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扬名”文字与司马迁对“名”的追求
《史记》“扬名”文字与司马迁对“名”的追求
2022-03-05 11:14:31公文范文
张钧甯男友 王子今孔子说“必也正名”,见于《史记·礼书》《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太史公自序》又说:“然其正名
王子今
孔子说“必也正名”,见于《史记·礼书》《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太史公自序》又说:“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作为体现社会文化风格,也是重要历史元素的“名”,在《史记》中受到特别的重视,得到突出的强调。检索《史记》(包括三家注)中“名”这个字,出现频次多达3558次。这在“二十四史”中是密集度非常高的。“名”字的使用超过《史记》的,只有《宋史》(5847次)和《明史》(4181次)。《宋史》是《史记》的164%,《明史》是《史记》的117%。而这两部史书的卷数即总篇幅都远远超过《史记》,分别为《史记》的382%和255%。这样看来,我们大致仍然可以认为,在历代正史中,《史记》对于“名”是最
史记 刺客列传为关注的。
普通话考试最后一题 《史记》中的人物评价,重视其“名”的社会影响和历史记忆。《秦始皇本纪》载录贾谊《过秦论》“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语,是对古圣先王美名的肯定。《楚世家》“尊名”,《鲁仲连邹阳列传》“荣名”,《越王句践世家》“成名于天下”等,也都是对“名”的表扬。然而《史记》中又有“恶名”之说,见于《晋世家》《商君列传》《张仪列传》。
司马迁的人生志向,表露出对“名”的特殊追求。在历史学者的意识中,“名”是历史印迹、历史评断、历史荣誉,也体现出历史责任、历史担当、历史贡献。司马迁的学术目标和人生理想,表现出对“名”的深心追求。这是我们认识司马迁、理解司马迁和说明司马迁时应当予以关注的。
工商银行开户行查询一、《史记》对“功”“名”的记录
《史记》言政治成就,往往称“功名”。《史记·礼书》:“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所有政治文化与证词操作的贡献,都可以归结于“功名”。对于历史
人物的人生事业,有时以“立功成名”来表彰(《史记·淮阴侯列传》)。《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则称“建功”“立名”。《史记·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言万乘争雄之时,游说者可以立功成名,当得典主事务也。刘氏云‘游历诸侯,当觅强主以事之,于文纡回,非也。”
关于管鲍之交,《史记·管晏列传》记载了管仲这样一段话:“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感激“鲍子”对自己超越世俗的理解。其中所谓“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是自我肯定的表现。“功名”之“显”,看来是管仲这一等级人物的理想。《史记·伍子胥列传》写道:“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功名”作为追求目标,是明朗的。表扬百里奚的功德,可见如下语句:“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史记·商君列传》)《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对于“士”的表现,有“功名可立”“功名不立”两说。对于人生欠完美的不满,也可见于“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的感叹(《史记·张丞相世家》)。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郦食其劝说韩信的言辞:“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他以高层政治关系之复杂,“人心难测”,警告韩信,“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又举文种、范蠡虽有政治成就仍不免个人悲剧的结局为例,使用了“立功成名”一语:“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愿足下深虑之!”在提示君臣关系暗藏险情的同时,说到韩信“功盖天下”“名高天下”,强调“窃为足下危之”。
“显功名”(《史记·李将军列传》),“功名俱著于春秋”(《史记·游侠列传》),是对人生成就的高度褒奖。对于后者,司马贞《索隐》:“功名俱著春秋。案:春秋谓国史也。以言人臣有功名则见记于其国之史,是俱著春秋者也。”太史公以《太史公書》自比《春秋》,也是要记录时代英雄的“功名”。司马迁在总结《史记》“七十列传”的写述时说:“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对于“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司马贞《索隐》解释说:“言扶义倜傥之士能立功名于当代,不后于时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也就是说,历史是英雄的表演,他们的奋斗,就是“不令己失时”“不后于时”地“立功名于天下”。而历史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英雄们“功名”的记录。
商鞅在对变法的合理性进行宣传时,强调“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史记·商君列传》),以“名”与“功”并列,表现出当时比较普遍的对于“功名”共同追求的社会理念。《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所谓“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是同样的例证。而获得“功名”之外,还有其他利益,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所谓“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
二、“名与功偕”说
“功名”之“功”和“名”,是怎样的关系呢?《史记·乐书》写道:“事与时并,名与功偕。”关于“名”“功”关系之所谓“名与功偕”,裴骃《集解》引郑玄的说法:“为名在其功也。偕犹俱也。”又引王肃之说:“有功,然后得受其名。”张守节《正义》:“名谓乐名也。偕,俱也。功者,揖让干戈之功也。圣王制乐之名,与所建之功俱作也。若尧、舜乐名《咸池》《大韶》,汤、武乐名《大濩》《大武》也。”这里说“乐”,以为“乐”之“名”与其“功”显现对应关系。
虽然“名与功偕”,“偕犹俱也”,但是“为名在其功也”,“名”,其实通常是“功”的反映、“功”的显现、“功”的表象。
《史记》所谓“名与功偕”,即“为名在其功”,虽然说的是“乐名”,但这一理念是适用于普遍的“功”“名”关系的。社会政治生活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功名”同样如此。《史记·李斯列传》的说法是“功立名遂”,《史记·淮阴侯列传》则称“立功成名”。
秦始皇令其主要助手“议帝号”,所谓“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强调了“名号”应当“称成功”,这也符合“名与功偕”的道理。由此可知“名与功偕”同样适用于高等级的政治生活。而所谓“传后世”,应当表现了对“名”的追求的特殊境界。
嚼槟榔的好处和坏处 不过,司马迁内心深处的“功”“名”观,又并非简单的、平面的、浅层次的“名与功偕”。曹参选择助手,用“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对于狂热追求政绩“声名”的官吏心怀警惕。司马迁是赞赏这种政治风格的。他说:“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与汉初功臣集团其他成员相比,曹参声誉“独”高。《史记·曹相国世家》说:“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曹参以其高明的政治识见,顺应了时代需求,推进了成就文景之治的“清静”“无为”政策的落实。所谓“天下俱称其美”,指出“独参擅其名”,远远超过了汉朝建立时的“攻城野战之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