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的真实——浅论余华的《鲜血梅花》与《古典爱情》
何致文胡水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余华在《鲜血梅花》和《古典爱情》两个短篇小说中以其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观念一以最“虚伪”的方式展现最真实的人生。
关键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反传统虚伪真实
在《鲜血梅花》和《古典爱情》这两个短篇小说中,余华分别以传统武侠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讲述了一个迥异于传统的故事。他刻意将故事紧紧依附在早已为读者所熟知并接受的框架上展开,将自己的叙事套用在传统的叙事模式上。又总是在关键的时刻违背读者的阅读期待。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小说的“文类颠覆”…。而正是在这看似最不符合惯例的情节之中。却反映了余华本人的创作观念,蕴含着“虚伪”的真实。
人生的根本矛盾中写出了祖父生命的悲凉。这种悲凉成为众所感知而挥之不去的愁绪,融在小说的底蕴,生出永不绝断的忧伤。祖父还会想“要安排得对一点,方合道理,一切有个命!”老人的宿命论,使老人为翠翠爱情所尽的努力都白费了.似平接受所谓命运的安排。在暴风雨过后。“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
定的缆绳,已被水淹去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渡船正是傩送与翠翠爱情的象征物,渡船的不见,就预示着傩送与翠翠的恋情,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希望.就像一个永远不能抵达的彼岸,可望不可即,现实中的爱情到此终结。“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蛆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女n/4-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锥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作品笼罩着循环意识和宿命意味,它象征性地揭示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和试图超越这种局限而努力贴近生命本身但最终无法逃脱的命运。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口r能实现之问的悲剧性冲突。”翠翠的爱情悲剧正是这样。翠翠爱情悲剧根源既不能归咎于社会的黑暗,边城在作品中被描述成了与当时那个“血与火”的苦难社会对立的世外桃源;其悲剧根源也不能归咎于人性的险恶,在边城里人人向善。从本质上说.翠翠情爱历程悲剧是人与人难以沟通的悲剧.是爱情发展不同步的悲剧.是自然纯美背后无助的悲剧.是命运无常的悲剧.具有浓郁的形而上的意味。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好的作品是人类智慧与真诚的崇高证据,说出一切人对于人类和世界所要说的话,然后又使人懂得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是不可知的。”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
[2]刘西渭.《边城》与《/\-骏图XJ].文学季刊,1936.2(3).
[3]王忠芹.对《边城》中翠翠爱情结局根源的探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4]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ta].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蒋经国简介[5]王丽娟.美丽表层下的深层忧伤——沈从文《边城》再解读[J】.名作欣赏,2008(10).
[6]赵卫东,毛景.“边城”生命范式对于民族精神重塑的功能及局限性[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7]罗红.沈从文《边城》悲剧性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8,5(5).
[8]汪曾棋.又读《边城》汪曾祺文集[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9]朱文斌.《边城》:关于翠翠成长的神话——沈从文《边城》之再解读[J].名作欣赏,2005,(6).
[10]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1]弗洛伊德.释梦[M].商务印书馆,2007.
[12]测菊珍.论入·陛中的缺憾——从《边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沈从文的人性思想内涵[J].文学评论,2008,(6).[13]亚里士多德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4]杨现钦.自然自在的生存与成长——《边城》中翠翠情爱历程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4).
[15]何秀瑜.一个幻象的世界——沈从文《边城》修辞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10).[16]沈从文.水云沈从文随笔生之记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17]曹长发.山月不知人心事——探寻《边城》中翠翠“哭”的心理轨迹[J].中学语文园地,2008,(6).
[18]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9]史鸿敏.田园牧歌清纯隽永——也谈《边城》的人性美[J].沧桑,2008,(4).
[20]冯德辉.朴素的善难免产生悲剧——《边城》原型分析[J].作家杂志,2008。(9).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2]李健吾.《边城卜沈从文先生作[M].珠海出版社.1998.
