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钵式塔建筑艺术
图1  青铜峡108塔
覆钵式塔建筑艺术
Architectural Art of Overturned-bowl Pagoda
郑 琦 Z heng  Qi
中图分类号 TU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08)02-0180-05
摘  要 覆钵式塔由宗教而产生,因政治而发展,其构造体现着中印、中尼以及汉藏、汉蒙等多民族建筑文化的交融,不同风格又是时代 和地区特征的体现。覆钵塔与高台、殿堂、关隘等汉式建筑组合在一起,构成多样的塔式,具有特殊的观赏和旅游价值。 关键词 覆钵式 塔 喇嘛教 建筑艺术 景观价值
Ab s t r act  Ove r tu r ned -bow  l  P agod a o ri g i nate s  from religion and deve l op s  ow  i ng to politics. Its s t r uctu r e embod i e s  a  s uc c essful blend of architectural cu l t u r e s  in the count ri e s  of China, I ndia and Nepa l  as w ell as in va ri ou s  nat i ona li t i e s  of
Han, Z ang and Me ng, and its different styles r e f l e ct s  the featu r e s  of different t i me s  and districts. Ove r tu r ned -bow l P agoda in com bination w ith s uch Han-style bu il d i ng s  as high s tand , pa lace and pa ss fo r m s  d i ve rsi f i e d styles of pag oda , w hich has s pec i a l  visual val u e and tour value.
Key Wo r d s  Ove r tu r ned -bow  l  P agoda , Lam aism, Vis ual value, T ou r  value
12年(69年
)我国第一座佛塔白马寺塔在洛阳建 成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中原人民所喜闻乐见的
楼阁形式的塔,而“窣堵波”被人为缩小,用塔刹
的形式置于楼阁之上以延续这种佛教母题。《后汉 书·陶谦传》载,汉末三国之际,丹阳郡人笮融
口山更是早期喇嘛塔遗存最为集中的一处,山上呈 等腰三角形阶梯状排列着108座覆钵式塔(图1)。在 其他地方,元代以前的覆钵式塔也只有庐山慧远墓 塔(东晋)、五台山佛光寺志远和尚墓塔(唐), 桂林木龙洞石塔(唐)等少数几处。直到元代, “窣堵波”再次由尼泊尔传入中国,在当时的京师 元大都得到建造和推广,从而为中国的古塔建筑增 添了又一支奇葩。
塔的出现源于宗教的原因,而覆钵式塔这种 外来的建筑形式在各地大量建造,则完全是统治阶 级的政治需要。郑孝燮先生说过,“宗教统治成为 精神支柱,利用民族宗教建筑而起的作用也是非常 了不起的。”遗存下来的覆钵式塔正是凭借其独特 的民族建筑艺术的外形与内蕴,把喇嘛教的兴衰荣 辱、政治的风云变幻暗示出来,起着历史见证的作
用。 每个时代,在天下大乱之后,实现社会现实调 整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必然需要重新建造支撑 系统。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大一 统国家,把推广喇嘛教作为一种笼络西藏上层和加
覆钵式塔是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极为重要的一 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另类的建筑造型、
典型的藏式风格、丰富的宗教装饰闻名于世,是祖 国大地上宝贵的旅游景观资源。
