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起源于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他认为人的主官感觉和思想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赋予的,而是从客观事物的“影象”中产生的,人的许多行为和创作是从对自然地摹仿中来的。他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所为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其后的亚里士多德则照样首先肯定人类的“摹仿本能”,并进一步把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都断论为“摹仿”,一方面是人类有摹仿的天性,另一方面这种摹仿活动又能引起人的快感,于是由此产生了艺术。他还进一步推论,艺术活动中的不同门类,是由于摹仿的对象、摹仿的媒介和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猜测,如“师蜘蛛而结网”(《抱朴子》)、“作律,
有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吕氏春秋》)。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此说强调艺术与现实是摹仿和被摹仿的关系,注意到艺术与自然、社会、人生的联系,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它只强调所谓“本能”、“人性”,不懂得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因而它并不能解释艺术产生的织机原因。另外,摹仿说也无法解释诸多的原始艺术现象。十九世纪以来,摹仿说在西方逐渐被否定。黑格尔认为对自然的复制对于人类来说纯
粹是多余的,“凭单纯的摹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象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最逼真的摹仿也“不是艺术作品,而只是一种巧戏法”。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表述了对戏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各种生物的行动的模仿 。2个世纪以后 ,印度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戏剧就是模仿。” 而在中国,作为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的琼剧,关于它的起源,一直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与西方戏剧相比,中国戏曲虽然并不直接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其历史也不及西方戏剧久远,但它的起源问题更加复杂棘手,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而作为中国戏曲剧种之一,琼剧的起源只能从对中国戏曲的正本清源中来进行。《海南岛志》其志曰:“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明之初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也就是说,琼剧是明初的海南人对流行于元代的木偶戏的模仿。此说其实是中国戏曲“模仿说”的翻版。先秦“优孟衣冠”和宋傀儡戏表演,都曾被认为是戏曲的起源。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模仿,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
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书经。.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胄子”的注解是贵族子弟,但原始社会没有贵族,恐怕就是年轻武士了,用乐舞去教年轻武士,不是锻炼他们又是什么呢,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原始人狩猎动作的模仿。
舞蹈的由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模仿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模仿的游戏。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模仿。这些说法,承认文学的源泉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光采。但他们把模仿解释为人的某种天性,忽视了社会实践在形成人的心理
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音乐艺术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模仿,是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一种最为古老的理论。
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的。《吕氏春秋•大乐篇》;“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管子》:“凡听征,如负猪死觉而骇。凡听羽,如鸟在树。凡听宫,如牛鸣中。凡听商,如离羊。凡听角,如锥登木以鸣。”也有认为音乐是模仿自然声响而来的。《吕氏春秋•仲夏记》:“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之音以歌,乃以麋骆置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五磬之音,以致舞百舞。” 《吕氏春秋•古乐》谈到原始的乐歌是“效八风之音”、“听凤凰之鸣”而产生的;《路史•后记十》写道:帝尧“命质放山川溪谷之音,以歌八风。”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指出原始乐歌具有“体万物之生”的特征。这实际上是一种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观点。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模仿说主要盛行于欧洲。
音乐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说法影响极大,直到十八世纪末,现实主义理论一直没有超出过模仿说,亚里斯多德关于音乐可以模仿人的真实感情的说法,实际上为表现说奠定了理论基
础。所以,席勒直截了当地说:“诗的天才的两种表现方式:模仿现实和表现思想”十九世纪末,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模仿说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普列汉诺夫也说他“很喜欢亚里斯多德对哲学的诗歌关系看法”。亚里斯多德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观点,认为模仿的是人的本能,模仿的艺术既给人们带来快感,又能够帮助人们“求知”。“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
画家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和雕刻家“用颜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行吟诗人、演员、歌唱家和舞蹈家“借姿态和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史诗“测用语言来模仿”;而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亚里斯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一书中还提出了音乐可以模仿人的真实情感的说法:“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反映了性格的真相——愤怒与和顺的形象,勇敢和节制的形象以及一切和这些相反的形象,其他种种性格或情操的形象——这些形象在音乐中表现得最为逼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