[23]罗丹.罗丹艺术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4]张新颖.沈从文精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梁朝伟电影要具体了解影楼,还要先说说影楼的一般流程,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婚纱摄影拍摄制作流程。
1、选择影楼
2、选择套系签订合约
确定套系包含的内容(照片的入册数量、相册与相框种类、可免费选择的礼服套数、外景拍摄地、赠品内容、是否提供底片光盘等)。
3.预约拍摄时间
一般情况下影楼工作人员会提前通过电话方式与您预约到场拍摄时间,并告知拍照的注意事项、必备物品;
4.到场拍摄
www.dragon163/marriage.asp?sort_id=42
新人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到指定场所拍照,拍照过程一般要一整天时间。整个过程包括选择服装、化妆造型、室内拍摄、外景拍摄等;
5.后期制作
拍摄完后,影楼会告知挑选照片的具体时间,影楼也会将照片送到专业的后期制作公司进行制作。包含了设计、修片、冲印制作等;
6.挑选照片
根据所选择的套系中所规定的入册照片数量,在全部样片中进行筛选。例如套系中规定入册30张,则新人只能从所有样片中选择30张,交给影楼制作相册,其余样片一般只以刻录光盘的方式提供。
7.领取相册
www.dragon163/marriage.asp?sort_id=41
按照约定日期到婚纱影楼领取制作完成的相册、相框及相关赠品;
我们所说的影楼后期,包含了对数码照片的设计、修整和后期产品的制作三个部分。
1.设计,主要是对照片进行裁剪、拼接、加入文字、添加艺术效果等。
2.修片,主要是调整照片的亮度、对比度、彩,淡化皱纹、黑点等。
3.冲印和制作,通过专业的设备制作相册、版画等产品。
《鲜血梅花》有着传统武侠小说的基本框架:一代宗师阮进武死于非命『fii仇人F落不明。15年后其子阮海阔受母之命。带着父亲遗留的梅花剑行走江湖、寻仇人。路上所遇之人皆武林商手——天下第二毒王胭脂女、暗器一流高手黑针大侠、武功比父亲更高的青云道长和白雨潇。但小说并没有让阮海阔按照为父报仇、惩恶扬善、主持公道的传统侠客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更不合于俗的是,阮海阔心q,没有滋乍出丝毫对杀父仇人的恨,他是被迫走入江湖的,这使j氖本应该崇高庄严的复仇行为和江湖之行一开始就变j,味。阮海阔更像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浪子,他压根儿没有认真考虑过要为父亲申冤m气的问题。:他喜欢的是打着复仇的旗号进行的美妙旅行。故而复仇存阮海阔那哩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借口。但形式的推进却充满』,戏剧性,当阮海阔按照事先的设计一直往前时.却离寻的目标越来越远;当他炱名其妙地违背自己的意愿或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时,反而越来越接近
目标。在小说的结尾,白雨潇告诉他,他的杀父仇人是刘灭和李东,而他们=三年前在去华山的路上已经分别死于胭脂女和黑针大侠之手。至此,复仇的主题被复仇的形式所取代,复仉的内容转换成毫无目标的漫游。传统的武侠小说的模式就这样被彻头彻尾地改写F。
《古典爱情》则仿佛是《西厢记》的再版,具有才子佳人这类作品的基本模式和文类特征:赴考的贫寒书生、闺楼怀春的干金小、热心牵线的丫环、幽闭温馨的后花园里的一见钟情.还有书生与小欢畅的私会,缠绵婉转、难舍雌解的分别。但这一切仅仅是开了个头.接下去这古典式的爱情故事就走样了。在传统小说、戏曲中.“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踟圆”这一模式成为多数这类作品的母体。无论怎样坎坷曲折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最终总是以书生金榜题名而导向大团圆的结局,表现出“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思想。即使是悲剧,也会以或人神(鬼)团圆,或生死同穴,或双双化蝶成仙为结局。这篇小说则彻底颠覆并改写了才子佳人式的“古典爱情”:柳生没有高中状元,反而屡试不中.暗示他与小惠难结百年之好。他与小惠没有困私订终生而受到来自家庭或外力的极力阻挠.却以小的富贵之家莫名败落消失、小惠沦落为“菜人”的情节来取代。好不容易盼来了小的魂魄可以夜夜与柳生相会,小正在新生且不久将牛还人世之时,心存疑惑的柳牛偏偏要打开坟冢看个究竟,从而使小死而不能复生。悲剧一出连着一出发生,也越加脱离了传统才子佳人爱情小说的模式。
除r『故事情节的背离传统外,《鲜血梅花》和《古典爱情》的文风也体现了反传统的特征。在最应
当张扬刀光剑影、爱恨情仇的武侠小说中,余华却将江湖世界写得浪漫而宁静,主人公始终处在漫无目的的美好漂泊之中。阮海阔与胭脂女、黑针大侠、青云道长等武林高手的偶遇,也充满了浪漫的彩.没有惊险紧张的对决,只有寥寥几语的对话。甚至于阮海阔走进的江湖,也只是“~轮红日在遥远的天空里漂浮而出,无比空虚的蓝笼罩着他的视野。置身其下,使他感到自己像一只灰黑的麻雀独自前飞”。“他像是飘在大地上的风一样,随意地往前行走。他经过的无数村庄与集镇,尽管有着百般姿态。然ffii它们以同样的颜的树木,同样形状的房屋组成,同样的街道上走着同样的人。因此阮海阔一旦走人某个村庄或集镇.就如同走人了一种回忆”。在应当表现温厚圆满、曼妙梦幻的才子佳人式小说中,余华却一展其残忍冷酷的风格.对菜人的描写尤其凌厉狠辣.令人触目惊心。“一路之上的树木皆伤痕累累,均为人牙所啃。有些树木还嵌着几颗牙齿.想必是用力过猛.牙肖侄留在了树上。而路旁的尸骨,横七竖八,每走一里就能见到=三两具残缺不全的人尸。”“柳生看着店主的利斧猛劈F去.听得‘咔嚓’一声.骨头被砍断了,一股血四溅开来,溅得店主一脸都是。”“一个伙计提着一把溅满m的斧子.另一个伙计倒提着一条人腿,人腿还在滴血。柳生清晰地听到了血滴在泥地上的滞呆声响。他往地上望去,都是斑斑血迹,一股腥味扑鼻而来。可见在此遭宰的菜人已经无数了”。