1 覆钵式塔的建筑历史与时代背景 “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也是一座 覆钵式塔在中国古塔的各类形制中最为接近印 度原始的“窣堵波”。公元1世纪,古印度的“窣 堵波”随着佛教从千里之外的西域来到中原,当时 中国没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会土壤,为了在这一陌 生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势必要适当地改变其原 有形态去迎合中土社会心理定势和汉民族审美习 惯,无论内涵、表象皆然。因此,当东汉明帝永平
楼阁式塔。此后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楼阁式、 亭阁式、密檐式3种形式的塔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
大地上不断涌现,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明古国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造就了西北地区灿烂而独特的佛教建筑艺术,新疆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楼兰古城和甘肃肃南马蹄寺都 留存了不少土筑覆钵塔。西藏的扎囊县桑耶寺内有
5座巨石凿刻的唐代覆钵塔,据说是为了纪念古印 度高僧莲花生与藏王赤松德赞首次会见,按照莲花 生的手印形状凿成。西夏后期,由于西夏国与土蕃 的关系日趋密切,西夏佛教受到藏传佛教的深刻影 响,佛塔建筑深深地打上了藏传佛教的印迹,在内
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内外和甘肃张掖宏仁寺中都散 布着一些土坯垒砌的覆钵式塔;宁夏青铜峡市的峡
作 者 台州市路桥新城开发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 邮
318050
**************** 2007  10 08
收稿日期
图2  覆钵图4  扬州莲性寺白塔图5  北京清净化域塔主塔
(资料来源:同图3)图3  北海白塔(资料来源:建筑史图集) 图6  镇江召关过街塔
历代皇帝都以喇嘛为帝师,帝师是元中央的重要官员,领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事,他不仅是喇嘛教和西藏地方的首脑,而且也是全国佛教的领袖,因此,覆钵式塔这种建筑形制随着喇嘛教的发展而推向全国。
明代,佛教特权虽有所限制,但西藏喇嘛仍颇受重视,仅永乐年间受封的藏族喇嘛就有五王、二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顶国师、十八灌顶国师,从中可见一斑。
满清入主北京后,把喇嘛教当作羁縻蒙藏上层、巩固中央统治的手段。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册封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统瓦赤喇怛喇达赖喇教”,有意让他成为藏蒙两地喇嘛教的领袖。康、雍、乾三朝,“兴黄教,所以安众蒙古”的策略使上层喇嘛在政治中起重要作用。乾隆统一新疆后,对厄鲁特蒙古同样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政策,“绥靖荒服,柔怀远人”。在清室扶植下,喇嘛教在全国,特别是蒙藏
强对汉族精神思想统治的重要手段。早在元朝初期
的13世纪,喇嘛教在西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
奴主政权。建都燕京后,忽必烈以八思巴为国师、
帝师,统领天下释教,创制新蒙文(八思巴文),
推动了喇嘛教在藏、蒙和北方部分汉民地区的传
播,空前加强了藏蒙、藏汉等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
化交流,覆钵塔随之在这些地区频频建造。可以这
么说,覆钵式塔大量建造是忽必烈“以儒治国,以
佛治心”国策的体现。从八思巴开端,终元之世,
HU A ZH O NG A RCHITECTURE
第262/ 2008华中建筑181
图7  承德普陀宗乘塔门(资料来源:同图3)
