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镇之中国电视史笔记
中国电视事业 1958年始
当时电视史编写的难度:1.原件缺失2.研究成果可借鉴的少
“介绍多于研究、经验多于理论、发展不平衡、水平待提高。”
历史不应是定于一尊的权威之言和盖棺定论的不刊之论,而可以并应该百家争鸣不断完善。
理论指向理想,历史指向现实。
电视运动研究应置于广阔社会背景,是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前二十年彳亍逡巡。
前三十年五个阶段
摇篮期:1958-1966 八年创业  1966-1976 十年动乱
成长期:1976-1978 解冻复苏  1979-1982 独立发展  1983-1988 全面崛起
八年创业
1958.5.1 北京电视台(国际象征意义大于国内实用价值)
老凤祥黄金首饰图片
1958.10.1 上海电视台  1958.12.20 土法上马 哈尔滨电视台
自办节目能力低,主要承担播出运作。
在当时被称为“的产物”
广泛的国际背景(政治因素催生,缺少可行性分析)
1.1954 NBC彩电视 1953 NHK电视台 1939苏联创办电视、1945复播 (两大阵营较量)
2.台湾敌对关系及其斗争
初期创办存在技术缺陷,主要靠模仿。
社会主义大家庭国家的援助,互寄影片等。
1963年起脱离大家庭,独辟蹊径发展。
电视新闻片和纪录片是在早期电视新闻的主要形式。(新影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问题:新闻素养不高(补拍、摆拍等)、时效差、雷同。
      狭隘的宣传思想与内容束缚,空洞的口号,呆板单调模糊。
早期娱乐节目:电影、戏剧转播。直播电视剧。(一种类似舞台剧表演、采用分镜头播出的影视作品,难度极大)
注:
1.中国电视剧从一开始就有”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自觉意识”与“文艺配合中心工作”的鲜明传统。电视机的发展史
2.中国电视从一诞生就立足于中国新闻事业的基础上,没有经历其他文艺瓶中痛苦的蜕变过程,而是以簇新的形象出现,站在崭新的起点上。
3.中国观众从一开始就喜欢富裕生活情趣的有血有肉的文艺作品。
教育节目(儿童教育节目) 科技知识节目 医药卫生节目
格林电视采访——第一次通过电视媒介表明姿态、阐释立场的尝试。
电视:
1.是一次失策。忽略五六十年代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电视社会性需求缺失的实际情况,宏观失控,政治挂帅,浪费资源。
2.电视会战培养了人,锻炼了队伍。我们说精神值得敬仰,但莽撞行为应当避免。
1961年26届世乒赛 电视以其同步报道的优势第一次坐上中国媒体传播头把交椅。
三次“笑的晚会”以文艺民主倡导为始,以政治气氛紧张,主席批评为终。
“立足北京,面向世界”
在1964年3月第八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上提出
对内宣传立足首都,对外宣传以输出电视片为主,扩大国外宣传力度,反击敌对势力污蔑。
维司新闻社与北京电视台于1963年签订协议,其为北京台输入国际新闻,后者选择播出。
1965 抗美援越 中国电视届同样不惜工本 河内是北京电视台驻海外的第一个长期记者站
1960年3月 北京电视大学 上海电视大学
1963年10月 安徽电视大学大专班  1964年10月 太原电视工读学校
陆定一批示:我们要把电视搞成教育工具。体现以其为代表的当时领导人对电视功能认知上的欠缺以及对教育重视的一贯立场。
问题:办学方针模糊,教学方式传统,存在很多问题,但对提高民众文化素养起着不小作用。
王进喜铁人讲坛 纪录片《收租院》播放热
十年动荡
1967年1月6日 北京电视台停止播出。
注:当时电视事业的不成熟反倒在客观上使其免于更恶劣的政治影响。
怪胎——电视斗争大会(张春桥控制下的上海电视台的独家专利)
造反年代——自我封闭,心理扩张。
1969年 姚文元指示 中国电视第二次大发展开始
1971年始,以北京为中心,连接各主要城市的电视播出网初具规模,以微博中继线为手段。
彩电视“自创制式”会战
1970年开始,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结束(受外国媒体队伍和设备刺激)
“自创制式”是一种狭隘的指导思想,和一种妄图与世界割裂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幼稚幻想,与中国的世界革命理想背道而驰。
自力更生是光荣传统,但不应绝对化,变成阻碍进步的桎梏,往往伴随着效率低与不实际。
1971年6月,在与英国维司新闻社中断合作四年后,重新签订协议。
中国彩电制式全称PAL/D式(与D制黑白电视兼容)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宣布彩电试播。8月1日上海电视台彩电试播。
1974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宣布彩电视台正式播出。
意大利电影大师 安东尼奥尼 《中国》 引起多国外交斗争 中国大获全胜
意大利左派 新现实主义电影 注重真实感 实景 自然光
1976年1月周恩来丧事活动电视片是中国第一条通过卫星传送的新闻。
解冻复苏
1976年12月《诗刊》音乐会  文艺界开始拨乱反正
1977年11月29日 北京电视台播放第一部外国电视剧《巧入敌后》(南斯拉夫)
1978年5月22日 北京台播出新时期第一部电视剧《三亲家》(第一部实景电视剧)
1978年11月14日 《望乡》中国第一次播放设计生活的影片
1973年10月21日至27日 武汉全国乒乓球赛 北京台与武汉台合作 实现中国第一次远距离现场实况转播
专栏复苏
1977年5月23日 《文化生活》    1977年10月、11月《世界各地》 《外国文艺》
1978年3月 《科学与技术》(81年6月改称《科技与生活》) 1978年4月《体育之窗》
