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时知识梳理:
1、 隋的统一:
隋朝建立 | 581年,杨坚教师资格证怎么考 有什么要求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 |
大碗宽面歌词隋朝统一 | 史实 |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
意义 | 隋的统一,结東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
巩固政权 | 措施 | (1)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措施衡制度 (2)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
作用 |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 |
2、 开凿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长达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五大水系)
(4)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的建立:①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场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4.隋朝的灭亡
(1)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暴政体现为: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②隋炀帝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教材问题解答:
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教材P5“课后活动”)
参考答案:
(1)打破了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状况,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
(2)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有机会通过考试参政,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3)把读书、考试、选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把选オ和任官的权力从地方豪强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开放性设问:
1、大运河的开凿是好事还是坏事?
参考答案:我们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即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大运河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价值,我们该如何保护它?
吸尘器热卖排行榜10强参考答案: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好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维护沿河名胜古迹,防止建设性破坏。
第2 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时知识梳理:
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革新措施:
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大运会时间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③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済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女皇帝武则天:
(1)称帝: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③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指施,重视发展生产。
(3)作用: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2)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教材问题解答:
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教材P8“问题思考”)
参考答案:政治上勤于政事,减省刑罚;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人事上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2、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教材P10“课后活动”)
参考答案:状况:人口增多,粮价低廉,国泰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原因:唐大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开放性设问:
1、如何评价唐太宗?
参考答案: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明君,统治期间轻徭薄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为唐朝进入全盛奠定了基础。
2、“贞观之治”给你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维护人民利益,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纳谏,大力发展经济,要坚持开明的和对外开放政策。
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参考答案:(1)都能任用贤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2)太宗和玄宗时期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4、唐朝前期繁荣局面的形成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国家统一和社会是前提;要重视人才:正确处理好;积板开展对外交住;人民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3课盛唐气象
课时知识梳理:
1、经济的繁荣
农业 | 唐朝前期,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型和筒车: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 |
手工业 | 纺织业 | 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
陶瓷业 | 著名的有越窑的青瓷,那窑的白瓷和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 |
其他 | 造船业、矿治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 |
商业 | 唐朝的商业十分紫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繁,出现了一些紫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 |
2、民族交往与交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就业前景
(1)概况:①唐太宗时,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②唐太宗实行开明的,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汉”。
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2)、文成公主入藏:
①背景:唐太宗时,吐落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②概况: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③意义:唐審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开放的社会风气
(1)概况: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表现:①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多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等活动:②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4、多彩的文学艺术
(1)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朝的书法、绘画、音乐、秋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唐诗 | 李白 “诗仙” | 诗风飘逸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
杜甫 “诗圣” |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 |
白居易 | 社作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诗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 |
书法 | 颜真卿 |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
柳公权 |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 |
绘画 | 阎立本 | 擅长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
吴道子 | 画作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 |
教材问题解答:教材P17“课后活动”)
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参考答案:这则材料反映出唐代内河航运比較发达,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景况。
2、诗歌赏析。
(1)、诗句中的“蕃”“ 胡”,指的是什么?
上海哪里最好玩参考答案:“蕃”“ 胡”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参考答案:反映出当时“胡人”日渐,而汉人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也受到了“胡人”的影响。说明了唐朝时各民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渗入中原地区。
开放性设问:
1、唐朝实行怎样的?有何表现方式?
参考答案:(1)唐朝实行开明的(2)表现方式: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如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2、如何认识唐朝的?
参考答案:以和为贵,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有利于各民族交往和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固和发展。
3、唐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坚持开明的,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是的主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时知识梳理:
遣唐使 | 含义 |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
影响 |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精、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鉴真东渡 | 地位 | 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
史实 | 他矢志不,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 |
贡献 |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
唐与新罗的交往 | 概况 | 往来频繁 |
表现 | 新罗派遺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并仿照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技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科技成就;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 |
玄奘西行 | 概况 |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游学那烂陀寺,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
贡献 | 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載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 |
1、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因难的?(教材P21“问题思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