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教学设计
儿童歌舞剧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
2.知道歌舞剧、乐剧、音乐剧区分
3.了解黎锦晖及其创作作品。
【教学过程】
、作品鉴赏
1.飞飞曲——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选曲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音乐借用传统音调,依曲填词,全剧轻快活泼、民族风格浓郁。《飞飞曲》的旋律来源于欧洲民间音乐,节奏富于舞蹈
性变化,歌词生动,朗朗上口。
全剧讲述了一个顽皮小孩捕捉小麻雀,被小麻雀妈妈的母爱感动,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放飞小麻雀的故事。
请学生谈谈观后感。
【教师小结
1921年首演的《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写作最早、修订时间最长的一部儿童歌舞剧。
该剧歌词全部采用口语之声,动作由模仿生活常态而来,将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隐含在生动感人的寓言式故事里,易于演出和吸引小观众。
其中作品采用旧曲填词的方法,引用了《苏武牧羊》、《银绞丝》等民间曲调,“飞飞舞”则配合歌曲形象,准确地表达了作品主题,传唱久远。
【知识拓展
黎锦晖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2.儿嬉——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选曲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小小画家》创作于1928年,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突破了依曲填词方式进行创作。《儿嬉》以长短不一的乐句、流畅跳动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刻画出小画家调皮、活泼的个性。
小画家是一个有绘画才能的孩子,他常以嬉闹的方式反抗死记硬背的旧式教育。最终家长、老师发现了他的才华,同意他学习画画的要求。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小小画家》表达内涵的理解,说说自己的思考。
【教师小结】
舞蹈的由来
《小小画家》“旁敲侧击”的揭露和讽刺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提倡和鼓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鲜明的反映“五四”时期反封建,求民主,提倡个性解放的新观念、新精神,这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设计了鲜明的人物和核心事件,情节的展开和戏剧冲突不仅通过语言,而且使用人物的舞台动作和舞台调度来烘托剧本冲突的力度,这一点正具备了戏剧的元素。黎锦晖着意于艺术美的营造、儿童性的观察,因此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自成一格。
【知识拓展】
1993年,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评为“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之一。《小小画家》的典范性永载史册。
、知识讲解
1.中国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
教师介绍中国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音乐剧的源头可追溯至诗、乐、舞合一的华夏乐舞,从两汉歌舞百戏出现戏剧萌芽,进入唐代歌舞大曲,到宋元戏曲成形,并未阻断明清歌舞小戏的发展。现代音乐戏剧从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开始,后有延安秧歌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舞剧,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音乐剧,源远流长。以现代歌舞扮演角、表演故事,始于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
2.歌舞剧、乐剧、音乐剧
歌舞剧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展演故事,是早期英美音乐喜剧,也是20世纪中国新音乐戏剧表演的一种形式,即以歌唱、舞蹈、说白相混合的戏剧表演形式。媒体公开命名的第一台音乐戏剧演出为音乐剧,是1945年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的《孟姜女》。1935年上海剧院上演的陈大悲编剧、陈歌辛作曲的《西施》,被称为乐剧。改革开放后此类歌舞剧,统称为音乐剧。角表演唱和表演舞是歌舞剧与音乐剧的主要表演特征。
在西方,乐剧则专指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突破歌剧分曲结构的通谱体写作的一类歌剧,以便与传统歌剧形成区分。
3.黎锦晖及其创作
学生课前查阅黎锦晖的个人资料,教师请学生介绍黎锦晖的生平和代表作。
锦晖(1891-1967),字均,湖南湘潭人。在湖南湘潭初级中学开始学习音乐,1918年加入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他创作的《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小画家》等十多部歌舞剧与《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歌舞表演曲,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开端性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