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因应之策
作者简介:邢宇晨,馆员,中国海关博物馆,研究方向为展览策划与设计、博物馆学、海关史。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因应之策
梦幻西游孩子知识教导
邢宇晨
摘  要  作为社会性的媒介,博物馆在新时代的文化责任更加艰巨和复杂。文章通过国内外相关案例及辩证分析,阐明后疫情时代比以往更需要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应发挥跨越时间向度的特殊性,完成服务社区的天然使命,成为促进沟通与对话的平台,最终发挥反映和塑造社会的能力。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应将实物和情感记忆收集向更广范围扩展,更好地记录社会民生与各领域的创新发展;还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走近、吸引公众,更好迎接后疫情时代新的高速变化与发展。未来,博物馆将在危机反应能力、社会疗愈能力、文化权力利用方式等社会性问题上适应新角、应对新挑战。
关键词  博物馆;后疫情时代;社会责任;社会记忆;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1-0055-06
当代社会,文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博物馆作为曾经传统的历史文化机构,在全拜年的祝福语
球化发展的大潮流中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与期望。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对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加剧,各类灾难性事件的产生难以避免。全球博物馆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响应策略对博物馆和社会都产生了实时的、积极的作用,也将持续不断的影响我们的未来。作为社会性媒介,博物馆不能再回到从前的轨道中,而是必须从这场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发挥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参与培育社会的文化自信,以更有效地应对和适应未来,减轻各种危机对社会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侵害。
1  博物馆的力量——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国家“十三五”规划、每年的全国两会都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博物馆事业业已成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各经济区和生态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曾经被认为是被遗忘物享受最后生命地方的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还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机构。”①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博物馆也有了新的定位和要求,2015年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第38届大会通过《关于保护与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呼吁全球博物馆联合起来共同面对新挑战和新机遇。而这种对博物馆社会性的要求在后疫情时代更加凸显和紧迫。
后疫情时代也是前争端时代,疫情对社会的撕裂远比对于经济和公共卫生的影响深远。随着我国利用强大的社会组织力、凝聚力率先控制住疫情,开始复苏经济、重建民生,我国博物馆也逐渐从疫情的影响中走出来,谨慎的逐步恢复开放。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国博物馆尽管不是主战场和主力军,但事实证明博物馆是一个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主动探索者、有作为的参与者。博物馆以自己熟悉的专业方式,通过普及抗疫知识、保持沟通交流、提供数字化资源、举办线上活动等,促进了不同体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为公众带来了恢复性和愉悦性体验。这证明了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对馆舍之外空间的积极作用力和潜在影响力。从解决关键社会问题到改变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博物馆人不应因低估自己而自缚手脚,应相信博物馆有反映和塑造社会的能力,这也让后疫情时代比以往更需要博物馆的力量。
1.1  跨越时间向度的特殊性
博物馆收藏过去、塑造现在、启迪未来,具有连接过去、现在与将来三重时间向度的力量。人类社会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历史条件的基础和历史经验的借鉴。司马迁“述往事,思来
者”;司马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②以及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都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同时兼具历
疫情过后爆发的20个行业史性、当代性、未来性的文化与社会机构,无论通过历史传承与反思,还是介入更深层的社会性思考与交流,都具有指导当下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1.2  服务社区的天然使命
