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艺术》读书笔记
青春有你3选手名单
《看电影的艺术》读书笔记
说到看电影,我们觉得那有什么难,眼睛跟着画⾯⾛,⽿朵不费什么劲,也能听到和内容相称的声⾳,如果情节吸引⼈的话,⼀两个⼩时很快就过去了——⼏乎是世界上最舒服的事,谁不会呢?可是,看电影终究还是⼀门艺术活,⼀部电影摆在你⾯前,是只享受两个钟头的热闹呢,还是看穿那影⽚背后的内涵呢?
如果你想看内涵,把⾃⼰喜欢的影⽚推荐给别⼈,可是苦于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那就看看这本《看电影的艺术》,这本书相⽐同类书籍,它的⼀⼤优势在于它介绍的内容很系统,对电影的操作、理论、普通欣赏等⼏个层⾯都有所涉及。原书共分15章,依次介绍电影的故事表现、视觉表现、声⾳表现、风格种类、社会影响,并于期间穿插电影评析的⽅法和注意事项。我想这对喜欢写影评的⼈来说⼤有裨益。
今天,我跟⼤家重点分享鉴赏电影的⼏个⽅⾯
看电影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从⼩⽼师就教育我们,课前预习,课后温习。对电影来说,如果⾛进影院之前对那部⽚⼦⼀⽆所知,那是挺有趣的,不过也得说,为降低失望率,减少观影成本,⼀点点准备⼯夫还是很有必要。
最轻松的办法是阅读相关评论。尤其是那些简评,往往会指出⽚⼦最突出的元素、信息。报纸杂志上的评论要更长⼀些,⽽且⼤多夹有肯定或否最轻松的办法是阅读相关评论。
定的意见,有兴趣的,参照⼀下就⾏了,艺术批评本⾝毕竟是⾼度主观化的产物。
什么书中毛病最多⽚⼦⼀旦看完,评析⼯作就算真正启动了。许多时候我们必须先处理观影留下来的情绪,有时候,你可能选择同家⼈朋友分享这些情绪,但,这都你应当写⼀篇电影⽇志,从情感、理性两个层⾯,详细记述你的所看所思,然后提出⾃⼰的问题。
是不够的,你应当写⼀篇电影⽇志,从情感、理性两个层⾯,详细记述你的所看所思,然后提出⾃⼰的问题。
电影主题分⼏种?
对电影来说,主题实在太重要,就算不叫灵魂,也直接影响⽚⼦的成⾊。⼀部电影总会包含各种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在主题的层⾯上获得聚拢,⼜因为电影类型不同,它们每次各有侧重点。经过总结,我们把主题分为以下五类:
以情节为中⼼;
憨豆的电影
以情感效果或情绪为中⼼;
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
以⼈物为中⼼;
以风格、质感或结构为中⼼;
以思想为中⼼。
第⼀和第三类,即以情节或⼈物为中⼼,都⼗分容易理解。前者,⽐如我们多数⼈都看过的动作⽚和悬疑⽚就是,如《蜘蛛侠》《第六感》,不仅好看,我们还期待着最后那个结局。后者也重视情节,但会花更多的篇幅专门刻画⼀两个⼈物,⽐如《愤怒的公⽜》《乔布斯传》。
第⼆类以情感或情绪为中⼼的作品也颇常见。恐怖电影即是类型之⼀。另外,⼀些诗意化的电影,如克劳德·勒鲁什导演的《⼀个男⼈和⼀个⼥⼈》、尼克·卡索维茨导演的《恋恋笔记本》,也使我们感受到⼀种贯穿全⽚的情怀。
第四类突出⾃⾝结构的作品相对少见,也很难成为市场主流。然⽽,恰恰是这类作品经常令⼈过⽬不忘,因为导演懂得在讲述⽅法上别出⼼裁,最后呈现出的冲击⼒便尤为强劲。⽐较有名的例⼦是:诺兰的《记忆碎⽚》,昆汀的《低俗⼩说》。
需要进⼀步分解的是第五类,以思想为中⼼。⼈类的思想宏⼤⽽微妙,每部作品往往只涉及其中⼀个侧⾯⽽已。根据已有的影视库进⾏划分,⾄少出现这么⼏种:道德含义、⼈性真相、社会问题、尊严
抗争、关系复杂性、成长意识、道德或哲学谜题。电影是艺术的产物,所以⽆论处理哪种思想,都重在表现,⽽不是正⾯控诉或树⽴标杆。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思想之间存在交集,⽽⽆明显冲突,但重点表现哪⼀样还是很重要,例如在探讨道德或哲学谜题的电影中,暗⽰、神秘化就成为导演的最惯⽤⼿法。
⾯对⼀部电影,我们应该尽快出它的主题,⽤⼀个词或⼀句话概括。如果可以,我们还应该对它做⼀个综述。
鼠年拜年祝福语什么是好的电影故事?