图8  北京妙高塔
图9  江孜白居寺班根曲登塔
图10  蓟县观音寺白塔
(资料来源:同图3)
暗,却有着无限的生命之力,象征着至圣的精神空 间(图2)。代覆钵光洁无饰,清代喇嘛塔常在塔 身正面辟壶门式焰光门以供佛像。
塔刹象征宇宙之轴,塔最为崇高的部分,冠 表全塔,至为重要,在以平面辅展为主的中国古 代,它往往是一个佛寺乃至城市的标志,佛寺也就 称作刹。覆钵式塔的塔刹是个十分有趣的构件,它 本身又是一个小型的覆钵式塔,它的结构也明显地 分为刹座(须弥座)、刹身、刹顶三部分,内用刹 杆直贯串联。刹座大多砌作须弥座,其上再彻以仰 覆莲或忍冬花叶承托刹身。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 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相轮由印度“窣 堵波”具有象征意义的宇宙之树——竿演变而来。 喇嘛塔多采用十三重而被称为“十三天”,多者可 达二十一重,它作为塔的一种仰望标志,起着敬佛 礼佛的作用。相轮是区别一个出家人所证果位高 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古代俗称“金盘”、“承露 盘”。《十二因缘经》中提到,露盘八重以上是佛 塔,以下分别是菩萨七盘、缘觉六盘、罗汉五盘、 那舍四盘、斯陀舍三盘、须陀洹二盘、轮王一盘, 露盘越多,果位越高,也就越受人尊敬。当然,从 古塔实物来看,僭越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我们无法 仅仅从相轮的多少去判断墓塔主人的等次高低。相 轮上置华盖(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刹顶一
般为圆光、仰月、宝瓶或宝珠。部分塔如北京妙应 寺白塔的刹顶又是一座鎏金小型覆钵塔。说它小,
是相对于白塔雄伟的体量而言,其实它的高度达 4.2m ,重约4t 。 和三北地区有相当大的发展。喇嘛教传到哪里,覆 钵式塔就建到哪里。
宙生命崇拜的传统精神,反映着深奥的宗教哲学思 想。 早期的塔座下有亚字形方台,台上为须弥座, 须弥是佛教中所称的须弥山,佛教认为佛、菩萨等 均居住此山。后来宫殿、寺庙、塔、佛像的座子, 都称为须弥座,以示稳固。喇嘛塔的塔座非常高 大,体量占全塔的大部分,高度占总高的1/3左右。 覆钵即佛钵,是塔的主体,梵文称为antà,原 意是卵或子宫,代表印度神话中孕育宇宙的金卵, 寓意这个空间如同子宫一样,虽然狭小、幽闭、黑
2 覆钵式塔的构造与风格
在中国的所有的塔类型中,覆钵式是唯一没有 或极少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的塔形制。
2.1 构造
2.2 风格
覆钵式塔由塔座、钵形塔身(覆钵,俗称塔 肚子)、塔刹组成。其形状和构成渗透着密教对宇
覆钵式塔尽管从外形上看大致差不多,但风格
HUAZHONG  ARCHITECTURE  182
华中建筑 2/ 2008 第26
图11 塔尔寺如意八塔
图12 五台山塔院寺舍利塔3.1 过街塔和塔门
过街塔可以说是佛教宣传上的一大发明,在中国古代的城关式建筑之上造塔,让过往行人顶戴礼佛,这是根据《涅槃经》“于构尸那城,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轮相辟支佛”之经义演化而来,除了祁福延寿,还有“下通行人,皈依佛乘,普受法施”的劝诫之意。
过街塔的形式始于元代,从现存实物来看,门上之塔均为覆钵式,单塔或三塔、五塔并列。居庸关云台上原有3座并列的喇嘛塔,由元至正年间大丞相阿鲁图和左丞相别儿怯不花创建,后毁于地震,元代诗人葛罗禄乃贤就曾有“三塔跨于通衢,车骑皆过其下者”的记载;镇江昭关石塔(图6)是典型的元代过街塔,它横跨于当时通往长江码头西津渡的通衢之上,要渡江必先过塔门,也就等于拜了一次佛,念了一遍经,在渡江工具尚还落后的元代,对于过江百姓来说,至少在心理上可能是一种安慰;昆明官渡穿心塔是一座金刚宝座塔,但其塔下方形台座内开出“十”字形通道,供人通行,实际上兼具了过街
塔的功能;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第二大政治中心,每年都有不少王公贵族来此朝拜皇帝,外八庙中的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图7)都建有大量的塔门,这是顺应西北少数民族贵族的宗教信仰,为他们顶礼膜拜提供方便;其他还有北京广智禅寺过街塔、青海湟中县塔尔寺塔门、广西桂林万寿寺舍利塔等。