社会是一个整体,世界互联互通。随着新冠疫情影响着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影响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再次得到印证。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机构在保持自身生命力之外,更应努力促进其所服务“社区”的复苏和复原力构建。博物馆所服务的“社区”是广义上具有一定范围地域或一定特征文化范围内人们所组成的共同体。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中国海关博物馆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为例,其所覆盖的服务对象除了所在地的街道和周边地区以外,还包括全国海关及相关机构从业人员和世界范围的华人华侨。因此不论是省、市、区、街道综合类、历史类博物馆,自然、科技、艺术类博物馆,还是各行业博物馆,也都是拥有“社区”的博物馆,都可以利用其自身资源和特点加强互动、沟通情感,更好的应对社会重大事件和社会高速发展、快速变化可能带来的精神创伤和心理不适应。
1.3  促进沟通与对话的平台
博物馆不是价值中立者,它的空间和收藏、记录与叙事方式都是一种表达分享的工具,代表着一定的利益和价值判断标准。因此,博物馆需要体现鲜明的思想导向、审美导向、价值导向和文化导向。在互联网语境下,博物馆基于自身定位可以适度引入对话机制,展开关于价值观和事件真相的讨论,将
众声喧哗转化为理性对话,并对社会公众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化解风险、维系认同。这属于社会责任的践行,而不是所谓博物馆的“政治化”。历史、综合性博物馆可以针对国家或本地区的现象从历史或现实角度开展交流,行业博物馆更可以代表行业发起对话、促进理解。
2  闻风而动——社会变迁物证的实时收集
博物馆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机构,当代重要实物的收集是博物馆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我国博物馆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便快速反应,进行全面性、前瞻性的实物收藏,对博物馆更好记录这一世界性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还应该将实物收集向更广范围扩展,更好记录社会民生与各领域的创新发展。
2.1  疫情期间的实物收集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初全国各省市各类型130余家博物馆开展了抗击疫情见证专题征集活动,其类型主要是具有收藏、研究、展示、纪念价值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范围包括各级政府、行业相关的公告、海报、通知、公函、请示批复文件;抗击疫情过程中使用的医疗、运输、检查用物资、装备;反映一线工作者事迹的日记、请战书、火线入党申请书等实物资料;反映人民广泛参与、配合疫情防控的出入证、献血证、宣传海报和传单;与防疫抗疫相关的艺术创作等。征集方式以捐赠为主,移交、征购为辅,多采取组织专家线上筛选的非接触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除个别博物馆明确征集“未使用过”的抗击疫情相关防护用具以外,各博物馆普遍遵循了文物入藏准则,主动防止人为创造文物,保证征集过程中不因工业社会下实物的平凡和可再生性而使其脱离作为物证承载的具体的事件和记忆语境。对于抗击新冠疫情而言,未上过战场的口罩和防护服只有部分象征意义,但不具备博物馆藏品征集中对“纪念价值”的定义和代表性功能。虽然各馆在疫情期间的收藏成效暂未全面体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事件发生之中即从全盘考虑、有前瞻性地收藏,对博物馆科学、合理、有效地记录今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社会变迁物证收集
博物馆对具有国家或地方性、局部性灾难事件的实物收集由来已久,其最早时限难考。但提到现代社会博物馆对社会公共安全冲击事件的实时性收藏不得不提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关于“艾滋病”相关见证物的征集。在美国受到艾滋病侵扰之初,博物馆人就认识到“这是从一开始就记录一个流行病的独特的机会”,通过多场大型的会议讨论了保存这段“正在形成的历史”的策略,并收藏了大量的历史物品,包括一线人员的记录、宣传材料、病毒检测试剂盒和药物样本,甚至包括支持或反对者制作的海报、徽章、道具和服装等[1]。
博物馆不仅要收藏过去的文物,也要收藏当代生活的证物。199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就把当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为明天而收藏今天”。我国博物馆中,最早且最系统进行实时性收藏的博物馆之一是
首都博物馆。该馆2003年在非典疫情尚未结束之时,就开始对抗击疫情的物证资料进行了系统性地征集,范围涵盖了医疗器具、防护服、出
入证、请战书、入党申请书、家信以及体现社会支持的横幅、小汤山医院设计图纸等实物共计2 000余件。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解放军防化研究院新研制的防护用具,为平复市民恐慌、稳定物价由小卖铺老板自发书写、反映北京物价波动唯一实物见证的“市场物价告示”小黑板等都因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前瞻性和快速反应力得以保存。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四川地区的博物馆也收藏了一批与抗震相关的代表性实物。其中“车坚强”也是很好的实时收藏的实物。这辆车牌号是川FA8512的汽车,不仅与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相符,而且虽然受损严重但仍然坚持上路,在体现了“生命力”顽强的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中国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意志。