象征爱情的东西余华对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进行的“重述”和“改写”,是在叙事模式上模仿和依从母本的文体规范.内容上却恰恰与文体的表意规范相背离。使文体与其表现的内涵相互冲突而产生反讽。正是通过这种貌合神离的颠覆,余华对传统的叙述模式和规范进行了颠覆和消解。一边背离和涂改着读者对古典文学具
有象征意义的经典人物、情节和场景的公共记忆和期待视野.一边给予读者一种审美的震惊和新的阅读视野。这种艺术尝试形成了文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对峙与错位,强化了叙述的表现力.增加故事的町读性,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一种含蓄的张力.极大丰富了作晶的意义空间.成为中国先锋文学中别具特的篇章。赵毅衡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鲜血梅花》:它是对武侠小说的文类颠覆,小说中符合文类要求的情节都成为“没有意义的象征”.整篇小说成为“非语义化的凯旋式”口J。我以为。“戏仿武侠”固然没有错。“非语义化”倒不尽然。诚如赵毅衡先生所说,余华仅仅为了颠覆一个文类而尤其他深意,这同纯粹的写作游戏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余华那里寻一个合理的解答。
余华在他的随笔《虚伪的作品》中.根据自己的创作体验提出了一个挑战性、颠静眭的命题.或许町以帮助我们理解他这两篇小说的创作理念。他认为.“写作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而要达到真实,必须使用虚伪的形式。所谓的虚伪,是针对人们被日常生活同困的经验m言的。这种经验使人们沦陷存缺乏想象的环境里,使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总是实事求是地进{j着。”【,】他认为经验地看待事物,其谬误有三:一是这种经验只对实际的事物负责.它越来越疏远精神的本质,于是真实的含义被曲解也就在所难免。二是当我仃J就事论事地描述某一事物时.我们往往只能获得事物的外貌,而其内在的广阔含义则昏睡不醒。这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窒息了作家的才华。i是当文学表达的只是大众的经验时。其自身的革命便困难重重。“当我发现经验地认识事物的谬误只能导致表现的真实之后.我们就必须寻新的表达方式。”寻的结果使余华的文学观念及写作态度发生了逆转:“不再忠诚于所描绘事
物的形态.而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所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
了解了这一点以后,我们再来看他的小说《鲜血梅花》和《古典爱情》就会发现:余华对传统的叙述模式和规范进行的颠覆和消解,其最终结果是消解了传统叙述模式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旨。作者通过与惯常思维方式和传统模式丰日左的深层话语产生的种种反讽意味.意图打破读者的成规性审美感受方式,使他们的阅读期待心理屡屡受挫、一再落宅,从而激活i卖者日趋麻木、萎钝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感受能力,促使他们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模式和深信不疑的思想观念,正视人生的本真状态。重新衡估一切价值。余华正是
男权威压下迷失自我的另类叛逆者——《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中黄苏子形象探析
魏汉武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知识女性黄苏子由沉默到抗争.完成了自己的裂变:白天活动于上层社会的公司白领丽人.夜晚活动于下等妓场的。她以这种另类的极端的方式对抗着男权社会.但无论如何挣扎.总也无法逃脱男权的牢笼。文章对黄苏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黄苏子男权威压反叛
方方是一位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女作家。她倾情于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困惑与挣扎的女性。塑造了一个个反叛的女性形象。在《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中,她通过黄苏子——一个人性被压抑至绝望乃至分裂的主人公形象,揭示了在男权社会里女性生活的艰难与悲剧宿命,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独特思考。
全球十大名表排名黄苏子出生在一个没有温暖与爱的家庭里。她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上大学时,因不苟占笑、不善交际,被同学“赠予”“僵尸佳丽”的绰号。工作之后,这一绰号在单位的不胫两走使她一直游离于婚姻之外。一次在街上,黄苏子偶遇中学同学许红兵.并全身心地投入与他的爱情之中,最后却发现一切不过是许红兵设下的报复陷阱。这样的打击使黄苏子的精神世界轰然崩塌,从此白天的白领丽人黄苏子成为晚上的虞兮。出没于琵琶坊,后来因为被一老嫖客所杀。
