地今存大小宗祠、飞山庙百余处及“铜江”境内雍正宝善堂、道光关西堂等各种老谱梓本10余册,也不足以还原祠堂周边及邻省地区不分姓氏同祠共庙祭祀“飞山宫(庙)主”这一特有的“祠谱文化”现象全貌。
狗的作文
纵观南宁祠这一特质性“词谱文化”现象,可从妻妣入谱、历代《谱序》、《八景诗》、《祠堂对联》、《春秋二祭》(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孝义传家训语》如“孝父母”、“敬兄长”、“亲九族”、“戒不孝”、“戒争讼”、“戒奢惰”、“戒淫欲”、“重农桑”、“正学术”、“严婚姻”、“祥丧祭”、“立祠堂”、“藏家谱”等“条戒十六则”及《五服》、始祖伯侨、杨震“四知”、清白传家等纲目词条可窥见一斑。一句话:祠谱文化,源于西公,盛于滔祠,誉享“五溪”流域黔、渝、湘、楚及桂边地区。
临时身份证办理五溪,最早源于1500多年前范晔所纂《后汉书》东汉时期“五溪蛮”一词,与“杨震四知”为同一时期,其地不仅古老、神奇、历史悠久,而且不可再生,在杨再思氏族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沅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以上五溪均为泛指,与杨再思所处时代的五溪虽有交集,但并不是杨再思辖地意义上的五溪,关于唐时五溪,影响较大的有三种说
法,一是唐李延寿编写的《南史》“在武陵者有雄溪、横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二是唐梁载言的《十道志》“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溪、辰溪、巫溪、武溪、沅溪等五溪,各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三是唐李白诗“闻道龙标过五溪。”杨齐贡注释为“武陵有五溪、曰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综上所述,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杨再思时代的“五溪”应为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地图标注的黔中道(今贵州地)除江南西道朗州(今湖南汉寿、常德、桃源)以外的沅水(今沅江)中上游“酉、卢、辰、叙、巫、无、郎、沅”等八溪中的“五溪”,即郎溪、巫水(溪)、沅溪(水)、无水(抚水、潕溪)、辰水(溪)。郎溪,即今湖南怀化渠水流域的靖州、通道、会同等地;巫溪,即今湖南怀化巫水流域的绥宁、城步、武冈等地;沅溪,即今贵州境清水江流域凯里、台江、剑河、锦屏、天柱以及湖南芷江、洪江等地;潕溪,即今贵州潕阳河流域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及湖南潕水流域新晃、芷江、洪江等地;辰溪即今贵州铜仁锦江(大江)流域江口、铜仁碧江及湖南麻阳、辰溪等地)。
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唐代五溪即今天的地跨湘、黔、渝、鄂四省(市),是中国西南云贵高原到东南丘陵的过渡地带,也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东南
汉族地区的交汇融合地带,在中华大地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五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远古的神话传说人物,如神农炎帝、蚩尤、伏羲、女娲、后羿、夸父、盘瓠和辛女,乃至善卷、大禹等上古人物,等等,在1988至1990年的湖南靖州对五千多年前的“斗篷坡文化”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印证。该文化考古发掘涵盖湖南靖州、通道、绥宁、洞口、城步、会同,贵州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三穗、玉屏,广西三江、龙胜、融水等整个侗族地区,“斗篷坡文化”覆盖区域几乎与本谱所纂的“祠谱文化”土司民俗等涵盖面相同,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可谓是西南地区苗岭、梵净、武夷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祠谱文化”不仅见证了“五溪”人民开创现代区域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且记录了湘黔桂渝沿边地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人文情怀。
受这种特有的文化影响,二十世纪初,贵州玉屏南宁堡杨氏宗祠一班子人,在复建祠堂的时,就搭建了“杨再思文化交流中心”平台,用心解读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经过祠堂所属裔孙十余年的探索思考,发现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始于杨再思八世孙杨再西宋代倡修杨氏土司联谱”,并用谱本的形式传家、存厚,并诠释了祠谱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精髓。虽然谱本历经元、明两代,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才得以正式付梓,却为祠谱文化现象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后,省溪司土司官房谱,采取后谱订正前谱、专题辨伪、多支联谱等方式,又于工商银行账号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道光七年(1827年)两次重修梓谱,有序推进了祠谱文化现象的深度迁徙。特别是明代洪武年间昌懋谱,虽然只有一篇谭序载于历次谱序,却有今铜仁松桃顺治九年(1653年)手抄本传世,仍可考其明代省溪司《昌懋谱》端倪。《谭序》的传世,表明杨再思氏族始祖在明代亦或是宋元时期就已追溯到了汉代的杨宝,其具体世系“再思沿七世至再西......又六世至秀颛字如龙”等等表明至少在明代修谱时,杨再思至省溪司各土司官房世系均已十分清晰,从而为祠谱文化传承构建了基础骨架。
