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续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点启示
作者:项晓东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22期
作者:项晓东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22期
■
诺贝尔奖 中国 从2012年开始,中国打破了获得诺贝尔奖的零记录,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世人在欢呼,中国进入了诺贝尔奖的时代。通过连续两次获奖,我们得到更多的是自豪与启示。
一、这是国力提升的体现,弘扬了国威,为祖国争得荣光
通过研究114年来世界诺贝尔奖得主的分布排名,可以看出这与国力有关,与经济发展成正比。美国总人口占全球的不到5%,获此奖人数超过70%,有321人次。其次是英国97人次,德国76人次。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年连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在实现中国梦的大潮流中,这极大地振奋了国人,展示了中国人的学术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中国蒸蒸日上的国力,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获奖者具有兢兢业业的爱岗敬业精神
据统计,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为59岁。莫言获奖时是57岁,屠呦呦获奖时是85岁。莫言从1981年发表小说至今有30多年,屠呦呦从1969年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至今有40多年。他们都经历了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及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痛苦与考验,他们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成功与挫折,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是坚韧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坚持不懈、呕心沥血几十年,最终获得世界最大奖。屠呦呦实验191次才研制成功了青蒿素,还亲身试药,一度患有中毒性肝炎。
三、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获奖根源于中华本土文化
他们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中国人,没有大富大贵的家庭背景。莫言父亲是山东的一位农民,读过4年私塾,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厉。屠呦呦的父亲是浙江的一位老中医,当年以《诗经》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给小女起名。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潜移默化。莫言将家乡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搬进了作品,《红高粱》《丰乳肥臀》《酒国》等无不是本土文化的演绎与缩影。屠呦呦从1700多年前的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中受到启发,不能用高温进行试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