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期变迁、地域不同而流衍、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首先在造型上,元明塔显得较为肥壮,而清塔
则比较高瘦,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北京妙应寺白塔与北海白塔就一目了然,前者的覆钵及十三天都远比后者肥矮。至元16年(1279年)阿尼哥以尼泊尔的佛塔式样为蓝本在元大都建成妙应寺白塔,这座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的喇嘛塔为藏传佛教的覆钵式塔制定了中央模式,其十三重相轮呈圆锥形,下大上小,收分明显,覆钵粗壮稳健,下部略有内收,高度与周长比较小。元末明初,覆钵下部内收逐渐显著,武汉胜象宝塔(元至正三年)、桂林万寿寺舍利塔(明洪武十八年)、五台山塔院寺舍利塔(明万历年间)在形体上的演变为我们探索藏式佛塔发展的源流提供了线索。清塔又在明代的基础上,相轮收分变小,略呈直筒形,总体感觉更为高瘦、纤细,这种变化首先出现在青藏。顺治八年(1651年),北海白塔(图3)的建成使这种清式喇嘛塔的基本式样得到最终定形。扬州瘦西湖莲性寺白塔(图4)不仅发展了这种风格,同时又显示出苏扬地区的秀气和妩媚之美,完成了从粗壮向清秀的过渡。其次在一些构件的设置上也略有不同,须弥座在元明两朝均作上下两层相叠,但后者比例增高,
至清代则简化为一层,比例更为高大;须弥座之上,元明塔以莲座承托覆钵,清塔则作比例粗巨之金刚圈三重(三层叠涩的圆台);覆钵部分,清塔除了清瘦梗涩,更是一改元塔的光洁无饰,于前面作焰光门以安置佛像或佛号;另有一些墓塔之塔肚作杀去四角之正方形或六边形,尚属罕见之例,昆明官渡镇妙湛寺内嘉庆间喇嘛式墓塔。“十三天”之上,元明塔置圆盘和流苏铎,再上为宝瓶、宝珠或鎏金小塔,清塔改为累迭天盘、地盘,冠以铜质鎏金的仰月、宝珠和火焰(俗称日月刹)。塔刹还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蒙藏地区所建的覆钵式塔的塔刹多为
日月刹,有的自宝盖垂下两个镀金铜饰,极似双
耳,故又称双耳塔,如北京清净化域金刚宝座塔主
塔(图5)、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塔、五台山龙泉寺
普济和尚塔。而汉族聚居之地则较多地采用葫芦型
宝瓶作塔刹,如扬州莲性寺白塔。
3.2 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是古塔的5种基本形制之一,为
教密宗所特有,印度密教与西藏原有苯教相结合发
展成藏密,密教系统对喇嘛教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所以金刚宝座塔一般建筑在喇嘛教寺院里。中国的
金刚宝座塔最初是按照西域僧人班迪拉向明朝进贡
的式样修建的,在一个方台(金刚宝座)上建五座3覆钵式塔与建筑的结合
覆钵式塔除了双塔、多塔、塔组合外,它区
别于其他塔形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常常与关隘、
高台、庙堂建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过街塔、金刚
宝座塔、塔庙等多种形式。
HU A ZH O NG A RCHITECTURE
第262/ 2008华中建筑183
小塔(极少数为七座),中塔较大,四隅塔略小,供奉金刚界五佛,其平面布局显示出印度曼荼罗的构成特征。曼荼罗是密教关于宇宙的形象图式,金刚宝座即取其意匠。金刚宝座塔在我国建造不多,遗存至今的在全国仅十几处,从实物看,高台(金刚宝座)上的小塔形制大致有3种:覆钵式、密檐式、经幢式,而以覆钵式最为多见。