南宁祠有关杨再思氏族历史源流的考证,在明清时期的谱牒中到了居多原始遗迹。省溪司雍正谱《广惠王年表》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杨再思个人的生平事迹后,乾隆三十八年谱辨析了杨再思以上三代及前十个儿子基本情况,道光七年谱对部分谱系“再思即文广”对接杨家将事宜进行了《辨伪》。特别是道光七年谱在其撰修时,还认真依据雍正、乾隆等谱本进行比对,当时的修谱领袖、赐进士出生、中书舍人、浙江绍兴府知府杨再濛后裔杨栋秀逐字逐句审定谱牒草本,并查阅《渠阳志》等史志后,在《杨氏历代源流事实》中记载了“(再思)十一(子)政洪居青州总兵”、“十二(子)正萼住沅州六里总兵府”、“渠阳志载
杨再思从父居忠自淮南从家入叙州”等源流事实,让杨再思十二子、其父杨居忠等族源史实得以进一步清晰:
——再思出生“五溪”之地应该在“巫溪”,因巫溪流域的武冈、城步、绥宁等地曾一度是再思之父杨居忠仕唐辖地。
——明万历年间《铜仁府志》、2013版《侗族通史》及元代南宁堡杨氏宗祠祭文、明清省溪司《昌懋谱》及《再位谱》等记载的“(再思)十月二十日诞辰”与今“飞山庙”续存地区祭祀民俗基本吻合,“十月二十日”为杨再思生日基本可信。
——再思第一夫人生活及卒葬均在邛水赏洞(今贵州三穗八弓高寨响洞)与侗族婚俗“不落夫家”,即“只行婚礼,不入洞房”基本吻合,所以再思长子政隆、次子政滔、三子政修“生于邛水、教于诚州、仕于湘黔”有根有据。
——“渠阳志载杨再思从父居忠自淮南从家入叙州”可信。清乾隆年间,时值省溪扫溪(今贵州万山)人杨胜仪,字敬中,“奉直大夫,知湖南宝庆府武罔州事”。武冈,即杨居忠任职时邵州(今湖南邵阳)辖地,也是(武冈辖地临冈县)杨再思长子杨政隆住地,杨胜仪任职
期间,了解到杨居忠及杨再思的一些史料,故建议省溪重修房谱,并于乾隆三十八年付梓刊印,该谱《杨氏族谱历代沿流事实》记载“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丙辰,......(茂谦)生帐诚于扬州白沙县桐木村,长而仕唐授封爵秩为王,至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薨。生三子临琅、临牒、临傥。傥生三子居本、居庆、居忠。居忠,唐昭宗时奉命守邵州(今湖南邵阳),单骑杀退海贼,生擒贼首贺大王,以功封镇国(军)大将军。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戊午,家遭回禄,遂失隋朝玉牒之文,明年(899年),兄弟(再韬、再思)至淮南徙于叙州(诚州、靖州)居住。”说明唐末奉命守邵州、居叙州的人是杨居忠,而不是杨居本。查阅杨氏历代谱牒,也无杨居本到过叙州的记载,就连《靖州乡土志》也未载有杨居本靖州活动轨迹。相反,道光七年谱修谱领袖杨栋秀在《杨氏历代源流事实》这样写道“渠阳志载杨再思从父居忠自淮南从家入叙州”。《宋史》及相关史志载:“元丰三年以沅州之贯保砦为渠阳县”、“……赵杨议徙诚州,治渠阳”、“……以渠阳砦为诚州,崇宁二年改为靖州”、“靖州之名始如此。”所以《渠阳志》载“杨再思从父居忠”的文字可信,毋容置疑。
乾隆是雍正的第几个儿子——杨再思十二子情况记载依据充分。其一,乾隆三十八年谱从修谱世系出发接通了杨再思以上三代世系,解开了杨居忠之子杨再思十二子谜团。其二,省溪司道光年间修谱在原基础上扩大了范围,世系由杨再西一支扩大到了其父杨秀初、叔伯杨秀袍两房,戊午科优
贡生秀之为该谱撰写了传世檄文《辨伪》,不难看出,道光谱记载的杨再思十二子事宜,是通过认真考证的。其三,南宁祠六续宗谱过程中,贵州玉屏七字派一脉为其提供了二世祖杨政洪世系图表,其迁徙线路“江西吉安——湖北麻城——贵州铜仁两江大塘——贵州玉屏竹寨”清晰有据。至此,可以说再思公“十二子”相关线索已浮出水面,其杨正萼一支续谱成功也将为时不远。其四,“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派目前尚有大小几十世系尚未接通,“十二子”续谱空间存量极大。
——杨再思十二子房序排名兹事体大。雍正谱记载杨再思“十二子”与乾隆三十八年谱记载的“十子”,其名字与排名顺序均有出入,如正洪公在雍正谱排在二房位置,在道光谱却排在了十一房位置,乾隆谱却没有十一房杨正洪和十二房杨正萼的名字。本次修谱,按照“后谱订正前谱”的惯例,采用了省溪司道光七年版中的世系和南宁祠道光十四年版中的配偶记载。至于正洪公排名究竟是第二房还是十一房位置,待商请十二房族宗后才能最终确认,本次续谱仅录省溪司道光七年版十二子入谱,并将做进一步考证。
深圳居住证怎么办理
——谱载杨再思长子杨政隆“太平兴国八年(978)任临州知府,住临冈……”有误。查《中国历史地图集》及《宋史》资料:北宋临冈属荆湖南路武冈军辖地,南宋置临冈县,北宋、南宋临冈均隶武冈军,没有设州,故“知府”一说亦不存在。
——南宁祠光绪十六、十七年“一祠两谱”记载世系相差“一轮七世”。光泰房将十二世昌䖝公“明文应世,万国长宁;仕崇政大,圣命光廷;德钟丹桂,永代登金”字派从29世起进行修改,并纳入当时修谱主编杨经元(琴朗)、杨万镒(小宴家)等房世系修改入谱,光廷房则“再字改明字由三十六世改起”,这就使得光廷房与近邻同宗世系相差七代。本次修谱已将问题提出,待十八世光略、光廷、光武、光照、光泰五房谱修完后再集体审定正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