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楠+《史记》研究现状综述
《史记》研究现状综述
(首发)
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
  史记 刺客列传楠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璀璨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鼻祖,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足见其文学和史学价值之高。
《史记》的研究者历来众多,“旧式的《史记》研究,总是侧重于史实考订、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方面……时至今日,中青年学者又相继成长,研究气氛之活跃,实非一般史记研究可以比拟。他们对司马迁 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政治观、经济观、社会伦理观、学术观、历史编纂、历史文学、艺术手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绩显著。《史记》研究正在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的新学科:‘史记学’。”
本文通过从中国知网收集对《史记》进行直接研究的220余篇论文,筛选出112篇,对其进行了穷尽式爬梳分类,以期反映出当今学界《史记》学的关注侧面以及研究和发展现状,以资学者参考。
本文凡例
1 本文针对各论文作者对《史记》开展的多角度的研究,为便于定性分析,将所蒐集论文分为史实考订、人物形象研究、历史观研究、价值观与人生观研究、艺术手法探讨、编撰体例研究、校勘、辑佚、版本源流考、传播接受史、文艺思想研究、政治观研究等凡十二个主要方向。
2、在主要方向后面列出子方向,如属于“辑佚”的有“俗赋”、“谣谚”等,以便使所探讨问题更加明细化。
3、必要时采用“互著”的方式,有些文章兼有两个以上的探讨方面,则在这两类中重复著录,“初不以重复为嫌”。如“艺术手法叙事手法”中录“潘法宽《浅析司马迁创作复仇故事的特点 》”,“人物形象复仇人物”中复录之。               
一、单篇研究方向定性
历史观与价值观  精神风貌
刘俊霞:《史记》对生死的描写与秦汉时期的精神风貌  
本文通过对《史记》中关于生死这一人生主要问题的描写进行初步的归纳分析,来探讨先秦至汉初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文化风沿和精神风貌,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人格尊严的维护。
人物形象   韩信 
高岩: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形象
韩信之功韩信的军事才能是不可磨灭的,太史公曰: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无论韩信在取得成绩之后做出了什么错误的选择,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但他的军事才能是必须予以肯定的。
人物形象   舍生择死者(如项羽)
陈长红:《生命因结束而走向永生——试论司马迁笔下舍生择死者像的审美意蕴                       
在文学作品中,“死亡作为人物命运的最终结局从属于内容范畴,但人物的死亡方式却是许多作家常用以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一。   
从《史记》的著史宗旨等角度对司马迁笔下部分不合常情的舍生择死者形象进行了艺术上合理化的探讨,认为不能拘泥于人之常情与历史细节的真实而应该从艺术赏析角度理解司马迁对他们的塑造,并分析了这类人物形象与司马迁内在意识的关系及其客观呈现的精神意蕴。                                     
人物形象   游侠(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等)
刘飞滨:《论司马迁的游侠观  
游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体,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为游侠树碑立传,并对自己的游侠观作了系统阐发。他将游侠的精神特质概括为侠客之义,其内涵包括一言九鼎、诚实守信的人格,急人之难、舍生取义的精神和逡逡退让、不居功自傲的品质。同时,他还提出
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卿相之侠等几个不同概念,对游侠进行类别划分,以明确其外延。司马迁游侠观念中表现出强烈的抒情彩,表面看来,是对个人身世遭遇的沉痛感慨,实则是其入世心理在强烈冲击下的现世宣泄,思想范畴属于儒家。司马迁游侠观的阐发具有里程碑意义,影响极其深远。分析其游侠观,对于认识游侠现象、游侠文学乃至于我们民族的意识形态均具有重要价值。
编撰体例                            王者利:《论司马迁与班固不同的史学风格》
《史记》为纪传体之鼻祖,《汉书》乃开断代史之先河。但二书的史学风格又有着明显不同。这应与班、马二人所处不同历史背景、所受不同文化教育及不同的个人经历有关。本文便从这些不同点出发探讨二人史学风格相异的原因。
艺术手法  叙事手法(太史公笔法       栗玉芳:略论《史记》的寓论断于序事 
太史公笔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塑造历史人物的重要手法,而寓论断于序事则是其手法之一,主要表现在原始察终和见盛观衰两个层面。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史书以写人为中心的人物传记体,它通过运用太史公笔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编撰体例  科幻电影大片 传、序结合 
李杰玲、李寅生:司马迁的自传”——《史记·列传七十》自传意识探微 
作者论证了《太史公自序》实际上也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序言。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书序,开创了我国古代传、序结合的自传创作方式。在人称、叙事等各个方面都对后人的自传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则是隐士自传的开山之作。二者对我国古代自传文学的发展都有开源启流的作用。
人物形象  悲剧人物 
刘伟安:感慨·追问·抗争——论《史记》悲剧意识的心理流程及其文学史意义 