⼀部电影总会有故事。假如主题是灵魂,故事就是它的⾁⾝。许多电影都从⽂学作品改编⽽来,这说明,电影故事和⽂学故事是通⾏的,它们共同享有某些要素。
好的故事应有完整的情节。故事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总是围绕着它,合理地编织情节,制造冲突,并在当中串起⼀条主线。因果关系是情节的好的故事应有完整的情节。
主要推进⼒,所以在好的故事⾥,绝不会有意外的、与主题⽆关的事件发⽣。
好的故事应保证可信。对观众来说,⼏种途径可以确保他们的真实感,第⼀种是直接模仿⽣活本⾝,把电影变成⼈⽣、命运镜⼦似的对应物;第好的故事应保证可信。
⼆种从⼈性⼊⼿,宣扬⼈类的价值信条,例如我们从⼩听到⼤的“从此王⼦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活”,尽管事实未必如此,但它“看起来理应如此”;第三种,则是纯艺术营造,⽐如《指环王》的“中⼟世界”,《我是传奇》⾥的空城纽约,那些环境明显来⾃虚构,但它们⾪属于⼀套新的认知规范,只要制作者⽤⼼去建⽴那个规范,影⽚播放时,观众也愿意相信它们存在。
好的故事是有趣的。谁愿意花钱花时间,却看⼀场⽐⽣活还要乏味的电影?导演编剧⾃然也不想观众坐在影院昏睡过去,所以必得使出⼀些“妙好的故事是有趣的
招”,使你睁⼤眼睛。悬疑,动作,这是最常见的兴奋剂,其中关于动作,可以有较多元的理解,外在动作也就是⼈物打⽃。⽐如《霍元甲》。
好的故事既简单⼜复杂。
好的故事既简单⼜复杂。简单,是为不给观众造成负担⽽考虑,爱·伦坡说,短篇故事应该“坐会⼉的⼯夫”就读完,电影也是如此,电影的这份“⼯夫”在2⼩时左右,如果故事不够简单,时限之内就讲不齐整了。同时,在2⼩时的限度下,故事⼜应该尽量复杂,⼀眼就拆穿的悬念,还能算悬念吗?⽤⼤家常讲的⼀句话来概括就是:“请尊重观众的智商。”
好的故事应节制处理情感。因为“真实可信”,电影已经牵动起观众的情感神经,但这牵动可不是⽆度的,过了,少了,观众都会不舒服。有时好的故事应节制处理情感。
我们觉得⽚⼦某个桥段很好笑,不是因为演得好,恰恰是因为演砸了,或煽情太过分,让观众看着捉急。每个观众的神经粗细不⼀,泪腺⾼低有别,所以电影制作者⼀般还是节制地处理情感为妙。
讲故事:标题,结构与冲突
讲故事的传统由来已久,当然也是⼀门技术活,这个活⼉在电影⾥由编剧和导演共同承担。从剧本的标题开始,到故事结构,再到情节冲突、⼈物刻画、影像修辞法……⼀环也不能缺。好⽐吃重庆⽕锅,别看⼀样是红汤,⼀样是辣的,料放少了,就总不是那个味。
我们可以先了解最基础的⼏样:标题,结构,冲突。
剧作家尼尔·西蒙曾说:“我努⼒⽤标题讲故事”,⾔下之意,标题有⾼度浓缩、概括的作⽤(有时是反讽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它。好的标题意味深长,看电影前是⼀种理解,看电影后,理解⼜多出⼏层。传记电影《她⽐烟花寂寞》,⼀句话就把⼤提琴才⼥杜普雷的⽓质烘托出来了,⽽看罢全⽚,我们对那份“寂寞”⼜有了更深⼊的体会。
结构。你可能常常听到⼀些业内⼈⼠在评论电影时说“这个电影结构太混乱”,那么,什么叫结构?结构是⼀部电影的⾻架,正因为有了它,各种艺术⽤⼼才得以有机地结合在⼀起,⽣动地“站”起来,“跑”起来。仔细观察每个故事的结构,会发现它们必然包含这四个阶段:展⽰、复杂、⾼潮、结局,只不过,
