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修复的重要性
红树林属于什么生态系统
论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修复的重要性
摘要: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修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通过国家支持,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和严格的保护天然红树林,成功遏制了红树林面积急剧下降的势头,红树林面积稳中有增。虽然红树林面积增加,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弱,爆发虫害的风险明显增加。究其原因,我国目前参与造林修复的大部分红树林生态工程以追求植被修复为目标,忽视了物种间的错落搭配、生物多样性的考虑、林下光滩的保留、底栖生物量的配置、建立科学的生态监测模式等科学规划。甚至许多参与设计的技术人员缺乏相关的红树专业背景,照搬照套园林模式,忽视红树生态系统功能的特殊性。将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作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修复的方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更好的保护自然!
关键词:生态系统  完整性  生物多样性  科学修复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落,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岸,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态服务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作为一种宝贵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但是在全球气候
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红树林面积减少和林分质量下降外,红树林退化还表现在生物多样性下降、固碳能力下降,防浪护堤能力下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局部退化明显,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亟待修复。
“通过对我国12份红树林造林作业设计方案的梳理分析发现,超过50%的方案是由没有任何红树林专业背景的人完成的,甚至相当一部分方案是按照陆地园林绿化的模式设计出来的”[1]。目前我国大部分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将植被修复作为唯一目标,很少关注生态系统功能的修复[2]。过度强调单一目标的修复(如制备修复),难以确保在生态系统的层面实现生态功能的修复与再现,限制了生态修复的实际效果[3]。因此,在修复目标设置及修复效果评估时,应该采取面向生态系统功能的修复模式,从关键生态组分、关键环境因子以及关键生态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角度,构建多目标修复模式,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国际生态修复学会(SER)还强调了修复后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尤其是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亟待修复,近年来通过对福建省沿海湿地修复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经验,发现修复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弱,自然死亡,
林窗面积不断扩大,虫害明显增加。尤其是以植被修复为主要目标为人工林地。如莆田蓝海湾整治行动项目,红树林修复过程中主要以秋茄为主,大面积的秋茄林,缺少光滩的设计;缺少其它草本植物的隔断设计;缺少潮沟的规划布局;缺少保留塘的调节等综合性生态系统规划设计。在修复过程中,尤其是1#地块红树林修复区域,因为高程高,修复的池塘(1号修复区为退塘还林修复区)自然纳潮条件差,达不到自然潮水条件,人工营造干预基础条件不完善。造成整体修复区域长期积水,或者长期干旱。但长期积水时,水体盐度增高,造成红树苗木生长羸弱,在2021年9月份爆发小蠹虫害造成局部死亡。长期干旱时,土壤盐度升高,造成2#区域桐花树大面积爆发卷叶蛾,桐花纯林遭受巨大侵害。
在长期的湿地修复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功能修复的重要性提出几建议!
生态多样性的考虑。目前我国红树林修复设计方案中多数以植被单一修复为主,甚至大面积、大规模单一品种修复,缺少其它植物品种和动物品种的搭配,没有体现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对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意义有限,也容易引起当地村民的消极情绪,甚至会造成当地生态负担,起不到正向积极作用。在生态修复的同时除了红树植物搭配外,还应该考虑环境因子、底栖动物和鱼类多样性、经济动物如青蟹数量、鸟类栖息驻足等也应该被纳入
修复目标。“鉴于此,范航青和王文卿(2017)提出了我国红树林修复的一般性原则:红树林修复应该将单纯的植被修复提高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修复的高度,把动物多样性、防灾减灾能力及固碳功能等纳入修复目标。”生态系统不能是由单一物种来主导,应该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物种多样性,考虑生态的对自然,对人类的积极效应。
红树植物树种配置的重要性。结合多年来福建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的现场实际情况,红树林造林作业设计方案多数以秋茄为主,桐花和白骨壤为辅,树种品质单调,且秋茄修复面积占比大,桐花和白骨壤修复面积占比不到10%。甚至有些没有任何红树林修复背景的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将设计方案的物种多样性删除,只留秋茄单一树种造林,大片纯林修复。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修复工期及管护期一般在三年左右,三年后移交给相关单位部门,如果相关部门缺乏红树林专业的管护,大片纯林容易引发大规模虫害,造成大面积死亡。如团水虱、蚧壳虫、卷叶蛾、蛀茎虫、棉古毒蛾、叶斑病等虫害,称之为“无烟的火灾”。生态系统的修复是为了更好的顺应自然,造福人民,应该充分考虑物种的多样性和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林面积,造林间距,林带之间的距离,树种之间的搭配等等。生态系统修复工作者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感恩自然,做利国利民的事实。
林下经济区域重要性。生态系统的修复目标不仅要让自然生态更好,也需要让人人受益。当前红树生态修复大致方向是退塘还林,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提升,但损害了当地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并不能发挥当地保护的热情,反而会激发民怨,对修复区域的红树植物进行破坏,增加修复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林下经济的科学规划开放就显得格外重要。科学规划,合理的布局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修复成果的破坏,那么就更需要红树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合理布局,在生态修复的同时,能还经济效益于民,能造福一方水土,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在修复林区域规划出合理的经济光滩,政府主导,社区管理,居民耕作。管理经费可以循环投入到生态经济维护中来,居民的收入提高,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维护中来。通过沿海湿地调查,大量人工养殖滩周边互花米草的侵入极少,难形成扩散趋势,有效的抑制了互花米草的入侵,对生态起到了很好的正向作用。
后期管护、监测。“三分种,七分管”,保护好来之不易的修复成果需要努力付出,科学合理的管护尤为重要。红树林生态造林修复工程工期段,管护周期不长,容易出现“一年种,两年生,三年死光光”。红树林修复设计方案中多数工期含管护期限为三年,三年竣工验收后,没有成立相关管理部门,没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跟进管护,这段空白期极容易被忽视,
造成修复成果毁之一旦。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的同时,相关部门应积极着手准备培养红树林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建立科学的管护、监测体系,配套完善的设备设施。通过建立国家红树林野外观测研究站,监测红树林生态系统各个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的时空动态,建立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更好的发挥生态效应,服务我国海岸生态安全,为生态修复工作积极贡献一份力量!
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修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全球开放程度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如果过度强调修复面积,忽视了生物多样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实不可取的。其保护必须遵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科学的修复模式,确保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积极发挥生态系统的作用,养育一方水土。
参考文献
[1]王文卿,石建斌,陈鹭真等/著.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王丽荣等,2018;范航清和王文卿,2017;彭逸生等。2008;Lewis,2005)。
[3](催保山等,201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