北京妙高塔(图8)、五台山圆照寺宝利沙者舍利塔、昆明官渡穿心塔的五小塔均为覆钵式。而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域塔、湖北襄阳广德寺金刚宝座塔等,中塔为覆钵式,四隅小塔则为经幢式。北京云居寺北塔和甘肃张掖金刚宝座塔形制极为特殊,前者是楼阁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3种形制的组合,中塔在须弥座上建楼阁式砖塔两层,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四隅各有一座方形单层密檐小石塔,俨然是金刚宝座塔的布局;后者有着双层的台座,每层台座四角各建小塔,形成两重金刚宝座塔。的覆钵塔形制带到了京冀,又结合了当地原有的楼
阁式和辽金古塔的典型形式密檐式创造了这些不伦
不类的塔形式。当然,这类复合塔在元、明时期也
有少量建造,如昌平银山元塔、邢台虚照禅师塔桂林建筑
(元)、蓟县朝阳庵塔(明)等,可以明显看出它
们受到了同一地域内辽金此类塔的影响。
和北京香岩宗印之阁及西藏扎囊县桑耶寺都有红、
绿、黑、白4塔,代表着佛的“四智”,也代表
构成佛教世界的地、金、水、风4种元素,它们
和金刚宝座塔一样都是通过建筑语言描述了密宗
和显教佛经中的“须弥山”、“曼荼罗”、“世
界”等佛国天堂的理想境界;普陀宗乘之庙五塔
门上的五座喇嘛塔以不同颜的琉璃砖砌筑,形态
各异,象征着佛教中的5个教派:红塔为小乘派、
绿塔为密宗的一派、黄塔为密宗、白塔为显宗及黑塔
为自成佛派。
4 覆钵式塔的景观价值
4.1 造型上体现着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3 衬托环境,控制园林布局
差异性是吸引游人的重要因素,覆钵式塔的造
型粗看几乎是同一模子铸出来的细脖大肚子,而实
际上在现存的上千座覆钵式塔中我们难以到完全
一样的两座。大的来说,如前文所述,从元代的雄
厚肥壮到清代的纤弱秀气,它有个渐变的过程,塔
的尺度及各部分的比例各不相同;小的来说,各部
分构件组成多种多样,装饰纹样千差万别。如有些
塔采用“重钵”形式,承德普宁寺四塔门中的3
个是双层覆钵,1个双层仰钵;桂林普贤塔缸形
塔身与常见覆钵大异其趣;宁波天童寺佛塔、五
台山龙泉寺普济禅师塔在覆钵之上分别嫁接了汉
式仿木构亭子和六角形飞檐翘角,显示着汉藏文
化的交融;青铜峡108塔除了覆钵状,还有八
角形鼓腹尖锥状、宝瓶状、葫芦状等。
尽管覆钵式塔均为崇佛而建,但留存下来的无
疑都已成为旅游的重要景观。北海公园琼岛之颠的
永安寺白塔处在全园的制高点和地理中心,高大厚
实的基座、洁白矮胖的覆钵和锥形向上的塔刹形成
了丰富而稳重的构图效果,在蓝天、绿树、碧水的
映衬下,自然地成为控制全局的园林艺术构图的重
心,在道路线形的设置和观景点布点上,都体现出
以白塔为主景和重要视点的格局来。不仅如此,白
塔还成为中海、什刹海及城市内很大一个区域的对
景和借景。妙应寺白塔,和风徐来,“珍铎迎风而韵
响”;丽日映照,“金盘向日而光辉”。五台山塔
院寺舍利塔总高56.4m(图12),这座我国现存
最高的覆钵式塔,被誉为“清凉第一胜景”,
“浮图屹立奠坤土羲,从此山势尽卑”,成为
五台山的象征。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四隅的四塔门
采用4种不同颜,它们与周围的日形、月形、
六角形、三角形的台殿建筑相互配合,更加衬托
出主体建筑大乘阁的雄伟,共同构成了这一组建
筑的完美布局。莲性寺白塔的秀气与瘦西湖的性
格十分协调,成为瘦西湖甚至扬州的象征;就象
妙应寺白塔之于北京、胜象宝塔之于武昌、如意
宝塔之于塔尔寺一样,它
3.3 屋顶塔与塔庙
在佛殿之顶建宝塔的形式,在寺院中是比较多见的。北京碧云寺、雍和宫殿、峨嵋山万年寺无梁殿均在殿顶建一塔,殿的四角又分别建塔,有点类似于金刚宝座塔。承德普乐寺的宗印殿、天王殿顶也分别建有一、三座喇嘛塔。西藏江孜县白居寺塔(班根曲登塔)是塔庙的典型代表,其平面为
一巨大的“十”字折角形,底层铺展特大,占地2 000余平方米。其座做成佛寺形式,层迭而上,高达5层,全塔108个门,77间佛殿、经堂及龛室,总高40m,有塔中寺之称,造型优美典雅,坚固雄伟,塔内迄今尚存精美的雕塑和壁画,其建筑艺术融合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外来的佛教艺术的成分,也吸收了内地汉族的某些特点,如木构部分以斗拱、柱枋等作支撑,完全是明代官式木构的法式,构成了西藏江孜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图9)。其他塔庙还有萨迦县萨迦北寺的“尊胜佛母塔”和康马县雪囊寺外的佛塔等。4.2 深厚的佛教内涵和丰富的宗教象征意义
