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塔院寺⽩塔-建筑系列-塔-古塔-覆钵式10
⼭西五台⼭塔院寺是五台⼭五⼤禅林之⼀、青庙⼗⼤寺之⼀、清凉⼭第⼀胜景。塔院寺中最有名的就是⼤⽩塔。⼤⽩塔的全名叫释迦尼佛真⾝舍利宝塔,⼜叫⼤慈延寿宝塔。据记载,唐朝以前这⾥就有⼀座⼆层⼋⾓塔,以后毁掉了。元朝⼤德5(⼀说6)年(1301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了这座覆钵式⽯塔(⼀说将此前的慈寿塔置于⼤塔腹中)。明代永乐5年(公元1407年),永乐帝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起寺。明神宗万历7年(1579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重建时将原⽯塔包在⾥⾯,外刷⽯灰,通体洁⽩,状如覆钵,俗称⼤⽩塔。塔通⾼56.4⽶,其中铜质塔刹⾼4.43⽶,塔⾝⾼50.27⽶,⽯质须弥座⾼1.7⽶。须弥座的南⾯有三个很浅的⽯洞。右边的⽯洞中⽴有佛的迹像碑,碑上有释迦牟尼的双⾜迹印图。被佛家视为圣迹。据下部碑⽂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块⼤⽯上,对弟⼦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迹,以⽰众⽣。谁见到此⾜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奘取经时,把这佛⾜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刻在⽯上,⽴于祖庙。明万历壬午秋,寺僧⼜按图刻⽯,供养在⼤⽩塔下,以便僧⼈百姓们朗拜和参观。佛⾜印长⼀尺六⼨,宽六⼨,⾜⼼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个⾜指有华纹字。中间的⽯洞内有⼀⼩的半浮雕佛像,左边的⽯洞有清康熙年间修塔的记事碑。塔环周83.3⽶。塔⾝为砖砌,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碧辉煌,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252
枚,每当清风吹来,风铃叮当作响,悦⽿动听。
建造这座⽩塔的是尼泊尔⼈阿尼哥。为什么⼀个尼泊尔的⼯匠要穿越千⼭万⽔前往遥远的中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主持建造了这个古代中国最⾼⼤的⽩塔呢?
尼泊尔王国坐落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南麓,北临中国,西、南、东三⾯与印度等国家接壤,⾯积将近15万平⽅公⾥,世界上10座最⾼的⼭峰有8座都和尼泊尔有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所以这个国家⼜被称作“喜马拉雅⼭王国”。喜马拉雅⼭南侧就是加德满都⾕地。在加德满都⾕地西南⽅向的特莱平原有⼀座举世闻名的宗教圣地兰毗尼,佛教创始⼈释迦牟尼就诞⽣在这⾥,是世界各地佛教徒渴望朝拜的圣地。