1978年10月 《祖国各地》
1978年5月1日 北京电视台更名中央电视台(题写台名)
1978年6月25、26和7月2日 转播阿根廷世界杯半决赛和决赛(第一次通过国际通讯卫星从国外传回国际声像讯号)
过后,社会重新掀起电视教育热,1978年中央电视台成立电视教育部(86年改名社教
部),1978年4月上海率先恢复电视大学,1979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学。1979年9月,上海教育局与上海电视台合办第一所电视业余中学。
82年以后,电大课程录制工作主要依靠社会力量。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其标志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广播网初步形成。
独立发展
随着电视的真正普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才真正有了众基础。
改革开放后的“电视热”既是广大人民众匮乏的精神生活的补偿的一种集中体现,也引起了领导阶层对电视消极作用的警惕,从而注重党的政治理想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并不断推进电视教育功能。
1979年8月18日至27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它是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电视从长期等待依靠“要饭吃”的地位走向独立自主办节目的开端。
首次会议号召“大办电视剧”,译制外国影视剧,从香港采购影片等。
1979年5月,中央电视台成立译制组,第一部译制片《我们的过去》(菲律宾)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放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补酒》。3月15日,播放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
1979年11月,中宣部批准新闻单位承办广告。
1980年3月10日,中国国家电视台长期播放的第一个广告——日本西铁城手表。
1979年广东电视台首开地方电视台制作电视剧记录《神圣的使命》
对教师的评语(与中央广播电视剧团联合制作)
1979年上海电视台录制被认为是中国电视连续剧先驱《玫瑰香奇案》
八十年代初电视剧大发展(问题: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深刻,选题重复等)
1982年1月4日,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
(诞生原因:1.电视威力大,有心大发展。
战士升级天赋            2.人员紧缺,知识经验储备不足,人们对发展现状不满意
            3.影剧界发展不景气,需要寻新门路
1983年3月,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从此次开始被命名为“飞天奖”。(权威奖)
(疑问:中国电视剧生产的流程)
1979年9月 中央电视台与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UPITN)签订协议
国际新闻报道面不断放宽,窗口开大。
广东电视台(被称为“南风窗”,引导突破,功不可没)六一儿童节快乐
1981年春节,首创全国第一个杂志型的国际时事栏目《国际纵横》。
(突破地方台不得办国际节目的无形禁区)
广东台崛起的原因: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改革前沿
                  2.改革窗口人们敢为天下先的社会创新心理
                  3.香港电视的具体示范以及其大举进攻
新闻改革
批评性新闻(最早突破口)
1980年出现新闻述评节目(央视《观察与思考》)
新闻联播改进编排(突破新闻纪录片窠臼)
不断改革(1.1984年元旦,央视增加白天节目,设《午间新闻》
          2.不断扩大新闻来源,加强与国外新闻同行的交流
          3.1985年3月,《晚间新闻》应运而生
          4.1986年10月,上海电视台首办英语新闻节目
          5.1986年央视办过早间《简明新闻》,后停办,显示国内民众实际消费水平差距
          6.1986年10月2日,杭州电视台首办早间节目《早晨好》
          7.1986年10月,上海电视台实行倡导一、二台竞争独立体制
          8.学会突发新闻报道、连续报道,社会新闻增加,批评性报道日渐活跃,强调服
          务性与参与性,纽带桥梁作用不断扩展。
八十年代海外影视剧在中国荧幕上的流行既不断的锻造着社会承受能力,也使国人渐渐明晰文艺的本质以及其与政治的关系。
后十年,因为现代教育的终身化以及电视大众化和形象性,电视教育节目发展也是突飞猛进。(《follow me》《学拼音》等)
1982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局升格为广播电视部,标志广播电视“自己走路”进入新阶段。
全面崛起
四级办电视
1983年3月31日至4月10日,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中央、省、市、县)
政策目的:本是权宜之计,缓解经费压力,充分利用地方资本,调动地方积极性。符合改革
          的大趋势,是进步的举措。
问题:地方经验缺乏,监管不力,出现节目质量良莠不齐,价值导向混乱等现象。中央发现
>风雨中是你的身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