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概要)
广义“文化”: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①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是一个历史概念,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③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①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②关注的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事物从属于某一领域,只要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属文化范畴。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有规律性的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段)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判观等等。
文化政策: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以国家为划分的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以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文化分科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这里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地理概况。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最高的山峰:号称“审计师考试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青海地区是江河的发源地;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蒙古高原是进入中原的要冲,河套地区是必争之地。汾河谷地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发祥地。
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一是众多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连系在一起。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便利的交通。
气候变迁大势是由暖变冷。分为四个大的时期。一是温暖期,从前3000年到前1100年的商朝未年。二是寒暖交替期,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三是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1400撒的拼音年至1900年。四是仪器观测期,1900年到现在。
气候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灾荒指旱、涝、蝗、风、雹。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闹蝗灾。从西汉到1936年2142年里,灾害5150次,平均4个月一次。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古代文明的成功不是依靠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两大现象统一占主导,甲骨“四方”记载,西周“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念,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起到过重要作用。
家猫品种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命运。帕米尔高原分隔着东西方两大文化世界。中国南北文化由于在民族不断融合过程中由北到南迁移,带动着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同步发展的趋势。
广阔的地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当北方民族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民族融合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步移动,是中国历史发展大势。
中国地理自然特征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尚书·禹贡》将天下划分为九州。
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二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三是特定区域人的区域意识,与其他区域的人形成竞争关系。四是典范人物的影响,可带出特定的区域文化特。
先秦时期文化区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三晋的法家文化,南楚的道家文化及楚辞文学,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中原文化开初是一个地域文化,经过一定的吸收融合后,
上升为正统文化,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古代保护自然的作为(措施):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保证粮食丰收;2、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保护鱼类繁殖;3、按季节伐木,朝廷甚至禁止伐林。4、皇家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起了保护自然的作用;5、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得到大面积的绿化;6、在西北广建牧马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古代改造自然的成就:土地开垦、水利兴修、运河开凿。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珍云 高俊熙 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具体表现:生活理想、社会观念及思想法则已经生成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农业、陶器制造、磨光石器、出现村落、氏族制度。
农业、陶瓷、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多元文化。上古文化分为炎黄、东夷、苗蛮三大区域。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汇聚融合的结果。
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三皇五帝是传说时代。他们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传说有:尧舜禅让;乃命羲和敬顺昊天。五帝时期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夏、商、西周:族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
夏文化:尚忠。宗教特征的商代文化。
西周: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
分封制特点和意义:一,分封制承认了包括异族人生存的权利。渐渐消除族间的仇恨及至文化界限。二,形成周王与诸候共治天下的局面。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得以开辟。
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周赋予农业一种“政道”含义。
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混战和兼并,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争鸣提供了舞台。民力大发展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份。影响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此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
边疆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1、经略南方。征服东方六国后,向百越和西南夷进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文化,对开发南方作出了贡献;两汉时期,四川和云南相继归附东汉。
自制绿豆糕2、与匈奴贵族的战争,直接影响着汉帝国的内政;为对付匈奴,引发了丝绸之路的打通。二者深远的意义是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及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入,佛教也传入东方。
3、边地民族的内附。“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西周以来已经成就的国家观念。
秦汉政治新格局。1、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姓分封制相对稳定;汉
武帝时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政治大一统的格局正式形成。2、中央集权制。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基础。3、官员选拔主要有:察举、征辟、考试。
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文景之治是国家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小农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汉武帝独尊儒术,结果是文学大兴。至汉末,诗歌创作成了人们最重要的精神生活之一。到汉哀帝时经学已深入人心,王莽得以新政。独尊儒术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形成,学校的发展,西汉是太学。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演进。文化大势:一是北方民族内侵中原人南移,民族大融合。二是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三是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西晋灭亡的文化原由:统一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
永嘉之乱引发民族内侵汉族南迁,造成中原文化的倒退。北方农民迁移江南,为江南的开发带来了机会,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使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获得了新的基础。
魏晋玄学,玄风大畅是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之风“清谈”即风雅。尚玄学文化结果是山水诗、画的兴起。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不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书法亦大兴。清谈、诗赋、书法、佛理,是东晋士人的追求。
佛教的传播。两汉之交传入。最早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佛教的传入,深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为南北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信仰,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条件。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1、隋唐政治制度。隋朝结束了三百年的南北分裂,重建了统一的帝制国家,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确立科举制度。
2、唐朝开国:尚武精神,开放的,崇佛教与重诗文,使隋唐文化气象恢宏,唐代诗、画、书、文都有着巨大的成就。
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两税法实施。唐初继承北魏的均田制,唐德宗建中元年采用杨炎“两税法”。它标志着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唐宋之际社会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市井因素的大增;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现象的更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有了行会并在南宋进入黄金时代。“宋杂剧”节约粮食的资料已经商业化;南戏与杂剧相应。
科技文明: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文献记载。以生产和科技进步的文献为主。
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边塞诗、田园诗兴起。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是思想界的代表。道统在宋代演变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气概。宋代理学的建构。强调存天理遏人欲。瓦舍勾栏是指市民文化表现自我的固定游艺场所以及专供演出的圈子。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形成新的汉族居民;由目人演变而成的回族。2、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四等人划分。3、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4、元朝政治经济的负面作用是它入主中原使经济几乎停滞。
东西方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1、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开始于1453年。2、明清两朝立国观念。朱元璋农民意识极强,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直接领导六部。清朝更把中央集权发挥到极至。3、唐宋以来,世家大族没落,庶族地主兴起。4、重农主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