有意思的是,尽管尼泊尔是佛教始祖的诞⽣地,但这个国家却是世界上惟⼀把印度教作为国教的国家,⽽且,作为国教的印度教与佛教在这⾥交相辉映,彼此友善相待。在“万物有灵”的加德满都⾕地⾥,有3座彼此相连的城市:加德满都、巴德冈和帕坦。这3座城市中各⾃拥有⼀座完整的王宫⼴场,古⽼灿烂的佛教建筑艺术就这样⾃然⽽然地融会在⽼百姓现实⽣活的熙熙攘攘之中,迷⼈的歌舞和优美的建筑弥漫在王宫⼴场的⼤街⼩巷⾥,当地⼈说,“这⾥的寺庙⽐⼈多”。加德满都最壮观的是被称为南亚地区最⼤佛塔的浮图纳特⼤⽩塔,这⾥也是尼泊尔藏传佛教的标志性建筑。浮图纳特⼤⽩塔正好坐落在古代从尼泊尔前往西藏的商旅要道上,这座塔始建于公元五世纪,据说塔⾥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据尼泊尔史书记载,当年,⼀位妇⼥向统治加德满都⾕地的国王要⼀块⽔⽜⽪⼤⼩的⼟地修建佛塔,国王欣然同意。结果,那位妇⼥把⽜⽪割成细细的⽜⽪绳连起来,圈出好⼤的⼀块地⽅,建起了
现在⼈们看到的巨⼤佛塔。这也成为加德满都⾕地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筑之⼀。
帕坦是加德满都⾕地三座彼此相连的城市之⼀,建于公元208年,后来,马拉王朝把⾸都定在帕坦,那⾥正是建造元代⽩塔的尼泊尔⼯匠阿尼哥的故乡。帕坦是尼泊尔⼈的骄傲,这些集中在故宫⼴场⼀带的古⽼寺庙、宫殿,被⼈们誉为“尼泊尔建筑艺术典范”。在尼泊尔的历史典籍中,没有阿尼哥的记载。阿尼哥的历史记录主要是在中国的《元史》⾥,其中有⼀个专门的章节:《阿尼哥传》。按照《元史》中的记载,阿尼哥⽣于1244年,⼜名阿尔尼格尼,帕坦的当地⼈都叫他⼋鲁布。阿尼哥出⽣于尼泊尔的皇室家族,从⼩就与别⼈家的孩⼦不⼀样,不但聪明,⽽且特别勤奋,年长以后读诵佛经很快就能通晓⼤意。另外,他的同学之中有⼀位家⾥就是以绘画、雕塑为职业的⼯匠。由于很早就接触了⼯艺、美术和建筑⽅⾯的书籍,⼩阿尼哥对此产⽣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他的刻苦努⼒,年纪不⼤就成了⼀位在帕坦当地技艺⾼超的能⼯巧匠。也正是从这个时候,佛教分别从印度、尼泊尔和中国内地⼤规模传⼊西藏。佛教寺院的建设也随之兴起。拉萨的⼤昭寺、⼩昭寺,就是尼泊尔建筑和内地建筑艺术⾸次在藏区佛寺建筑中与藏式建筑结合的成功尝试。当时,许多尼泊尔⼯匠陆续前往西藏从事佛教建筑艺术的⼯作,⽽许多西藏的佛教徒和经师纷纷前往印度、尼泊尔拜师学习。特别是到了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时代,西藏和尼泊尔的交往更加频繁。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尼泊尔⼯匠和艺⼈⼏乎是把西藏拉萨当做他们⾃⼰的家了,⽤现在的话说就像是“劳务输出”。⽽同时,尼泊尔的帕坦也成为当时西藏学者艺⼈汇聚的地⽅。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拜西藏的著名僧⼈、藏传佛教萨迦派中国万圣夜是什么意思
⾸领⼋思巴为国师,请他来掌管全国的佛教,并且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治与宗教⼤权。于是,藏传佛教就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来了。⼋思巴为了在西藏地区建造⼀座黄⾦塔,特意从尼泊尔招募了80位⼯匠来完成这个⼯程。阿尼哥当时只有17岁,他也报名要去西藏。⼈们觉得他年纪太⼩,但阿尼哥说,虽然我年纪⼩,可我的⼼并不⼩。于是,阿尼哥和80位尼泊尔⼯匠翻⼭越岭来到西藏。在西藏建造黄⾦塔的⽇⼦⾥,17岁的阿尼哥因技艺超被⼋思巴看中,他觉得⾃⼰的眼光不会错的,这个⼩伙⼦是个奇才。于是,⼋思巴指定阿尼哥作为建造黄⾦塔⼯程的总监⼯。阿尼哥没有辜负⼋思巴对他的信任,仅⽤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率领着尼泊尔的⼯匠把黄⾦塔造好了。遗憾的是,我们在今天的西藏,已经再也不到当年阿尼哥建造的那座黄⾦塔了。据《元史》记载,⼋思巴收阿尼哥做了⾃⼰的俗家弟⼦,并带着他⼀起北上去见元代皇帝忽必烈。