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职业学校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摘 要】 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很大。尽管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方法措施的不断改进和加强,教育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但是因为包括家庭的、成长过程的、社会因素等各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甚至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并不突然,看似偶然的背后,藏着深刻的必然性。分析案列,查根源,凝聚共识,共同担当, 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职业学校 突发事件 案列分析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经验的积累和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管理办法,以图更加合理和规范,不断加大教育力度,以求学生得到更加顺利地成长。可是,即使学校、老师、班主任考虑的问题再全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再多,方法和手段再丰富,教育内容再增加,制度规定再多,仍难以避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列举案列,总结分析,策力,集中智慧,方有利于避免事故,推进工作。
案例一、屡次出走为哪般
基本情况:张心雨,女,17岁,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2013级高护班学生,大理州剑川县人,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务农,张心雨是家中独女,父母的掌上明珠。该生于2013年9月进入学校学习,参加军训、学前教育,上课准时,听课认真,跟同学相处不错,在班主任的印象中,这是一个有着正常表现的女生,算不上优秀,但也不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学生。然而2014年4月的一个星期日的晚上,该生未上晚自习,班主任打电话,关机,又向家长询问,回答不知去向。当晚的值班人员晚点名,张心雨未回宿舍,次日早上也未上课。据同宿舍同学反映,她于周六离开宿舍后就一直未归,也没告诉任何人去了哪里。班主任将情况向政教科和保卫科作了汇报,发动学生利用QQ等手段进行联系,并请家长来校共同商议寻办法。家长来校后,在老师的提示下,想起了张心雨曾经在初中时有一个很要好的男同学,家长立即了解地址,并赶了过去,发现张心雨果然在他家。家长强行把孩子带到学校,在家长和老师面前,张心雨认了错,道了歉。政教科根据学籍管理规定给了处分,根据她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给予批评,考虑到可能的风险让她写了保证书并请家长签字。家长走了,学生又回到了教室,其表现跟从前一样,并未表现出伤心难过等曾让人担心会有的行为,似乎一切未曾发生。慢慢地,大家几乎把这件事忘了。当年的十月份,又是一个星期天,又是半年前的情状,再次出现。据同学反映,最近该生周末经常去一个小
超市,跟超市打工的一个重庆小伙相处得很好。班主任通知家长后立即赶到超市了解情况,老板证实了已了解到的情况,并说两天前小伙子辞职回家,女生是否跟着却不清楚,家长听说后立即租车赶往重庆。
一周后,家长学生一起出现在班主任的面前,家长一副担忧之(既担心还有第三次,又担心女儿遭到开除);而张心雨却面带着微笑。在回答老师关于为何再次出走的问题时,学生支支吾吾,家长急着回答说这次女儿遭到了胁迫。
事情处理及引发的思考:说实话,班主任是害怕了,也不想再让她留在本班。世界那么大,她下次又会去哪儿呢?她的父母也没说实话,“胁迫”成立,那不是吗?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对话就不会在学校进行了。当然,父母应该是担心他们的女儿会被开除,到一个理由企图得到同情和原谅,方式荒唐,而动机是可以理解的。最可怕的是张心雨平时的正常表现和在老师面前的坦然和微笑。
父母的眼泪,实在让人不忍心断然毁了他们对孩子成才的最后希望,经过一番艰难的评估、争论和选择,学校最终还是做出留校察看的处分决定后,让她继续在校学习。
两次类似的经历,让班主任和政教科的同志把她当做了重点的关照对象,连周末也得保证让她始终在别人的关注之下。
她并不缺乏父母的爱,可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两次毅然而去坦然而归,为什么既看不到悔意,也看不到伤心?在如此人生重大决策作出后,为什么不告诉任何人?甚至包括生她、养她、爱她的父母和视生如子的老师?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还是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当然,只是讲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得一对一地进行干预,得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获得她的信任,了解她的真实想法,懂得她的情感世界,让她明白责任,懂得感 恩,学会珍惜。最后,她顺利毕业了。
