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发展史
广电发展史
发展1865-1928
1865  英国科学家克拉克和麦斯威尔提出电磁波设想
1888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明了存在
1895  俄国波夫波和意大利马可尼分别制成世界首台无线电接收机
1906  美国物理学教授费森登在无线电广播实验室首次成功进行无线电有声广播
1920  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呼号KDKA 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1  法国邮电部建立法国首家广播电台
1922  英国建立BBC
1926  成立日本广播协会NHK
成熟1930-1970
没了你我把哭当成了笑二战中  广播为二战服务  战后除新闻类出现评论类教育类节目进入全盛时期
竞争1970以后
20世纪70年代电视普及 注重六方面改善自己:时效性广泛性服务性参与性多样性等2黄金时间合理利用3多语言4创办多套节目5办专业台6加强对外广播
电视发展史
1817  瑞典人布尔兹利斯发现具有质光体的 硒
1873  英国人约瑟夫发现 硒的光电转换能力 最早提出电视传播原理
1926  贝尔德发明机械电视
1930  BBC播出世界第一部电视剧 花言巧语的人
1935  电视从机械转化向电子
古诗草的意思1936/11/2  英国建成世界第一座正规电视台
1954  美国成为世界首家开办彩电视节目的国家
1956  磁带录像机问世
1968  美国电视台使用ENG采录系统
概念
电视/广播 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公开广泛地传播影像/声音的节目
有线电视的特点:节目容量大、不易受干扰、可进行双向传播、可实现收视付费
制度
1.国营 人事、内容、经费由政府管理 一般不从事商业性活动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朝鲜 为政府喉舌
2.公共 电视台既不为政府也不为商业财团所有 经费来自收视费 有些电视台少量来自广告如
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为服务公众
沈阳中国旅行社3.商业 由财团或个人所有 经费完全依靠广告如美国、日本、台湾为盈利
制式 美日韩台湾 NTSC-M英港澳PAL-I 中朝PAL-D法SECAM-L
广播电视发展状况
中国 1958 5 1北京电视台1958 10上海电视台1958 12天津电视台 停滞期1966-1976
技术发展 录像设备的使用 开通全国微波路线 完成黑白到彩的过渡
美国 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这里是伦敦》爱德华·莫罗《晚间新闻》沃尔特·克朗凯特《60分钟》麦克·华莱士·丹·拉瑟)美国广播公司ABC(《20/20》芭芭拉·沃斯特 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
英国 英国广播公司BBC 1926
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福克斯新闻频道FOX.NEWS
受众是广电事业发展支点
我国受众地位及作用发展为 无视 忽视 重新认识 逐渐重视到高度重视
对广电传播起到主导作用
概念 受众是广电提供的信息产品的消费使用者 广电在受众那里实现节目价值 实现发展资金;受众是广电信息传播的服务对象 是传播的目的和归宿 是完整传播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信宿;受众是广电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行为主体之一;受众是反馈者
特点 广泛性:数众多 分布广泛;复杂性;自主性;隐匿性;稳定中的流动性
心理 需要和动机;心理效应 威信效应 晕轮效应 从众效应;心理倾向
广播电视传播共性
分众化趋势 原因:受众需求及费体化传播时代
功能 新闻信息传播 舆论监督 教育 娱乐 ;负面效应 疏远沟通 导致社会麻醉 浑浊社会风气 对儿童有不良影响 暴力节目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导致文化沉沦
1.传播的快速性和声音画面的易逝性2传播的广泛性和收听的随意性3.内容的丰富性和视听的被动型4.声画并茂和信息的传真性
广电节目系统
规律  时效性 真实性 客观性 社会性
分类
就节目起源 发展过程分类1.种节目/子节目:新闻和文艺类节目/社教和服务
就节目形态 观众需求和节目内容取向分类:一般型/综合型/专题型/对象型
按地域、受众、选题
节目内容划分 六分法:新闻类/言论类/知识类/教育类/文艺类/服务类;四分法 新闻性/教育性/文艺性/公共服务性
广电新闻节目
定义  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 以声画结合为传播符号 对新近或正在发生 发展的事实的报道
地位 
是节目系统的基础 广电事业发展的先导 党和众的纽带 在节目系统播出流程中占主导地位 广电媒体竞争的体现   
优势 时效性 众性 易受性 信息量大;弱点 难以形成深度报道 有些声像无法再现 声像易逝 选择性差 语言有特殊要求
功能
宣传政策 传播信息 引导舆论 传授知识
