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小珠落玉盘”
——谈朗读训练的“巧”
富春三小坦克世界t20 陈红
摘 要 寒食节的来历简介 朗读时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陶冶学生的情感。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行之有效的朗读训练:一、巧导:1、分步导;2、分层导;3、分类导,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一篇课文;二、巧练:1、模仿练习;2、角练习;3、活动联系,通过各种联系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三、巧评:1、评议;2、争辩;3、欣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
关键词:巧导 巧练 东方星相巧评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
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一、审视当前的朗读教学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 ,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受。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朗读的面太窄。课堂上,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解课文时的朗读,教师,往往只请学生成绩好的,朗读水平出的几个优秀学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特别是中下学生更是得不到朗读的机会。
馒头的做法
2. 朗读指导机械。朗读训练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教师常常在分析、理解课文之余,让“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一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至于到底为什么要这么读出“XXX的语气”?怎样读才算是由感情地读?学生心中并没有底,于是,学生就把老师要求的读的内容读了一遍。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操理解、感悟于一体。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的内蕴。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什么乐器
3. 朗读时间不充分。一节课40分钟,老师以“循循善诱”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你问我答,再问再答。学生朗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一堂课下来,学生成了老师“表演”的听众。就算安排了朗读练习,也是一波未起,一波已平了。
4. 朗读目的性不明确。课堂上此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可是老师在读前没有明确的要求——为什么要读?读中没有指导——怎样读?读后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读得怎么样?是不是符合要求?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自然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
5. 朗读训练不求实效。也有教师看似很重视朗读,一节课朗读安排了很多次,但因心中无
底,而安排未到位,导致课堂上有了朗读这一形式却并没有多大的实效。于是出现了学生刚读得起劲起来,教室里响起朗朗悦耳的读书声。老师却“啪啪啪”一拍掌,学生就在书本中抬起头来,在老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这样的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加强朗读教学的作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就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方向——语文课堂上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
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非常适合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因为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从而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三、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和方法
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
手段。朗读过程中朗读者遵循语言艺术的创作规律,运用形象思维规律,借助丰富的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内心活起来,使自己进入到作品的特定情境场景中去,仿佛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感受到时间的移动,空间的翻转,事物的变化,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情感潜流。在此基础上,朗读者再充分运用外部表达技巧再现此情此景,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好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语言教学要以读为本。有人指出,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就是好读。这有一定道理。“正确、流利地读”的基本功是严格训练出来的。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烂熟于心”。只有多读,才能达到“正确的读,流利的读”机械制造就业方向这一基本要求。
但如何优化朗读教学,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呢?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关键
是教师要巧妙设计。
(一) 巧导
1、 分步导
首先,指导学生读好句内和句间的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的间歇。它分为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两种。语法停顿主要表现在标点符号上,其时间跟标点符号所表示的语法结构的层次大致相应,如:句号、问好、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在书面语没有标点的地方作一停顿,或者在书面语有标点的地方变动停顿的时间,这样的停顿称为强调停顿。如:“树林里/静极了,//朋友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其次,指导学生读好句中字音的轻重。为了正确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就要适当地强调一些词,被强调的词就是重音。朗读时如果重音错了,意思就表达不清,甚至改变了句子的原意。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
第三,指导学生读出句中不同的语调。文章内容不同,朗读时的语调也不同。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年龄。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狼牙山五壮士》)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气势!又如“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是在运不动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圆明园的毁灭时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此时的朗读,要读出对帝国主义的愤慨,更要读出对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被帝国主义毁灭的痛心。朗读基调应是低沉而沉痛的。(《圆明园的毁灭》)然而想《快乐的节日》这样的诗歌,表达的是少年儿童欢度“六.一”的快乐心情,朗读的基调应欢快、高昂的。
还有,指导学生读好语句不通的节奏。小学语文教材也有不少课文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如《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是朗读节奏训练的好材料。“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
在草丛……”带着重音符号的读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读得轻快且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减慢减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
2、分层导。
针对朗读教学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注意训练的层次性。低年级要加强读词句的常规训练;中年级是低年级的继续,要加强节奏、停顿、语调和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词语、句情,用不同的语气能够初步表达语文的思想情感;高年级要注重在精读处强化训练,在品评中入境动情,理解词句,体会感情,积累语言。以《林海》为例,可以提出这样的朗读要求:(1)细声轻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出正确读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朗声通读全文,读懂词、句、段,看作者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怎样描述它的岭、林、花的特点,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3)有感情地精读课文,摘录文质兼美的文段反复读,看作者如何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朗读的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具体的目标使学生读有方向,走有路子,达到阅读要求。学生的朗读技
巧也在多层次“读”的训练中自然形成,得到提高。所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师在教学中,要由易到难进行分层指导,先选一些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童话、寓言等进行朗读训练。如《要下雨了》、《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当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后再提出要求,指导读一些有难度的课文,如《翠鸟》、《富饶的西沙岛》、《去年的树》、《鸟的天堂》、《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再见了,亲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