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
学教育
8
3
“先生”一词的用法及翻译问题探微
牛丽娜
(郑州升达管理学院公外部,河南郑州451191)
[摘体育比赛规则
要]“先生”一词由来已久。《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为先生,犹言先醒也。不闻道术之人,则
冥于提失,眊眊乎其犹醉也。故世人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在现代,“先生”一词的用法在言
语交际中,尤其需要考虑习惯、修辞等。谨提三点以供讨论:1)今人称谓古人时不用“姓名+先生”的格式。2)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将“先生”一词专称男士,不提倡用其称呼知识女性;3)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先生”一词在两种语言中的含义并不是一一对等的。
[关键词]“先生”;言语交际;语法;修辞
上大学时,父亲曾告诉我:见到上年纪的老师一定要尊称先生,这样即使他没教过你也不认识你,也会对你有个不错的印象。直至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学习言语交际课程时,问题出现了,当我称呼导师“先生”时,导师似乎并不待见这个尊称。于是,试着在课后查并积累有关“先生”一词的出处与用法,追本溯源: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老师为“先生”,本此。
在河南省图书馆,偶阅《中华读书报》(2010年10月20日)张红扬的文章《〈勺园祓禊图〉去国还乡记略》,有这样一句话:“2010年9月13日,清代政治家翁同龢先生的第五代孙、92岁高龄的翁万戈先生,不远万里自美国飞赴北京。乍一看,“翁同龢先生”之类的表达似乎成立,不过这类表达方式却涉及到了“先生”一词在现代语言中的使用。就“先生”一词的用法和翻译谈一点儿看法。
一
现代汉语中,“姓名+先生”这一称谓格式多用于现代人,较少用于古人。譬如,我们习惯称鲁迅先生、王力先生、沈家煊先生、黄伯荣先生等,但没有人称呼“李鸿章先生”、“翁同龢先生”,还有一些怪异的用法,如:“罗贯中先生”、“许慎先生”、“屈原先生”。诸如此类感觉怪异:是因为搭配怪异。“先生”是一种尊敬的称呼,按照中国传统习惯,礼貌地、尊敬地称呼同时代的人或距离稍远的前辈,多在“先生”之前用“字”、“号”、“郡望”等。例如:清军将领岳钟琪,字东美,号容斋,李卫致信岳钟琪时称“东美先生阁下”[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人称孔明先生或卧龙先生;韩愈,因其为昌黎郡望,故称韩昌黎,后世称为昌黎先生;陶渊明,号五柳先生。然而,当代读者并不熟知古人的字、号、郡望等,为简洁方便,称呼离我们稍远的前辈或古代先贤可以直称其名,不必再在姓名后加称“先生”,因为“姓名+先生”的表达方式一般不共现。因此,《王国维遗书》又称《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前者直称其名,后者用尊称“表字+先生”的形式,两种称呼都合适。同理:“李鸿章先生”这样的搭配如果改成“少荃(李鸿章的号)先生”是可以的;称呼“太炎先生”是合适的,章炳麟号太炎,如鲁迅先生有杂文名为《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由此看,作家余秋雨口称“顾炎武先生、黄宗羲先生、王夫之先生”,均不妥,最好称呼亭林先生、梨洲先生、船山先生。例如,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称顾炎武为“顾亭林先生”和“亭林先生”[2]。当然,如果古人只有姓名流传,有时也偶有“姓名+先生”的用法,如《史记·刺客列传》有“燕之处士田光先生”的用法。
以上所说是传统习惯,适用于称呼离我们相对稍远的前人;现代,人们大多没有了字,号,直呼其名
了,传统的礼貌原则用在现代人身上已经不大合拍,开始让位于简洁明晰原则了。例如:语言学家王力,字了一,比较尊敬的称呼是“王了一先生”。1943年,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出
版,朱自清的序言便称王力为“王了一先生”[3],其他如张汉卿先生(张学良)、杨遇夫先生(杨树达)等,均称“字+先生”;今天,我们称呼“王力先生”、“启功先生”等,大多是因为习惯,也是为了能达到更明晰的交际效果,因为姓名可能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而有些人的字、号可能只有十分熟悉的人才知道。梁启超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多用字或号来称呼清人,如焦里堂(循)、卢抱经(文弨),多少给现代读者带来一定的麻烦。
二
古汉语中男人可称“先生”,女人亦可称“先生”。当前,有些人仍沿用“先生”的古汉语语义,习惯称一些上了年纪且有知识的女性为“先生”,但最好还是将“先生”用为男士的专称为好。就汉语的传统习惯而言,在指称的时候,人们似乎不大在乎指称对象的性别差异。例如,在古汉语中,“他”兼指男女,兄、弟亦可兼指男女,必要时用“女兄”、“女弟”指称女性,同样,儿、孙亦可兼指男女,用女儿、女孙特指女性。用“先生”称呼女性是古汉语习惯的延续。可随着语言的发展,男女的区别逐渐细致起来。近现代,随着同西方语言的交流,现代汉语中另造“她”来专指女性,用“他”专指男性。在港台地区还造出一个“妳”字,表示第二人称为女性,与“你”相对称,但“妳”在大陆地区还不被接受。因此,从语言发展和明晰的角度看,“先生”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对男性
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8
学教育84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陈
萍田
琳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1731;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635000)
[摘
要]
史记 刺客列传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德国。本文将对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作阐述,同时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作评述。最后将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整体评价。建军节时间