《史记》描写了一大批悲剧事件,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像,对悲剧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对悲剧背后的根源进行了不懈的追问,对悲剧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讴歌。与中国文化高度成熟乃至衰微时期产生的悲剧作品不同,《史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早期成长历程中勇于与悲剧命运相搏斗的元气淋漓的生命力。
艺术手法  叙事手法              潘法宽:《浅析司马迁创作复仇故事的特点 
复仇故事是《史记》中的重要材料,司马迁创作复仇故事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必要的想像与虚构;在历史真实的描绘中透露出一种悲壮昂扬、愤激苍凉之情;有意识将复仇历史进程情节化、故事化、戏剧化;将复仇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进行塑造。
人物形象  复仇人物                  潘法宽:《浅析司马迁创作复仇故事的特点》
复仇故事是《史记》中的重要材料,司马迁创作复仇故事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必要的想像与虚构;在历史真实的描绘中透露出一种悲壮昂扬、愤激苍凉之情;有意识将复仇历史进程情节化、故事化、戏剧化;将复仇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进行塑造。
史实考订 古人名字                        黄毅、章培恒:《屈原名平说证误 
屈原的传记最早见于《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在现存的各种版本的《史记》中,这篇列传一开头就是:“屈原者,名平……”其后,《楚辞章句》关于《离骚》的注中更
屈平字原祝福中秋节的佳句。所以,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屈原名、字圆规台风实时路径早就成了常识。
文艺思想  文学主张(成一家之言思想)        吴象枢:《司马迁文艺思想简论 
司马迁散见于《史记》诸篇的文学主张,可说是成一家之言。他的发愤著书说,他的溯流别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要说司马迁的文艺思想,那最基本的要算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再就是他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系统阐述自己文艺思想的专篇,司马迁的文艺思想和文学主张主要见于他写给自己的朋友任安的回信《报任安书》和《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
人物形象晚春   循吏 (公仪休) 
陈雯:掌握拒腐防变的主动权——读《公仪休拒鱼》有感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所载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感触颇深。公仪休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他十分喜欢吃鱼,甚至到了嗜好成瘾的地步。有一个客人特地给他送来几条鱼。公仪休却坚
持不收,客人非常奇怪。说:我听人说你特别喜欢吃鱼,所以专门给你送来的,为何不收?公仪休幽默地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好吃鱼,一份微薄的俸禄还吃得起鱼。如果我收了你的鱼,因此而被免了官,断了俸禄,那时谁还来给我送鱼,岂不是没鱼吃了吗?一席话说得客人哑然失笑,只好乖乖地把鱼拿走了。
编撰体例  列传之合传                    刘军华:《史记》合传艺术 
史记》合传中,司马迁结合不同传主的生平、地位、功业等,采用灵活多样的结构形式,形成了并列式合传、蝉联式合传、交错式合传等三种典型的合传形式。运用比较方法对这三种典型合传方式进行具体深入分析,探讨司马迁巧妙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认为:巧妙的构思、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史记》合传的重要成就。《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在《史记》中,司马迁创造了本纪、书、表、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其中,本纪、列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在列传中,司马迁又创立了本传、合传、类传、附见、自传等几种形式。合传是指把历史上有相似社会地位、职业、功业、性情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的艺术手法。
价值观人生观        高晓庆:《李陵之祸后司马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文学表现》
鲁迅先生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史记》在文、史学上的巨大成就,《史记》的不朽还在于它是生命之丰碑”,是太史公在经历重生与轻死的抉择后,用生命熔铸成的价值悲歌。解读《史记》,不仅是在解读历史,更是在解读生命,建构价值。
历史观               蹇玉青:塑鲜活人物,记简约史事 :对《史记·刺客列传》与《资治通鉴》中人物记叙的对比 
以古为镜,以史鉴今。不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们站在各自的时代中回望过去,我们则在他们的记叙中审视历史。那一段段曾真实发生过,却又因人事变迁而渐趋模糊的背影;那一个个曾是鲜活的生命塑造的历史真实,随斗转星移而逐渐在人们的内心激不起一点涟漪。
文艺思想 实录、真实                      罗书华:《中国散文学视野中的司马迁》
司马迁将文章的价值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心里文章就是历史与社会的命脉与维系,文章的写作乃是生命的目的。这种认识与选择对于后世文人自然是永远的激励。《史记》的实录奠定了中国散文学最为基本的品质:真实。而由事到人的变化,在文学序列中也是一场
看不见的革命。作者自我的投入,观点、情感与忧愤的抒发,更是使史传真正赋予了文学的性质,使得史家之绝唱同时也成了无韵之离骚。不仅如此,《史记》以散为主,散中有骈;叙言引言,参差变化;文白相融,雅俗自适;有长有短,屈伸自如;文质彬彬,不腴不枯;有条有理,但又兼具情致。这些特点使得它成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崇高典范,后世散文永恒的追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