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
复习资料
(综合知识部分)
第一章 植物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植物生理
第三章 土壤学基础知识
第四章 森林生态
第五章 林木遗传学
第六章 植物病虫害基础
第七章 气象学基础知识
第八章 其它与林业相关的知识
考试题型
判断题 | 单选题 | 多选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 总分 | 及格 分数 | |
初级(必答) | 30题*1分/题 | 40题*1分/题 | 30题*1.5分/题 | 100分 | 60分 |
中级 | 10题*1分/题 | 5题*2分/题 | 120分 | 72分 | |
高级 | 10题*1分/题 | 5题*2分/题 | 140分 | 84分 | |
第四章 森林生态
第一节 生态学概论
1.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分为4个主要时期:
(1)16世纪以前的生态学萌芽时期;
(2)17世纪-19世纪末的生态学建立时期;
(3)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的生态学巩固时期;
(4)20世纪60年代-现代的现代生态学时期。
2. 经典生态学研究的4个层次:个体、种、落、生态系统。
3. 全球生态系统:
红树林属于什么生态系统(1)陆地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上的森林主要分为4种类型,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2)草地生态系统:全球草原根据组成和地理分布可分为2种类型,温带草原、热带草原。
3)荒漠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
1)淡水生态系统:按照生物落划分,淡水落分为:流水落(急流和缓流)、静水
落。
2)海洋生态系统:按照海区划分,海洋生态系统一般分为沿岸生态系统、大洋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等;按照生物落划分,一般分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藻类生态系统等。
4.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态能构)
5. 干扰由3个方面构成:系统、事件、尺度域。
6.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可分为3种类型:斑块、廊道、基底。在实际研究中,要确切地划分斑块、廊道和基底有时是很困难的,也不是必要的。因为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总是与观察尺度相联系,所以斑块、廊道和基底的区分往往是相对的。
第二节 森林与森林环境
1. 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落与环境之间的科学。
森林生态学的研究任务包括:认识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认识森林分类、分布、生长发育和演替规律;认识人类活动对森林及其功能的影响;提出正确经营森林、管理森林的生态学基础技术途径。
2. 自然界没有孤立存在的生态因子,或者单一因子的生态环境。光、水、热、气、矿质营养总是共同存在,相互影响,起着综合性的生态作用。自然界也没有不变的生态因子或静止的生态空间,因子间的相互配合,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生态环境。
3. 森林中的生态因子分为6种类型:气候因子(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火因子、人为因子。(土地生气火人)
4. 光因子的影响——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差异可以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性日照植物。
(1)长日照植物:指日照长度超过其临界值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通常要14h以上才能开花。
(2)短日照植物:指日照长度短于其临界值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通常要10h以下才能开
花。
(3)中性日照植物:指昼夜长短比例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5. 光因子的影响——根据树种的耐荫程度,可以把树种分为:阳性树种、耐荫树种、中性树种。就同一树种而言,其耐荫性取决于树龄、气候、土壤等。
6. 温度因子的影响——我国根据积温和低温指标,共分为六个热量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暖带、温带、寒带。(赤热的呀问暖问寒)
7. 温度的时间变化:
(1)节律性变温(昼夜、季节):指温度随昼夜和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温周期现象(昼夜):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节律的反应。
(3)物候:植物形成与节律性变化向对应的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4)非节律性变温:
低温危害包括5种类型:寒害、冻害、冻拔、冻裂、生理干旱。
高温危害包括2种类型:皮烧、根灼伤。
8. 水分因子的影响——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分为以下生态类型:
(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9. 树冠截留量:林外降水量(林冠上部或旷地雨量)— 林内降雨量(滴落量、茎流量、穿透雨量之和)= 林冠截留量。
10. 大气因子的影响——空气中以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生态意义最大。植物干重中碳占45%,氧占42%,其中,碳和氧均来自于二氧化碳。氧气来源于光合作用,少量来自于大气层中的光解作用。土壤含氧量不足将影响根系的呼吸代谢,此情况尤以土壤板结、积水更为突出。
11.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吸收44克二氧化碳,就能产生32克氧气。1公倾森林每天能吸收1
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
12. 森林的净化效应:(1)吸收分解转化大气中的毒物;(2)富集作用。
13. 土壤因子的影响:
(1)土壤物理形状与树木生长:土壤厚度决定森林生产力,包括土壤质地、结构、温度等,直接或间接影响树木生长。
(2)土壤化学形状与树木生长:土壤酸碱度影响树木生长。
14. 地形因子的影响——大陆地形可分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高地平丘)
15. 对于山地,可按照海拔高度划分:
极高山:海拔高度一般超过5000米;
高山:海拔高度一般为3500—5000米;
中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0—3500米;
低山:海拔高度一般为500—1000米;
丘陵:海拔高度一般低于500米。
我国海拔超过5000米以上的区域占全国的84%,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占11%。
16. 山地的各种气象要素都随着坡向、坡位、坡度、海拔高度等地形因子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坡向: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坡较北坡温度大、湿度大、蒸发量大,故南坡称为阳坡,北坡称为阴坡。
(2)坡位:一般把山坡划分为上坡、中坡、下坡。
(3)坡度:通常分为6个等级,平坦地:50以下;缓坡6-150;斜坡:16-250;陡坡:26-350;急坡:36-450;险坡:450以上。(平时换个鞋都急些)
17. 植物对火因子的适应:
(1)营养阶段:抗火树皮、减少易燃性、保护芽;
(2)繁殖阶段:提早开花结实、种子散布时间。
18.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
第三节 森林落结构
1. 森林落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结构、外貌、动态特征、分布范围,形成落环境。
2. 森林植物种类型:优势种和建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
3. 种的数量特征:
(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体积、重量等。
(2)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
4. 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能反应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方式。根据芽和枝受到保护的方式,把高等植物分为五种生活型: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隐芽、一年生植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