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信息交流
——收发
■教材分析
本课以发送、接收并阅读、学会回复为主要内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实践应用,而回复的方法则是对发邮件的一种补充,教材中安排提示牌、探究园、实践园等栏目引导学生对这一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并与发邮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通迅录的使用方法,形成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在申请了个人免费之后,又学会了收发,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在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掌握收发要领的基础上,拓宽获取和发送信息的渠道,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进入。
(2)建立通讯录。
(3)能够发送、回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发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或借助帮助信息,协同大胆探索新知的方法。通过给景点起名,培训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负责任地使用因特网。并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因特网的兴趣和意识。
4.行为与创新。
能够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网络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登录的操作方法,如何编写、发送和回复。
2、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创设情境法”、“实践体验法”。
在学习方法上,本课主要让学生运用尝试学习法和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准备卡通人物图片、班级通讯录、怎样发凌波多媒体教学软件。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与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创设教学情境 | 现在每位同学手上都有一张小组通讯录。每张通讯录上都有地区标志,你知道这些标志表示什么地方吗? 师出示地区标志。现在我们同学就被分割在全国各个地方了。那么大家之间一下子就相隔千里了。怎样联系呢? 学生回答。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 |
二、登陆 | 1、登录。 如果登录自己的呢? 请同学们,自主看书,登录。 2、建立好友通讯录。 在中,点击左边的“通讯录”,然后点击“新建联系人”。只要填写“姓名”与“”就行了,一定要正确输入邮箱地址,否则就会出错的。 | 本环节让学生认识的页面,了解收件箱、发件箱、草稿箱等栏目,并初步了解邮件的发件人、收件人、主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
三、收发 | 请大家一起跟我浏览一下信箱, (1)如何发送呢?请同学们看书操作。 学生看书。 下面就让我们给千里之外的朋友打声招呼吧! 师演示。 请同学注意了,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收到信。我们要求序号为1给2的人发邮件,2给以发……最后一个人给第一个人发邮件。 (2)接收。 好朋友的发给我的信,我想看一看怎么办?只要去点击收件箱就能看到是谁发信给我的。收件箱里会有未读信的提示,与已经看过的信件是不同的。 学生查看收件箱。 收到信后,出于礼礼貌,你是不是也要回别人的信,表示感谢呢?怎样去回复别人的邮件呢?请同学看书。 当你点击“回复”时,你会看到“RE:”,它是英文中的“Return”的缩写,表示回复。 我们建议大家不要删除别人写的文字。 |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演示过程中,师强调发送邮件的步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回复对初一年级学生来说不应该存在问题,所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回复,提高实践能力。 |
四、主题活动 | 1、活动介绍。 今天我们要求以远在千里之外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件事情,给学校的景点起个名字。 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2、操作要求。 师演示过程,通讯录的用法。 我们要把自己的想法发给所有的小组成员。当我们收到别人邮件,进行回复时,不要删除别人的回复,同时要把其它同伴的邮箱地址也一起加上去。记住每封信要同时发给所有的小组成员。 3、分享邮件内容 我们来看一看,每一组的对这个问题解决的情况。 展示学生邮件内容。 | |
五、总结本课内容 | 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与普通信件有什么不同之处? 3、你觉得将来对你会有什么用处?它可以帮助你来做什么?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都谈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了自己的观念。今天我们学了的发送、接收与回复。以后我们收发邮件要文明礼貌,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 总结的使用,并教育学生做文明网络人,文明使用网络。 |
板书设计 | 收发 登录 建立通讯录 发送 回复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