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五四制)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1学年黄浦区第一学期期中八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答题时请不要使用铅笔、红笔以及涂改工具。
一、文言文(25分)
(一)默写(10分)
1.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3)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5)古往今来,乡愁总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唐人崔颢登楼远眺,把乡愁揉进
浩渺的烟波,低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长歌怀采薇    ②. 岂不罹凝寒    ③. 老骥伏枥    ④. 不见曦月    ⑤. 日暮乡关何处是    ⑥.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薇、罹、骥、枥、曦”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使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雨 作文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东坡食汤饼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
③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④鬻夜游上海(yù):卖。⑤觕(cū):同“粗”。⑥箸(zhù):筷子。⑦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2. 【甲】诗的作者是      ,【乙】文作者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
3. 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使塞上      仁义尽    B. 无与为乐者      念有词
C. 相与步于中      门若市    D. 竹柏影也        欲弥彰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划线句,注意其中加点字含义。
黄门箸而叹,东坡已尽矣。
5. 对【乙】【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乙】文中“亦”和“相与”点出苏、张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 【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 【乙】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 【乙】【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6. 一切景语皆情语。【甲】诗颈联运用白描手法,不仅准确地描绘了_________的塞外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乙】文写景句则点染出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7. 【乙】【丙】两文通过人物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苏轼。
【答案】2. 王维    3. C   
4. 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5. B   
6.    ①. 雄奇壮观    ②. 清幽宁静 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任选一个即可)   
7. 乐观/豁达/洒脱(意同即可)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qq连接服务器超时
A.到达/极,最;
B.想到/念叨;
C.庭院/庭院;
D.原来是/掩盖;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地翻译句子基础上,要把重点字词的意思准确翻译出来,尤其是本题中的加点字词。
重点词语:黄门,即苏轼弟弟苏辙。置,放下。箸,筷子。叹,叹息。东坡,苏轼。已,已经。尽,吃光。之,代词,指汤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B.结合【丙】文“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可知,面对难吃的面条,苏辙放下筷子吃不下去,而苏轼全都吃光了,看出了苏轼能吃苦,不怕吃苦。
结合【丙】文“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 ’大笑而起”可知,面对苏辙吃不下去粗的难以下咽的面条这个情况,苏轼调侃苏辙,看得出苏轼心情没有很糟糕,还不错,能开玩笑,被贬的情境,艰苦的环境,苏轼都没有放在心上,看得出苏轼的乐观、豁达。
天谕什么职业厉害所以“实则写人物的苦闷”这句话表述错误,“大笑”展现的是苏轼的乐观、豁达,不是苦闷,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甲】文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句抓住无垠的大漠、长长的黄河、笔直的青烟、红红的落日等景物,展现了景是既壮阔、又有塞外的特点,奇异。故这幅画面的特点是:雄奇壮观。
(2)【乙】文写景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意思是: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这个句子把“竹树和柏树的影子”比成“水草”,把“月光”比成“水”,从正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而月光的静、竹柏影子的动组合在一起,可以说疏影摇曳、似真似幻,整体氛围是清幽宁静的。故用清幽宁静,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哪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境界都可以。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1)结合【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轼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好的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能描绘这样美好的景,能看出苏轼的心情比较美好、平静,而此时他因为被贬,亲友不能相聚,理想不能实现,压抑的环境和美好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他的乐观、洒脱。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用议论的方法,用调侃的语气写出了自己随缘自适的洒脱。
(2)结合【丙】文“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 ’大笑而起”等句子可知,苏轼被贬,面对难吃的食物,没有抱怨,而是吃光了,还有心情调侃自己的弟弟,看得出他的心情没有受处境的影响,展现出一种乐观和洒脱。
故【乙】【丙】两文展现出苏轼的形象是:乐观、洒脱、豁达。
【点睛】译文:
【甲】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元旦主持人的稿子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丙】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二、现代文(30分)
(一)(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古人去哪里“热搜”
李方恩
①拜科技革命所赐,现代人可以运用各种方便的条件去查询各类知识,了解热点所在。那么,古人没有搜索引擎,如果有类似的需求,该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
②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其中,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
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
碟的拼音
③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百科全书有得一比。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这三个特点是类书最突出的特点。
④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刘劭、王象等人编辑的,全书分成四十多部,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A)因为曹丕雅好文章,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于是,公元220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想要编辑这样一部书。这部书费时三年编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
⑤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书,今天基本已经佚失。(B)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注意,此处没有之一。
⑥《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名臣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朱棣告诉他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是说,从文字形成以来所有的著作,你们都要把它们分门别类地弄成一部书,不要嫌多。这部书从1403年开始编纂,直到1408年才最后完成。全书一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图书近8000种,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光辉成就的扛鼎之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不过同样可惜的是《永乐大典》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的大部分为八国联军焚毁,有些被劫到外国,2010年止存世者仅有八百多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