[关键词]
功能主义;目的论;影响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公元前。从公元前古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对意”翻译展开辩论至今,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就是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Nord,2001:1)。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赖斯、维米尔、曼塔利和诺德。下面将就这几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做简要回顾。
一、功能主义理论回顾
中秋节的美好祝福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贾文波,2004:40)。赖斯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赖斯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她指出“理想的目标文本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等”(谭载喜,2004:258)。同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具有里程碑意义。她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类,把语篇体裁按语言特征分类(如划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转引自芒迪,2007:107)。同时赖斯还罗列了一系列的言内标准和言外标准,用以评价译文的充分性。
随后,赖斯的学生维米尔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正式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这是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主体理论,也是该理论学派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论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芒迪,2007:语言研究
的称呼。
现实生活中,在商场,服务员见到男士称“先生”,见到女同志称“女士”。这样看来,“先生”一词在普通的现代社会语境中似乎已经成了男士的通称,同社会上普遍使用的男士通称“师傅”相比,“先生”一词的
正式程度可能要高一些。“先生”的这一在社会语境中的用法与其在高校语境中作“老师”解的“先生”有所不同。
三
最后,谈谈“先生”一词的翻译问题。通常,英语中的“Mister ”在汉语中大致可以译成“先生”,但汉语的“先生”却不能统一译成英语的“Mis-ter ”,两者之间并不一一对应,例:女士们,先生们。
译成:Ladies and gentleman (先生)。英语中,“Mister 是对没有任何其他职衔称呼的人的通称。《朗文当代英
语词典》对Mister (Mr.)的解释是:a
title for a man who has no other title (对没有其他头衔职称的男士的称号);《牛津现代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Mister 的解释是:title prefixed to a man ’s (first name +)surname when he has no other title (冠于没有特殊衔称的男人姓名或姓氏之前的称呼)。可见,英语
中的“Mister ”同汉语中现在通称男士为“先生”大致相似。而在汉语的语境中,除了表示对男士的通称之外,“先生”有时具有尊敬的味道,如章太炎先生,若译作“Mr.Zhang Taiyan ”,从翻译的等值角度看,不行,应译作“Master (教授或德高望重的的教师)”。“Mister ”与汉语中的“先生”的词义不完全对等[4]。
由于中文的“先生”和英文的“先生”不能完全一一对等,有时“先生”一词由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必须省略并直呼其名,例:
1.今天晚上在长安大戏院梅(葆玖)先生和谭(元寿)先生连袂演出《打渔杀家》。
译为:Tonight in the Chang ’an Grand Theatre ,Mei Baojiu (梅葆玖)and Tan Yuanshou (谭元寿)will perform together in “Da Yu Sha Jia ”.
2.鲁迅先生在很多文章中都笔伐了封建传统。
译为:Luxun (鲁迅)attacked feudal traditions in many of his articles.
除了汉语“先生”一词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如何在汉语语境中称谓外国学者的问题。有些语言学论文中出现这样的话:“奈达(Nida )先生认为,翻译就是接受语言
复制出源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称“奈达先生”不恰当,通行的作法是:按照欧美学界的习惯,文章引用直称著者姓名,不加任何称谓词。例如,什么时候见到有人用“索绪尔先生”、“柏拉图先生”、“黑格尔先生”、“马克思先生”的。即使对于一些中国学术界熟知的西方学者,如伯希和、李约瑟、韩礼德、费正清等,在学术研究文章中也不使用“先生”的称谓。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儿不成熟看法,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迪伽奥特曼主题曲[1]清代名人书札[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 ].商务印书馆,1996
夏令营中的较量[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 ].(上册).中华书局,1956
[4]单宇.现当代翻译对我国文化的影
响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4)
作者简介:牛丽娜,女,讲师郑州升达管理学院公外部,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