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春之雪》中的蝴蝶意象论文
日本电影《春之雪》中的蝴蝶意象论文影片《春之雪》,改?自三岛由纪夫的文学巅峰之作《丰饶之海》的第一卷《春之雪》,描述的是明治末至大正时期的侯爵家之子松枝清显与伯爵家千金绫仓聪子之间的的凄美故事。三岛的这部被川端康成誉为“现代版的源氏物语”的王朝式恋爱文学作品,被导演行定勋在银幕上将作品中的唯美与浪漫渲染到极致,通过台湾著名摄影师李屏宾的镜头,为观众慢慢展开了一幅弥漫着死亡之美、梦幻之美、古典浪漫之美的画卷。
电影在某些情节上按照导演自己的美学理念和艺术风格对原作进行了改编。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加入了“蝴蝶”这一元素,使之成为解读电影《春之雪》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密码。影片中蝴蝶作为一根主线贯穿故事情节的始末,开篇赏红叶时,发现了蝴蝶的尸体,接着开始出现清显的梦中蝴蝶,末尾处断翅的蝴蝶复活重生,从《梦日记》中飞出,与另一只蝴蝶相遇在瀑布下,一起在花间起舞。由此可以说电影《春之雪》是行定勋演绎的一场亦真亦幻的蝴蝶梦。
电影中的蝴蝶意象呈现了多个层次的含义:死亡、灵魂、梦境、转世重生等。
一、蝴蝶――死亡的象征
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作品一贯推崇死亡之美,因此影片从开篇到结尾处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蝴蝶出现的四个场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皆与死亡相伴。
第一场景:聪子在松枝家的园林里采花时发现了蝴蝶的尸体,第二场景:清显晚上做的关于蝴蝶的梦,梦中一只蝴蝶从棺木中飞出,被清显三两下抓住,这时看见了躺在棺木中的聪子。清显从梦中惊醒时,惊异地发现手中紧紧攥着梦中的蝴蝶。第三场景:预示着故事的结局――清显的死亡的梦,梦中蝴蝶又一次从聪子的棺木中飞出,再看时,躺在棺中的人却变成了自己。第四场景:影片的末尾,清显死后,断翅的蝴蝶尸体从放在青石上的《梦日记》中飞出,复活重生与另一只蝴蝶在瀑布下会合,一起在花间起舞。
蝴蝶的尸体,梦境中蝴蝶从棺木中飞出,死后化蝶,以上这四个场景中蝴蝶与死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在影片中蝴蝶首先象征着死亡。
蝴蝶之象征死亡,源于蝴蝶的变态现象,即人们从蝴蝶的羽化和变态所引发的联想,因此蝴蝶的死亡意象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共通的特征。例如在希腊文化中蝴蝶的幼虫喻示着现世的人的肉体,蛹代表死亡,羽化成蝶则是死后灵魂的升华;在基督教寓言中毛虫、蛹、蝴蝶也分别象征生命、死亡和复活。蝴蝶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个由生到死,再由死而复生的过程。对蝴蝶而言,蛹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的开始,人们在蝴蝶的蜕变过程中到了死而复生的观念的某种契合点。
2013补水保湿排行榜同样在日本文化中蝴蝶的死亡象征也是以蝴蝶的生态特点加上日本固有的神灵信仰为认识本源的。日本镰仓时代的史籍《吾妻镜》及江户时代的《江户编年事典》中都记载过蝴蝶成飞舞的异象。明治
侠盗飞车4无敌秘籍
时期的小泉八云也研究过关于蝴蝶的日本独特信仰,据史书记载说平将门在准备叛乱时,京都城中聚集了成千上万的蝴蝶,这种战乱前出现的成的蝴蝶,便是一种死亡的征兆。
蝴蝶通常用来比喻美的事物,用蝴蝶来象征死亡,也符合日本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自然环境的变化无常造就了日本民族带有悲剧气质的宿命观,外来文化的渗透,尤其是禅宗思想也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禅宗认为“生为梦幻,死为常住”,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诸行无常”“以死为生”“以死为美”的死亡哲学和审美意识。特别是日本平安朝文学的“物哀”理念,代表了日本美学的源流。即追求“瞬间美”,如樱花速开速落,纷纷飘散时才是美的极致,死的榜样,死是最高的艺术,也是美的一种表现。
死亡之美更是三岛作品的永恒主题,死亡意识贯穿着三岛全部的创作生涯,死亡之美成为三岛美学世界的极致。而蝴蝶的生命美丽而短暂,纤细而脆弱,轻轻一抓,就能将其捏碎,因此蝴蝶象征生命无常的死亡之美。在《春之雪》的结局里,清显的死和聪子的出家,一个是肉体上的死亡,一
个是精神上的死亡,导演用双双化蝶的手法来表现三岛作品中弥漫的死亡之美。
二、蝴蝶――梦中的灵魂
影片中蝴蝶几次出现在清显的梦中,梦中惊醒后,手里依然握着梦中的蝴蝶尸体。蝴蝶成为连接梦境
与现实的纽带,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主人公清显的梦中,蝴蝶象征着人的灵魂。这种含义在原作中也有体现。小说《春之雪》第五章中有一段关于庆祝清显15岁“御立待”时的蝴蝶的描写,清显将月亮比喻成金的蝴蝶,被自己的灵魂的捕虫网所捕获,但又担心捕虫网网眼太大,捕捉到的蝴蝶会再一次飞走。这只蝴蝶就被他看作是聪子的灵魂,对于聪子,自己始终都怀有惧怕和不安的心理,并被这一不安折磨着。电影中从棺木中飞出的蝴蝶象征着清显的灵魂试图摆脱躯体的束缚,向往自由。
蝴蝶作为灵魂的意象更早见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突出表达了蝴蝶的灵魂象征意义。“庄周梦蝶”作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其主旨是庄子的“自我融化于外物而随物迁流”的”齐物论”的观点,喻意人的灵魂“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象征着在梦中实现了对象化的自由。但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庄周梦蝶”也可喻意梦一般的虚幻人生。做梦与醒觉原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精神状态,梦中所见为幻,醒觉所见为实。但庄子蝴蝶梦中周蝶之
象征爱情的东西间的界限可以打通、消解,一会儿栩栩然“不知周也”,一会儿“蘧蘧然周也”。庄周到底是梦是觉,并无客观的界限,现实与梦境、真实与虚幻界限不明,模糊不清。这种象征梦幻人生的“庄周梦蝶”的思想对日本文化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很多的日本的文学作品中,人们从蝴蝶这种生命短暂的美丽物种身上,联想到生命的无常与虚幻的梦境。如与谢芜村的名句:
にとまりて眠る胡蝶かな怎么考健身教练
夏日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倦了停落在寺院的古钟上,安然睡着了。这首俳句中,蝴蝶柔弱的生命,与大钟象征的永久、庄严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知钟敲响时,蝴蝶将是怎样的命运?这首俳句暗喻人生如同一场蝴蝶梦,体现了禅宗的生死观、无常观,也包含了庄子生死物化的意境。
样板房设计装修
同样在电影中梦中的蝴蝶也可以理解为清显的灵魂在梦中物化的结果,现实与梦境的暧昧之处,灵魂化为蝴蝶,使之可以脱离肉体,拥有不受陈规戒律的约束和压抑的自由,在超自然界中飞翔。整部影片充满了“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东方美学意境,生与死都不是终极,不过是从一个梦境走进另一个梦境。
三、蝴蝶――转世的精灵
影片中最后的场景是清显死在返程的火车上,一块青石上放着清显的《梦日记》,书页被风轻轻地翻动,夹在其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