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舞的起源
锅庄舞的起源
锅庄舞,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藏族地区既古老又广泛的民间歌舞艺术,但是由于各个藏区的地理、方言、风俗等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由此对锅庄舞也有不同的称谓,有称为“卓”、“果卓”、“卓舞”、“刺啦冬”等。藏族人认为,锅庄舞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耗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从相关史料记载方面对关锅庄舞的起源有以下说法:一种是锅庄原本是一种炊具,即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藏族人们围着这三块石头跳舞,便有了锅庄舞之称;第二种是相传藏族锅庄舞起源于公元8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当时西藏修建第一座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修建完工庆典上,工匠和众欢呼雀跃,情不自禁的相互拉手跳起了“圆圈舞”(藏语称为“卓”),即锅庄舞,在当时,此锅庄舞带有宗教彩,内含祈祷之意。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人们只知道整天劳动,生活没有任何生气,不知道什么叫舞蹈,更不知道用舞蹈来解乏,在一个叫达折多的地方,有一个富裕的
土司,他有两个聪明的奴隶,分别叫锅庄和弦子,有一天,他俩结伴外出,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弦子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跟着水波手舞足蹈,突然,雷声大作,雨水将至,锅庄也随着翻滚的乌云跳起舞来,从这之后,每当锅庄和弦子遇到烦恼,疲惫不安的时候便会舞蹈的形式来消除不悦,不久后,土司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命令他俩将此消除不悦的方法画下来,然后把他俩杀了,但是这种用舞蹈消除不悦的方式己在各地广泛传播,人们为了纪念锅庄和弦子,便把锅庄跳的舞取名为“锅庄舞”,把弦子跳的舞取名为“弦子舞”。
以上的只是传说,可信度还有待考究。现根据藏学家的推论以及相关的史料记载,锅庄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早期的锅庄舞与西藏奴隶社会时期的盟誓活动有关,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锅庄舞逐渐从仪式中演变成为民间歌舞的一种,是一种以歌伴舞、有舞必歌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携骡帮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常常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耙,茶余饭后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的环境。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也有一些类似于锅庄舞的描绘。在我国很多地方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岩画中,都有一些舞蹈的画面,如1965年在云南省沧源县境内的崖画中,有一幅画面是五人围成一圈,均做一臂高扬一臂摆动之态,好像某种“圆舞”,有些崖画上画着一排排舞者手拉着手,他们的动作协调一致,与今天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锅庄”或“打歌”极为相似②;在纳木湖扎西岛岩画中,有六位舞蹈者围着簧火踏歌起舞,其姿态形似为妇女;另外还有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原始社会古墓内,发现大量彩陶。彩盆内壁清晰地绘制着三组舞蹈场面,每组有五位舞蹈者,携手绕圈歌舞,舞者相互拉手,面向、动作都一致,脑后都有一发辫且摆向一致,整个画面显示出原始舞蹈那种节奏、步伐、动态、情调一致的特征,这是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可确定年代和最古老的舞蹈实物。1995年在青海省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再次出土了舞蹈彩陶盆,盆内壁绘有以十三人为一组和十一人为一组的两组集体舞蹈图,经碳化测定,距今约五千年。以上例举的这三组舞蹈绘画场景,都与现在的锅庄舞的形式十分相近。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锅庄舞最初源于生活劳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盟誓活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中的舞蹈,并被广大民众接受,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得以传承和保存,成为了藏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当地人们生舞蹈的由来
活的真实写照与智慧的结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