当忽必烈见到这个尼泊尔的年轻⼈时,想亲⾃考考他。这次谈话给元代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个历史的机遇就这样落在了年轻的阿尼哥⾝上。公元1271年(⾄元⼋年),忽必烈决定在元⼤都兴建⼀座象征王者之都的⼤佛塔,他亲⾃下命令让阿尼哥负责设计和施⼯。阿尼哥带着伟⼤的抱负开始了他的⼯作,他希望把对于家乡的热爱与怀念印刻在这个中国北⽅的⼤都市中。建造⽩塔的塔址选在辽代⼀座寺院⾥。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地⽅,是因为在这个寺庙地基下⾯发现了释迦牟尼的佛舍
利。“塔”是古印度梵语“浮屠”的⾳译字。佛舍利是释迦牟尼遗体⽕化后凝结成的⼩颗粒。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的作法。阿尼哥接受了营建⽩塔的任务后,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最终决定采⽤尼
泊尔的佛塔样式来建造。这种尼泊尔佛塔的蓝本是古印度覆钵式佛塔造型,塔⾝主体像⼀个倒置的钵盂,这也是藏传佛教所沿袭的样式,所以⼜被⼈们叫做“喇嘛塔”。阿尼哥废寝忘⾷、夜以继⽇地⼯作,花费近9年的时间,在1279年建好了这座⽩塔。整座佛塔⾼50.9⽶,砖⽯结构,通体洁⽩,这座⽩塔建造⼯艺的精巧,算度的准确,令⼈叹为观⽌。由于它们的表⾯⼀般都涂抹着⽩灰,颜⾊洁⽩,⼜俗称“⽩塔”。在塔⾝下部,有⼀圈由24个巨⼤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和塔座相连。在塔⾝上部,有⼀座下粗上细的呈圆锥状的“长脖⼦”,叫相轮,因相轮有13道圆环,也叫“⼗三天”。⽩塔落成之⽇,京师为之震动,这座塔融合了中尼佛塔建筑艺术,既适应宗教活动的要求,⼜达
到“壮观王城”的作⽤。元代碑⽂中写道:“如果不是建造的这样壮丽,就⽆法显现出它的尊严;如果不是建造的这样雄壮,就⽆法显⽰出它的君临天下的⽓概。”妙应寺⽩塔的建成,不仅为中国古⽼的佛塔增添了新型的种类,也给藏传佛教的覆钵式塔制定了中央模式。是阿尼哥最辉煌的艺术杰作,也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忽必烈⼤喜过望,当即命⼈从⽩塔向四⾯各射⼀箭,划出了⼀块⾯积达16万平⽅⽶的⼟地,他亲⾃下令,以这座⽩塔为中⼼,兴建⼀座“⼤圣寿万安寺”。毫⽆疑问,尼泊尔⼯匠阿尼哥对于元代的影响是巨⼤的。在当时,凡元代⾸都寺观的塑像,⼤多出于阿尼哥之⼿。他⼜收当时中国知名画家、雕塑家刘元为徒,将印度、尼泊尔等佛教造像艺术传⼊中国,从⽽使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重⼤变化,并影响到明清两代。阿尼哥后来还受忽必烈委托,修复了宋代遗留下来的针灸铜像。1273年,元政府设⽴“诸⾊⼈匠总管府”,下设梵像局等18个司局,统⼀管理营造、雕塑、冶铸及⼯艺制作,
阿尼哥被任命为总管府总管。五年后,忽必烈授予他光禄寺⼤夫、⼤司徒,兼领将作院使,掌管⾦、⽟、织造等⼿⼯艺品的制作。1305年(⼀说1306),61岁的阿尼哥在元⼤都去世。元⾄⼤4年(1311),加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凉国公,谥敏慧这位尼泊尔伟⼤的建筑家、⼯艺家⾃从进⼊元⼤都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的祖国。阿尼哥在中国的45年中,不仅创作出题材⼴泛、艺术精湛、风格迥异的宗教作品,⽽且培养了⼤量杰出⼈才,对后世影响极⼤。他主
以说是其中最精彩的⼀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