当今社会为女性走向工作岗位、摆脱性别岐视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但这毕竟还是一个男人的世界,男人的思想和影响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旧观念的辖制并没有随着新制度的建立而谦让半步。黄苏子从呱呱坠地生命开始到被人杀害生命结束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在男权威压下人性扭}llj、灵魂异化的过程。
家本应是生活的港湾、情感的投靠、命运的归宿,然而黄苏子的“家”却蜕变成了冷漠无情的荒原。她一
生下来就讨父亲嫌,在父母兄妹的冷言冷语中她学会一个人走路,从未享受过亲情的呵护。父亲是一所学校的教师.他的封建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压抑了黄苏子自由思想的健康成长。父亲既要求黄苏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义对她在新时期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新想法采取压制、歧视和鄙薄的态度,迫使她形成了郁闷、沉默、分裂的心理底蕴。“她觉得她总是生活在父亲的影响下。就像一个赶路的人,一心向前时,从不在意足下的石子,不管是将它踢到路边的草丛中还是将它踢进阴沟.这都不关赶路人的事,他只是盯着自己的目标,然石子却囡之两改变了命运。黄苏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石子,被她的父亲的行动卷带着,落迸阴沟。她只能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幽暗和阴冷之中.总也见不到太阳”。…∞-6-3171在青春期.父亲对于孩子的严格导致黄苏子内心的极度压抑.她把男同学的情书公开.这本身是对女性受到喜爱的一种恐慌和怯懦。在父亲的阴影里.她遵从中国儒家女子最基本的道德,仿佛是中世纪对于修道男女的性扼杀。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黄苏子今后的人生,年少的她无力去抵抗父亲的专制.她一直等待着脱离的机会。报考大学是一个门槛.父权的专制在这里达到了极限,他在高中时期扼杀了黄苏子的异性启蒙,现在他再一次扼杀了黄苏子本身的爱好。在这一段描写中,黄苏子听着父亲对于她报考文科的评价。只觉得“扎得她感觉自己耳朵流出了鲜血。鲜血流到她的肩膀.又顺着手臂一直滴到她的指尖。她的手指夹着筷子。于是血义沿着筷子
要;中破El常生活经验的围困。在虚拟的形式中以背离以往共识的秩序和逻辑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所以余华笔下的“现实一种”.是指更高意义的真实一现代人的生存体验、生存感受、欲望想
象、精神状态的真实,与现实的混乱形成对应。因此,这两篇小说不仅是对两种文类的颠覆,更是余华建立在他创作观念基础上的成功实践。
那么余华究竟要向我们揭示什么真实?他j己是否达到j,接近真实的目的呢?让我们再看看余华在《鲜血梅花·自序》中是怎样解释他的创作的:“《鲜血梅花》是我文学经历中异想天开的旅程.或者说我的叙述在想象的催眠里前行,奇花和异草历历在目,霞光和与云彩转瞬即逝。”它们“仿佛盟友一样.所见所闻飘忽不定.人物命运也是来去无踪”。【,]这类被称为“余华的仿梦小说㈨的作品,还包括《古典爱情》、《祖先》、《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它们共同表现的就是求而不得、得而顿失、美梦难圆的思想。阮海阔在追寻杀父仇人的路途中一次次地与真相擦身而过,得知真相后仇人已被别人所杀。柳生追求功名、利禄和爱情,却屡试不第、穷困潦倒、还错失爱情。这些实际上是人类自己的精神欲望与现实的悖论。生存于这悖论中的生命不可避免地要承受苦难、悲观和绝望,但个体的欲望与追求却是珍贵的,就像阮海阔和柳生始终追寻着的幻梦一样。试图传达个体在残酷现实和欲望想象之间如梦一般的生存体验.这大概就是余华在这两篇小说中的深意所在。而余华的成功就在于用最“虚伪”的形式展示了最真实的人生况味。
参考文献:
[1][2]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出自《当代作家评论》,1991,(2):38.
[3][4]余华.虚伪的真实.收入吴义勘主编.余华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5-6.
[5]余华.鲜血梅花.新世界出版社。1999:5.
[6]王达敏.余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66.
"虚伪"的真实——浅论余华的《鲜血梅花》与《古典爱情》
作者:何致文, 胡水清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刊名:
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6)
被引用次数:0次
立春说说参考文献(4条)
1.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 1991(02)
2.余华虚伪的真实 2006
3.余华鲜血梅花 1999
华为以旧换新4.王达敏余华论 2006
本文链接:d.g.wanfangdata/Periodical_wjzl200906011.aspx
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d142e4d9-35be-44a3-af1b-9e6d010e6fdf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6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