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2023上海中考理解性默写试题
2023上海中考理解性默写试题
七上古诗词默写
(一)《观沧海》(曹操)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团购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1、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1、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等是:夜游上海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梦来。
七下古诗词默写
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望岳》杜甫
①、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②、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③、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9、《游山西村》 陆游
、《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泊秦淮》(杜牧)
①、《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隔江犹唱后庭花。   
②、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隔江犹唱后庭花。
15、《陋室铭》刘禹锡 
、《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 
、《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2021英语高考答案⑥、《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16、《爱莲说》周敦颐
①、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全文的中心句,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八上古诗词默写
(一)野望(王绩)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
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黄鹤楼(崔颢)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劳动节的诗句 古诗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抓住早春特点,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十)《饮酒(其五)》(陶渊明)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家庭太阳能发电
(十三)赤壁  (杜牧)
1、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十五)浣溪沙  (晏殊)
1、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二十)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放开那个女孩让我来5、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十一)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十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