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连锁茶饮品牌曝出食安问题,篡改食材生产日期、不记录“效期追踪卡”、违规使用隔夜茶汤……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消费者对品牌存疑,行业者敲响了警钟,市场监管局府对茶饮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也日趋收紧。
原物料标识是否清晰?开封时长多久?是否过期?保存环境如何?这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细节被迅速放大,而它涉及到的问题,都属于门店原物料的“效期管理”。
对于连锁茶饮品牌来说,效期管理是一件重要的事,一旦有疏忽,就容易在突击检查中“翻车”。有的加盟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而有的加盟商则是单纯小看了效期管理这件事。
实际上,效期管理的标准化,是一个需要科学管理、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全员参与、持续改善的过程。
奶茶连锁品牌对店员来说,原物料天天要拆,半成品天天要做,上面贴不贴、换不换效期标签,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在日常操作中难免出现遗漏。这是不想做导致的。
门店要做到的是,加强对店员的管理和普法教育,让每个店员都清楚明白,不做这些会带来
什么损害?
从国家法规法律和道德方面,需要明确经营者的底线:一定要合法合规经营,坚守基本道德底线,将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否则将面临的是消费者的投诉、媒体的曝光,以及监管机构的处罚。
一旦因为食品过期或原物料的问题造成食安事故,不仅威胁到门店的持续经营,还将触及刑事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对于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将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我国《刑法》规定,不论是生产、销售假药、劣药,还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标准或者情节严重,应按犯罪论处。
对于加盟商来说,每天将剩下的半成品和过期原物料报废,损失的是实实在在的金钱,因此铤而走险进行违规操作。这是不愿做导致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品牌总部帮助加盟商减少损耗。可以这样做:
1、在供应链上下功夫,让原物料更快地用完,将同一种原物料使用到更多的品类中;茶叶及基础用料推出小包装,以供门店在临近营业结束的时段使用。
2、清晰告知门店原物料的应产率范围,比如一桶茶能做多少杯奶茶,并且通过销售数据分析,准产品销售规律,帮助门店充分做好销量预估。
3、经过市场和顾客的筛选,适当精简SKU,从源头上将效期管理的工作变得更容易。
4、对员工进行话术培训,有针对性地让顾客试饮并进行产品推荐,提高使用临期原物料的产品销量,从而有效消耗临期库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