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博物馆对于当代重要公共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的实物收集范围较广、反应较快,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我国当代社会历史的保存、民心的凝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经验必将带给博物馆和博物馆人积极的启示和影响,随着近些年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气候剧烈变化和多国政治动荡,以及我国经济转型期阵痛等带来的变化与影响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博物馆人不得不面对和思考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方法收藏和记录这段在动荡中飞速发展的历史。
2.3  社会变迁物证收集展望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2014年首次提出的“快速响应收集(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博物馆在收集和展示当代社会物证中的借鉴。该博物馆开辟了74a专题展厅,定期更换展示最新收藏的揭示世界范围内重要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或是代表设计和制造技术重要发展里程碑的藏品。藏品包括英国公投期间的创意传单,美国“女性平权”抗议游行中示威者佩戴的由超过百家工坊编制的粉猫帽,象征种族平等的5种裸高跟鞋,见证新技术和网络传播对法律挑战的第一把以3D 技术打印的手,曾处于法律监管“真空地带”的电子烟,搭载网络通信技术为孩子与家长远程互动设计的毛绒玩具,体现现代工艺发展水平和时尚审美的假睫毛,展现当代审美与建筑结合的艾塞克斯之家的瓷砖,以及具有非实体形式的藏品,例如,代表数字化时代沟通方式和在公共卫生运动与宣传中有潜在作用的蚊子表情包,世界范围内拥趸众多、代表视频游戏亚文化的飞扬的小鸟(Flappy Bird)手机应用程序等。
我国正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各领域的理念、技术都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创造不只局限于天眼、嫦娥工程,各类卫星、空间站和军事方面的重大工程,还有涉及普通博物馆应该且可以较轻松征集的日常社会生活方式方方面面相关的变化。例如2019年是我国的5G元年,全国正在
部署领先世界的基于5G技术的智慧城市,通过数据信息网络技术和创新概念优化城市经济管理和服务、改善社会生活与教育质量。这其中涉及的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小区、智慧景点、智慧园区等都存在大量不断更新迭代,需要博物馆进行专题性收藏的实物资料;再如,民用和商用人工智能领域,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的最新成果;还有已经彻底改变我国国民生活和支付行为的各行业无接触作业和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移动扫码支付方式等,都是快节奏现代社会需要由博物馆记录的重要“历史”。在全面性收集的过程中,博物馆应结合自身定位,有目的性、计划性地鉴别并精收代表性实物或资料,如科技和行业类博物馆,可以主要收集与技术相关的藏品,而省、市、社区博物馆可着重收集反映本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百态,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街道的“点”出发,把实物人格化、变成连接众生活的标签,从而更好地记录现在,提升社区和社会的凝聚力。
3  创造历史的人——社会记忆的实时记录与分享
数字化时代的技术突破,让社会记忆的大规模采集和记录,以及全球范围内记忆的共享和利用成为可能。除当代重要社会事件的实物收集以外,后疫情时代社会记忆与情感的收集也愈发重要。目前,我国博物馆对社会记忆的收集重点多集中于针对重要人物的“抢救性”记录,即对可能即将过世的历史事件参与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族语言使用者等的口述历史,以及一些重要社会事件中重要参与人的“追溯性”记录,而缺乏“从众中来,到众中去”,记录普通民众情感并参与塑造社区认同和国家意识的实践。
相比之下,国外博物馆相关实践开展的较早,各类对社会普通民众记忆的分布式采集较成熟和丰富。例如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联盟(AmgueddfaCymru)从1937年就开始收集人民生活调查问卷,将普通民众记忆纳入国家记忆,让“明天”的人更好地理解“今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同步在线征集人们面临的困难和所思所想,包括如何与他人沟通、怎么度过隔离时光,记录情绪状况和变化情况以及近期最困难的经历,通过什么来获得安慰,如
