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高祖本纪》
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充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
2.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单位工作鉴定范文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3.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又在蓝田南面与秦军交战。增设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瓦解,因此大败秦军。
4.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
5.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挑选红酒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
6.诸吏人皆安堵如故。
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
7.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
8.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项羽怨恨怀王当初不肯让他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却派他到北边去救赵,结果没能率先入关,落在了别人之后。
9.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军队离去以后,在陡壁上架起的栈道就全部烧掉,为的是防备诸侯或其他强盗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之意。到达南郑时,部将和士兵有许多人在中途逃跑回去了,士兵们都唱着歌,想东归回乡。
10.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项羽封有功的部将为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这分明是流放您。
11.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部队中的军官、士兵大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日夜踮起脚跟东望,盼着回归故乡。如果趁着这种心气极高的时候利用他们,可以建大功。如果等到天下平定以后人们都安居乐业了,就再也用不上他们了。不如立即决策,率兵东进,与诸侯争权夺天下。
12.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
13.吾闻帝贤者有之,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空言虚语,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
14.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而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坚持。
15.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
16.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17.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当初大人常以为我没有才能,无可依仗,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更多呢?
18.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沛县的父老兄弟及同宗婶子大娘亲戚朋友天天快活饮酒,尽情欢宴,叙谈往事,取笑作乐。
19.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将来死后我的魂魄仍然以思念故乡为乐。
20.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献礼。
21.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沛县父老乡亲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
22.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又违背当初的约定,改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
《李将军列传》
1.是必射雕者也。
这一定是匈奴中射雕的人。
2.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凿壁偷光的故事3.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
4.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5.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6.是时会暮,胡兵怪之,不敢击
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7.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8.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9.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右将军赵食其单独被交给执法官吏,应判为死罪,用财物赎罪,降为平民。
10.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
11.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
《管仲列传》
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史记 刺客列传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
3.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4.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屈原列传》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改变,但屈原不肯给他。
3.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
长城的资料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5.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规律,没有什么没有表现出来的。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弥而见义远。
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7.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所称颂的事物总是美好的。他的言行廉明,所以,到死也不能被包容。
8.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
9.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
10.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