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续9...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续9)
——《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
第九篇、霍格沃茨的教学(下)
6、社团活动
大家有没有想过,乌姆里奇又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
片中对乌姆里奇的早期经历交代不清,但片中她会使用咒语,不是哑炮而是巫师。英国巫师都毕业于霍格沃茨,也就是说,乌姆里奇也曾经是霍格沃茨的学生。无论乌姆里奇的血统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上学的时候,应该对学科分割、标准教材、填鸭教学、考试本位这些做法并不讨厌,否则不会自己当了教授也来这一套。我推测,乌姆里奇的少女时代,应该是这样度过的:
呵呵,可能很多同学感情上接受不了。我换一种说法:乌姆里奇的毛病,赫敏身上也有一点:喜欢背书、喜欢考试,可以吗?我有证据的。
哈2的结尾,校长为了对学校接连发生的不幸事件表示一点心意,宣布:
全体同学热烈鼓掌:
导演给了赫敏一个特写镜头:
意思很明显,赫敏喜欢考试。
前面说过,知识本位和考试本位,是教育学中的right和law,前者重视实质,后者重视形式。贵族倾向于right,平民倾向于law,赫敏喜欢考试,是符合她的身份的。大家想想,她来霍格沃茨的时候,因为血统而受人歧视,体育课和魁地奇又不行,不靠考试成绩,还有什么办法争一口气呢?中国教育高度依赖考试不是没有原因的:
(浙江省永康市第二中学著名标语,详情可百度。)
再说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赫敏也偏好书本。哈6霍拉斯格恩的魔药学,大家熬生死水。赫敏是这样做实验的:
哈利碰巧拿到斯内普的课本,发现书上有错误,切跳跳豆的秘方在于:
哈利很大方的告诉赫敏:
最后赫敏也没熬出生死水。不到秘方不是你的错,但是过分相信课本,确实是个问题。人家都已经告诉你答案了,你倒是动手试一试啊!
前面分析过,在霍格沃茨这所培养统治者的学校,喜欢背书和考试可不是什么好事,这意味着不具有统治者的优秀素质。已经有朋友看出来了,赫敏的“道德性”或者说做事风格和她
的出身密切相关,平民的身份就像一个包袱,她一直在甩,却很难完全甩掉。在生活上,她惧怕校规,在教室里,她喜欢考试,在实验课上,她相信书本。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赫敏难免不成长为另一个乌姆里奇。
好在还有选择论,还有机会。人总有些东西无法选择,比如民族、语言、出身。但是,任何情况下,人也总有些东西可以选择。你确实不幸生在了中国,但你为什么不选择让中国有幸产生了你?
同样是考试爱好者,乌姆里奇选择了保持平庸,选择了按部就班,巴结领导,做个小干部,就像她的形象符号:癞蛤蟆,不咬人,只是有些讨厌。
赫敏的选择有所不同,赫敏选择了冒险,虽然是跟在哈利和罗恩后面,但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赫敏的考试偏好只出现在前几部,越后来她越学的像哈利。哈5中,也学会讨厌考试了:
这还不算。赫敏还有更狠的。
先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别无选择的进入了乌姆里奇校长领导的霍格沃茨,你会怎样做?
睡觉?逃课?DOTA?刷人人?谈恋爱?考雅思?
赫敏的选择是:组织一个D。为什么叫中东地区
到一处偏远安全的会议地点:
召集了了十几个代表:
赫敏主持会议:
哈利做主要发言:
会议宣布成立了:
邓布利多军团Dumbledore’s army。嘿嘿,别想歪了。
邓布利多军团的原型,是英美法律教育中很常见的形式:学习小组study group。苏格拉底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其实是很费时间的。DJ教育只有三年,大二就要实习,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案例,都要由学生在课下做好准备,否则根本跟不上进度。在哈佛法学院,熬夜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了节约时间,学生们经常结成讨论小组,按照案例角分工,并且互相合作,很多美国法律电影中都有这种情节,还是《律政俏佳人》:
英美教育中的行政化和反行政化,没有哈5中的夸张。但是讨论小组的做法,确实是一种和死记硬背对应的教育理念:自主学习。这个概念最近些年也引进了中国,大家可以自己去百度。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说到底是学生的事儿,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损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靠大学里背诵的一点点知识,在职场上是坚持不了几年的。
进一步讲,讨论小组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它锻炼人的组织能力。讨论小组其实是一种简单
的学生组织。哈利波特中的邓布利多军团,显然也不仅是个为学习成立的小组。这又涉及大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社团活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