何看待政府的危机应对等。该联盟还实时对外分享了较典型的记忆与情感,比如病毒感染者“平安是福”的感悟,医护人员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歉意与担忧,社区工作者眼中的志愿者与防疫和救济工作,艺术爱好者为平复疫情伤痛、凝聚家庭与社区组织的“缝纫小组”和“家庭肖像协会”,普通人享受家庭团聚时光、利用隔离时间学习新技能、潜心思考等,博物馆成为一个存储容器与沟通平台,观众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普通人用最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面对灾难时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德国欧洲文化博物馆(Museum Europäischer Kulturen)也在记录欧洲人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所思所想所做,并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的形式将其征集为藏品;美国科罗拉多州博物馆组织(History Colorado)一方面将调查问卷中加入了比较学理念,鼓励被调查者将经历过的其他危机,如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大萧条和能源危机、21世纪金融危机和“9·11事件”等与新冠疫情进行情感比较,另一
方面主动面向社区、学校、协会、团体等收集集体记忆;而北欧博物馆则将在瑞典、挪威等地收集到的2 130个③关于人们在新冠疫情期间日常生活变化和对社会现状的看法通过地图点位的形式进行了分享。
这些博物馆对新冠疫情期间人们的情感与记忆的实时征集、收藏与分享是一种积极、包容而有效的新时代博物馆收藏方式。其内容可以成为我国博物馆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社会事件和自然灾难的借鉴,其具体的形式也可以成为我国各类型博物馆更好服务受众、记录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正在制造历史的人的借鉴。这种博物馆对待情感与记忆的方式,使历史不仅只有英雄,还有普通的人和看似平淡的生活,在确保为当代和子孙后代记录、保存记忆的同时,那些或悲伤、焦虑、孤独,或温馨、和谐、充满希望的语言文字、图像画面、音视频材料,也证明着人与人比想象中的更相似,从而拉近了人心之间的距离,为情感的弥合创造了条件。正如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联盟被调查者希瑟表示的:“调查表具有令人惊讶的性。我从未被问过这些事情,也未曾停下来思考过这些问题答案。完成这些问题让我感到异常的轻松,所有的消极都荡然无存……”[2]。
4  数字技术应用——多重手段走近受众
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博物馆走近公众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新冠疫情期间多家博物馆机构、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博物馆在数字领域的尝试是有效用、有潜力的。4.1  新冠疫情与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
为应对新冠疫情,世界范围内90%④的博物馆采取了闭馆措施,这在客观上为博物馆数字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机会。鉴于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具有国际共性,且我国文博系统暂未对新冠疫情期间数字技术应用的新局面形成较全面、成熟的调查报告,在此仅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洲博物馆联合会(NEMO)、英国艺术基金(AF)等3家样本采集较丰富、可信度较高机构的调查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除UNESCO采集对象为世界各地博物馆外,NEMO样本来自41个国家⑤650家博物馆,AF则是对英国427位博物馆馆长和专业人士进行了访谈式调查。
从3份报告可以看出,新冠疫情这一影响波及全球的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对博物馆的冲击较大,即便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博物馆也无法回到原来的轨道上,而是将在后疫情时代的危机反应能力、社会疗愈能力、文化权力利用方式等社会性问题上适应新角、应对新挑战。在3份报告中,面对危机,各地区、各类型的博物馆不约而同地寻求通过开发数字博物馆资源实现各博物馆的宗旨与目标。在NEMO和AF的报告中,大多数博物馆比以前更多地使用了社交媒体、参与或创建互动话题,整体线上活动频率增长的博物馆分别占比60%和86%,网站点击量单周平均增长最高达500%,还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计划仿照“网红”博物馆利用播客、直播、游戏创作扩大其服务内容。这些都是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获得流量红利的体现。
与此同时,数字鸿沟也比其他形式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兀。一方面这种矛盾体现在部分博物馆因缺乏战略性急于利用数字技术转化博物馆资源,与信息爆炸时代“供大于求”的信息量的矛盾;另一方面主要体
现在传统博物馆工作者理念和数字技术专业性、市场营销专业化、经费限制和人才储备的矛盾。这就要求博物馆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利用技术做好做精,并尝试用新的数字技术完成以前无法更好实现的目标,而不是为技术,成为没有内容和特点的数字化躯壳。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可借鉴经验少、内容开发压力大,但目前处于变化的时代,博物馆的试错空间也是巨大的,无论效果好坏、成功与否,都注定会为博物馆带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新机遇。
4.2  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创新型互动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自主意识强,聪明且挑剔,有跨地域的无限时间利用力和获取纷繁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博物馆联合起来推出创新性的服务