子系统构成  1.新闻 现场直播 记录报道 系列报道 连续报道 追踪报道 2.评论
广电文艺节目
地位
是广电节目的重要内容
特点
兼容性 渗透力 广泛性 连续性
功能
提供娱乐  社会教育 普及文艺知识 提高受众文艺欣赏水平
子系统构成
按节目功能 欣赏性/知识性/服务性/评介性
按节目来源 广电独有艺术品种 对社会文艺进行加工 对社会文艺直接播出
按艺术种类 音乐 文学 戏曲 曲艺
广电社教节目
传播政治思想伦理和科学文化知识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广电节目
子系统构成 
按传播内容及数量差异 综合教学 专科教学 应用教学
按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差异 理论 知识 特定对象
特性
教学对象具有专一和广泛性 知识传授者具有权威性 传授内容具有多样性专业性和新闻性 教学方式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形象性
电视机的发展史任务
政治思想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 科学技术教育
广电服务性节目
地位
具有重要地位
子系统构成
按节目形态 单项型服务性节目综合型服务性节目
按节目内容 信息型服务节目 咨询型服务节目 技能型服务节目 广告型服务性节目
服务内容
政治思想服务 为受众的生活服务 促进产供销 为生活服务 为广电事业发展开辟财源
特性
强烈功利性 重复性 公开劝服性 昂贵付费性
房产抵押银行贷款原则
思想性 真实性 艺术性 针对性 促销性 经济性
广电传播语言
语言 口语化 形象化 规范化 避免歧义 简洁质朴;屏幕文字功能 加强信息记忆深度 保持节目完整性 易于受众接受和理解
画外语言:在画面现场所反映的现场氛围中 实际不存在的有声语言 它是后期编辑制作加入的 包括新闻节目的播音语言 纪录片及其他艺术类节目的解说 电视剧的独白旁白
画内语言:电视画面内场景中传来的有声语言 在电视新闻中被称为 现场语言  之新闻现场内有实质性内容的声音 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 与新闻记者的对话 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
作用 播报信息 过渡 提供艺术情境 营造作品情节
音响
分类 1.写实、增强真实感 2.象征、表现时间和空间 3.习惯性效果、渲染烘托环境氛围 4.印象性效果、表现人物思想 感情 言谈举止 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5.音乐性效果
作用 增强传播内容真实感和亲切感 打破画面时间局限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发挥结构功能使画面自然 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创造独立形象造成观众心里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
电视画面
特性 是连续运动的画面 拍摄对象是真实的能客观再现真实 增强现场感 被打上摄像者主观意识的烙印 单个画面含义是不确定的有多种解释
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
一.可视性系统
1.造型符号:形体 表情 着饰 彩 空间 图表 特技
2.文字符号:画面文字 屏幕文字
二.可听性系统
1.具象音响符号:音乐 现场音响
2.抽象音响符号:画内语言 画外语言(同期声:在拍摄人物讲话时录下讲话声和背景声 包括现场效果同期声和现场采访同期声  作用:增加新闻准确性和权威性 引导观众参与意识
和介入性 突破画面影像僵局 增强二维结构立体感 增强画面运动感和速度感  注意:同期声不是一种点缀 并非所有同期声都是必须的;切忌冗长和杂乱;同期声中人物讲话要自然 现场环境氛围要真实 反对人为制造同期声;尽量淡化记者上镜意识)
声画关系具体形式
1.声画合一 电视画面和声音同时指向一个具体形象 特点是声画同步发生 发展 视听高度统一 具有高保真性
许世友儿子
2.声画对位 电视画面和声音对列 他们各自按照不同规律 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 有机地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
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
节目栏目化:以兴起为单位 把电视台的时间按计划分割给各个节目 而这些节目按既定的播出时间和长度 有规律的播出
必然性 原因:对于传播者 /使节目内容 类型系统化 时间长度规范化 编排条理化 有利于制
作和播出的安排 媒体内部外部的竞争 提高节目质量 有利于培养受众视听习惯 培养固定听众  对于受众/利于收看喜欢的节目
电视节目/栏目
前者:电视台和社会上制作节目的机构为播出 交换或公开发行的表达某一完整内容可供人们感知和理解的视听作品
后者:按照一定的方针和目的 将某些内容 性质 功能 形态相近的节目纳入定期 定时 定量播出的某一板块
栏目
定位目标 明确合理独特
特点 确定的时间长度 固定的播出时段 稳定的收看体 明确的定位 固定的制片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