除了湖北钟祥文风塔外,所有的覆钵式塔均为
佛塔、墓塔,其造型从美学角度来看与中国人的审
美情趣尚有一定距离,但比起其他塔形制来更具有
宗教意象,当人们看到覆钵式塔时,马上会感受到
一种强烈的宗教气息,并完全置身于这种氛围中,
纯净、圣洁、遁世、脱俗之感油然而生。覆钵式塔
不仅是祭祀礼拜或沉思静虑的对象,同时也是宗教
信仰与哲学观念的象征,成为超越尘世获得灵魂解
脱或涅磐的辅助手段。覆钵式塔一般都有着高高的
台座,高台创造了空间上的高危气势,而这种气势极
易给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佛陀的伟大与自身的渺
小都在这种压力间体现出来。高显、突兀的塔刹又把
佛国的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表述得淋漓尽致,其宗教
崇拜的效果十分明显,在某种程度上,覆钵式塔已成
为神秘的藏传佛教、广袤的青藏高原的象征。
覆钵式塔的装饰相对比较程式化,较多地采用
一些与佛教有关的图案、纹饰和经咒来宣传佛教教
义和佛教精神。武汉胜象宝塔“十”字折角形须弥
座上雕刻着极为精细的云神、水神、莲瓣、金刚杵
和梵文咒语,堪称元代石雕的精品之作;承德普乐
寺宗印殿顶喇嘛塔浮雕轮、螺、伞、盖、罐、花、
鱼、长等吉祥“八宝”;妙应寺白塔在台阶正中雕
刻“二鹿听法”象征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传播佛法。
喇嘛塔的不同组合表述着不同的宗教语义,反映特
定的宗教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如塔尔寺如意宝
塔(图11)用一组8座覆钵式塔来替代常见的八
相图,宣扬释迦牟尼从下天、入胎、出胎、出
家、降魔、成道、转到入灭等8件大事;承
德普宁寺
们都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
参考文献
1顾延培,吴熙棠.中国古塔鉴赏.上海:同济
大学出版社,1996.
常青.中国古塔的艺术历程.西安:陕西人民
美术出版社,1998.
王世仁.佛国宇宙的空间模式.古建园林技术
1991(3):23-25.
夏志敏,张斌远.中国古塔.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1996.
吴庆洲.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
(续).华中建筑,2000(2):130-137.
郑孝燮:为我国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探索传
统民族建筑特的形成.规划师,1997(1):
11.
郑琦.中国古塔与建筑技艺.广东园林,1997
(4):12-15. 郑琦.古塔艺术与园林.规划
师,1997(4):
42-45. 王镛.印度美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
3.4 其他
2墙上塔:西藏扎囊县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剃
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周围有圆形围墙环绕,全
长  1 008m,墙上每1m左右即有小白塔一座,砖结构,塔身刷白,总共1 008座,数量之多,绝无仅有。
复合塔:有部分塔下半部作楼阁式或密檐式,多2~3层,上建硕大的“窣堵波”作为收头,如蓟县观音寺白塔(辽)(图10)、易县双塔庵东西塔
(辽)、房山云居寺北塔(辽)、宁夏贺兰县宏佛塔(西夏)、北京圆正法师塔(金)皆属此型,梁思成先生认为可能是“建塔未完,经费不足,故潦草作大刹顶以了事,遂形成此式。”罗哲文先生则认为是“塔刹向大型喇嘛塔发展的过渡形式。”以笔者管见,这些塔在地域上集中在京冀一带,时间上多是辽金时期的作品,当年辽国在征讨突厥和回鹘的过程中,曾西至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一带,极有可能是随契丹南下的工匠把残存在西北3 4 5 6 7 8 9
HUAZHONG ARCHITECTURE
184华中建筑2/ 2008第2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