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新冠疫情期间由国家文物局倡导的“文物系荆楚祝福颂祖国”文物传递祝福接力活动,30天实现1.7亿阅读量,1万人参与讨论⑥,活动引起了极大社会反响,同一时期各大博物馆参加的“低成本cos电影海报”大赛等,也都是利用社交媒体合力向公众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排解灾难压力的有益尝试。
挣钱的行业对社交媒体的应用,西方博物馆的实践也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从热门话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括“我
爱博物馆”“博物馆游戏”“博物馆中的禅意”“博物馆居家挑战”“策展人之战”“快乐的艺术”等由博物馆或博物馆组织提出的高参与度话题。在美国,布法罗奥尔布赖特诺克斯美术馆(Albright-Knox Art Gallery)发起了“博物馆居家挑战”,鼓励不同博物馆提交藏品,并在24小时内通过观众投票的形式进行捉对厮杀。在英国,影响力较弱、文物藏品并非同类翘楚的约克郡博物馆(Yorkshire Museum)发起了每周一次的“策展人之战”活动,以挑战其他博物馆展示与特定主题相关的文物。这项活动是由外联、数字媒体、公共服务部门专业人员与策展人共同讨论、策划,其主题包括了“动物”“昆虫”“车辆”,无厘头的“赝品”、复活节应景的“鸡蛋”以及最“无聊”“致命”的馆藏品等,参与博物馆包括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德国历史博物馆、日本太田纪念美术馆等,影响遍及全球。其2020年4月17日发布的首次活动“最恐怖的文物”主题获赞近1万次,3天内增加了2.6万粉丝。约克郡博物馆在社交媒体上的成功案例更为国内中小型综合类、历史类博物馆以及专题博物馆提供了拓宽受众的新思路。
这些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创造性的互动活动,为不同规模、类型的博物馆创造了观众参与互动的机会,吸引了潜在受众,也将观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引入线上博物馆世界,为文物和艺术史的对话提供有趣的切入点,激发参与和创造力。
4.3  利用跨界参与吸引新受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象征历史性的博物馆和象征网络科技的游戏看似违和的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系列有益的化学反应。在我国,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三国沙盘策略手游《率土之滨》携手开启“薪火相传”文化传承计划,将各省市博物馆的典藏文物进行数字化包装,在使观众沉浸于古代战争世界的同时,传承文物背后的历史人文内涵;广东省博物馆携手多益网络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启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文博+游戏”的创新合作,守
雪诺死了吗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三星堆博物馆联合“最强蜗牛”手游,让如何解密灿烂神秘的古蜀文明、获取“三星堆大神树”成为热议话题;而曾开发多款手游的苏州博物馆也空降“天下”手游,让游戏人物将藏品穿戴在身,实现经典国韵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
在国外,博物馆也与著名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和“集合啦!动物森友会(あつまれ どうぶつの森,简称‘动森’)”推出了一系列新玩法。入围英国“家庭友好博物馆奖”的“我的世界你的博物馆竞赛(Minecraft Your Museum Competition)”是威尔士博联联合“我的世界”游戏向6至11岁小学生发起的一项挑战,鼓励他们用想象力建造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获奖者可以为自己所在的班级赢得该联盟博物馆的VIP之旅和在博物馆过夜的机会;再如“动森”游戏中最受玩家喜爱的“博物馆”需要依托玩家的采集和捐赠而存在和发展,其场景和文物大量借鉴了世界知名博物馆的建筑和馆藏品,而该游戏和博物馆的联系也日益紧密。美国盖蒂中心、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先后为其开放源代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更为玩家提供了约406
000件虚拟展品。
这些博物馆利用游戏的跨界参与活动与时俱进,年轻而接地气。相较于传统的展览和讲座的形式,不仅可以“盘活”经典文化,也成为吸引新受众的更喜闻乐见、深入人心的方式。事实证明,博物馆与其在自己影响力的劣势层面加倍努力,不如通过放弃最传统、简单吸引受众的方式绕开逻辑,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探索。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应该采取更加开放的、前瞻的态度,通过观众熟悉的、乐于接受的方式,给予观众最精彩的内容,最好的服务。
苹果酒5  结语
提到博物馆,人们的情感指征多是客观,是冷静,是思考,是对真实性的信任;作为中介,博物馆平等的连接着历史和现实,连接着不同背景的人,拥有庞大的受众基数。秉持着社会意义这一核心价值观,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应积极提升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提高博物馆的公信力、影响力,充分开发、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优化服务方式,帮助公众接受文化、了解文化、融入文化,增强社会和公众对灾难的免疫力,进一步促进国家、社会、公众与科学、责任、信念、精神良知等先进文化要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