在不同的叙述时序下,它们可以被有计划地打乱,安排到不同位置。⼀般来说,⾮线性结构要⽐线性结构更有张⼒,⽐如视觉上的⼀些闪回(闪回:指画⾯切换到⾓⾊此前的⽣活场⾯),⽆疑可增强戏剧性,从⽽强调主题。在今天的观众看来,这种⼿法已不新鲜,但只要运⽤得好,仍能使⼈印象深刻。有的导演甚⾄在这个基础上⾛得更远,阿兰·雷乃执导的《去年在马⾥昂巴德》就是⼀个典型,故事中,导演故意混淆时间,导致观众根本分不清眼前的场景是发⽣在当前还是过去,还是从未发⽣?优秀的结构,可以帮助影像树⽴独特的风格,阿兰·雷乃这部⽚⼦就可谓是“谜之电影”。
再说冲突。事实上,没有冲突,就根本谈不上故事,它是情节发展的主要驱动⼒,也是让我们⼼跳加速,越看越想看的原因。⼀个故事⾥的冲突就像⼭,⼀眼望去,有⾼有低,层层叠叠,其中最⼤的那个冲突不易征服,⽤玩游戏的话来讲,是留给主⾓去“打怪升级”⽤的,有时甚⾄直接就是“⼤boss”。冲突的类型也分好⼏种,如外部冲突,有的是⼈与⼈之间的意志⽃争,谁坚持到最后,谁胜利;有的是⾓⾊与⾮⼈类⼒量间的对抗,如反贪腐题材、⾃然灾害题材⾥的情节。此外是内部冲突,⼜叫内⼼冲突,故事着重展现⼀个⼈内在的不同侧⾯,当冲突化解时,⼈就成长进步了。
讲故事:⼈物刻画
真正把观众的⼼留住的,是故事⾥的⼈物。⼈物够真实,才能引起别⼈的喜怒哀乐,从⽽爱上整部电影。不信,你数数⾃⼰看过的印象最深的电影,最先跃进脑海的,是不是总是主⾓的形象?⽆论哪种类型⽚,⼈物的作⽤都居于核⼼,这也就给讲故事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网上交违章遵照真实可信的原则,刻画⼈物可以通过以下⽅式:外表,对⽩,名字,外部动作,内⼼活动,戏剧性衬⾓,漫画化,主题反复。
⼀个⼈物最有说服⼒的地⽅永远在于⾏动。⾏动,并不是越⼤越刺激越好,事实证明,由⼩见⼤才是永恒的艺术法则,就像爱⼈的点滴呵护会让你感动不已,⽆论是⼈物的外部动作,还是内⼼活动,我们都不妨从细节处着眼。有位作家曾举过这样的例⼦:消防员冲进⽕海救出⼩孩,这是勇敢,值得褒奖;救出后,如果他⼜再次冲⼊⽕海,结果只是为抢救⼩孩⼼爱的玩具,那就不是勇敢那么简单了,⼤伙应该⽴刻脱帽向他致敬。这可以说明细节的巨⼤表现⼒。
漫画化,是指为使观众迅速记得某个形象,演员表露出某种夸张或扭曲特征。想必各位都领略过《憨⾖先⽣》的风采吧?那种独特的表演⽅式,注定不可能有第⼆个⼈取⽽代之。主题反复,则是指对某个动作、短语、思想的⼀再复现,直到它成为该⾓⾊的标签。这种有⼼设计的,看上去有点像强迫症的做法,其实效果不错,昆汀的《杀死⽐尔II》中就有类似镜头,同名主⾓⽐尔多次吹响笛⼦,直到最后⼀命呜呼。
分析⼈物效果,要考虑到他们本⾝的多样性,但拍电影的⼈⼼中也有⼀个归类,因此,我们不妨将⾓⾊分成不同的⼏对:
常备⾓⾊和模式化⾓⾊;
静态⾓⾊与动态或变化的⾓⾊;
扁平⾓⾊和圆形⾓⾊。
第⼀对是我们熟悉的,这类⾓⾊就像⼀块砖,哪⼉需要往哪搬,砌成故事的背景墙。第⼆对更有意思⼀些,常见的是后者,经过各种冲突和打击,⾓⾊往往在某些⽅⾯有所转变,可能前⾯还很惹⼈厌,到后⾯就⾃个为⾃个“洗⽩”了。不过也有⼀些是任凭风吹⾬打,就是岿然不动的,通常喜剧中会有这样的静态⾓⾊,⾓⾊重复、幽默的⾏为常常是构成喜剧的重要要素(⽐如憨⾖先⽣)。最后那⼀对可从字⾯上理解,扁平,说⽩了就是脸谱化,譬如京剧中的⿊脸⽩脸;圆形指深度、暧昧程度。脸谱化的⼈物不见得没有市场,美国的英雄电影,那些主⾓并不包含太多思想深度,但依旧⾜够打动⼈。设计成圆形的还是扁平的,得看故事的整体需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