案例二 有话好好说
基本情况:2014年5月18日(星期天)下午4时左右,笔者乘车从丽江城里回学校,行至临近学校的水库边,看见二三十个男女青年聚在公路旁,全都十七、八岁的模样。因担心学生聚众闹事,车子停了下来,准备进行干预。人分作两派,但现场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混乱吵闹。突然间,几个男青年从衣服下抽出西瓜刀,挥刀就砍,眨眼之间,五六个人被砍
伤倒地,其他人作鸟兽散,挥刀者也迅速藏好刀具,从容离开。经现场目认,并未发现有学生参与,并放心回校,但当晚自习值班时发现,下午发生的一幕起源于两个女生之间一点小小的冲突。
5月16日的中午,女生公寓106宿舍里的张燕(曾被处以记过)正在宿舍拖地板,同班女生,隔壁105宿舍的李小英(曾有记过处分)来106宿舍人,要的人不在,一言不发,转身就走。张燕看到地板被踩脏,而李小英却毫无表示,心头火起,骂了一句脏话,并加着素质差之类的语言。李小英刚到门口,听见被骂,转身走了进来,盯着张燕说:“老娘就踩了,怎么着?你的素质很高吗?”一场骂战随之爆发。在其他同学的劝解下,加之担心招来老师被批评处分,双方约定,星期天下午水库边解决,不见不散。双方于是利用周末约了自己的昔日同学、朋友或同乡,在周日下午上演了刚才表述的一幕。
由于双方的约定和约人斗殴,班里其他同学并不知道,老师也毫不知情。现场也没有发现学生,一切似乎跟学生无关。当晚7:40,张燕的张梅(妹同校不同级)告诉班主任,说她妹妹下午约人打架,至今未见归校,引起班主任的警觉,报告了值班老师。值班老师到李小英,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马上报了警。并于当晚十一时左右获得消息,
张燕在亲戚家,并未动手打人和被打,但从亲戚的电话里可以听得出来,他并未对亲戚说实话。
事情处理及思考:警察介入后,迅速抓到参与打架的人,并作了行政处罚。但对于始作俑者,考虑到二人是学生,交由学校教育处理。第二天,双方家长和学生来到学校,老师将事情全部经过以及性质、后果向家长作了通报,学生对此并无异议,并向家长通报了学校所作的规定,介绍了教育管理的情况,出示了二人曾经受过处分的决定书,最后宣读了学校关于开除二人的意见。家长没有说更多的话,一边朝着孩子发脾气,一边领着自己的女儿收拾行李回家了。
就这样,两个家庭望女成凤的希望破灭了,两个花季女孩的人生轨迹从此将彻底改变。
平心而论,学校的处理合法合规,平时的教育管理也尽到了责任。可是由此产生的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当张梅知道妹妹要约人斗殴却不去告诉父母和老师?为什么当事二人会轻易想到用暴力解决矛盾?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把认识能下狠手的人多当作一种力量的体现和自豪的资本?为什么再拖一下和道歉一声不被选择?有话真的不能好好说?为什么一句话的事成了引发流血事件的初始原因?
价值观的教育,健康心理的教育,矛盾处理方式的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学校还得加大力度,改善方法,增强有效性。但是,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
案例三 宽严皆误
案情(一)、林芝,女,17岁,云南保山人,2014级护理班学生。据了解,该生一岁时,父母离异,林芝随父生活,从此再未见到母亲。从她三岁开始,父亲便去了广东打工,常常两三年回家一次。林芝由奶奶带领抚养,生活费用由父亲寄回,因此,林芝从小缺乏父母的呵护和教育。进入我校之后,平时遵守纪律,学习认真,跟同学相处融洽,但有些内向,不时显得忧郁,班主任很关心她,经常跟她谈话。2014年11月一个星期三的晚上十点钟左右,林芝在三楼宿舍门口的走廊上同父亲打电话,因为要钱数额方面的事,父女二人在电话里吵了起来,父亲在电话里骂女儿的时候,骂了一句带“死”字的重话,林芝立即挂断电话并纵身从三楼跳了下来。同学发现了,赶紧拨打120,并告知班主任和值班老师,所有人及时赶到。到医院做了检查后,发现并无大碍,只是惊吓过度,暂时昏迷。宿舍楼刚刚建成,楼外尚未硬化,全是泥土,这是没有导致严重后果的根本原因,如非如此,后果不堪设想。
高护专业
案情(二)、何知源,女,16岁,2013级高护班学生,两岁时父母离异,随父生活。十岁时父亲再婚,何知源与后妈的关系一般。可父亲对她非常严格,当她调皮时,严厉训斥和动手教训是经常的事,甚至进入民专后,父亲还当着同学的面打过她耳光。随着年龄渐长,逆反也越来越强,看到周围的同学总是被父母夸赞,不免十分羡慕。为了让父亲改变对她的教育方式,她在家玩过失踪,从二楼上故意跳下来,但最终仍无起。2014年5月的一个星期二的下午,她跟朋友外出而未请假,班主任获知消息,因担心她的安全告知了她的父亲。当天晚自习时,她在教室做作业,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按下接听,便听到熟悉而令人害怕的训斥之声,并告诉她已快到学校。听说爸爸来了,她脑子里立马出现一个念头:绝不能让爸爸到。站起身来就冲出了教室,同桌感觉不妙,随后跟上,可就是这么一眨眼的功夫,她已消失在黑暗之中,只好报告班主任派人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