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诺贝尔物理奖解读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在光学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的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奖;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亨施说:更精确的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及其在运输中的应用应该是最贴近民用的项目。美国的科研政策是不断造就新的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的学术氛围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科研态度是创造诺贝尔奖得主的沃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孙昌璞研究员:“尽管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开授予了三位科学家的两项科研成果,但实际上这两项成果结合得非常紧密,他们描述了自然界光的本性。”上世纪60年代开始,激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对光本身特性的描述上则遇到了一些困难。格劳伯在当时提出了“相干性的量子理论”,不仅解决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而且奠定了量子光学的基础,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霍尔与亨施的研究,则主要结合了原子物理和量子光学,在精确测量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时间的精确测量主要依靠原子跃迁的频率,但在原子运动的状态下,测量不太精确。而利用激光技术将原子冷却后使之速度降低,就可以作出精确测量,“他们主要在精确测量的技术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国在量子光学方面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光机所、山西
诺贝尔奖 中国大学以及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等科研机构,都有较好的研究成果。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近年来较多的关注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因为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往往与最先进、最新的技术发展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恰恰又需要在非常基础的理论研究方面下工夫。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阿尔贝费尔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1988年发现的“巨磁电阻”效应使得非常弱小的磁性变化就能导致巨大电阻变化的特殊效应。)而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据悉,巨磁电阻效应相关技术被用于读取硬盘中数据,这项技术是最近几年硬盘小型化实现过程中的关键。瑞典斯德科尔摩皇家科学院发布的颁奖声明称,阿尔贝费尔和彼得格林贝格尔1988年各自独立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物理效应-巨磁电阻效应,即一个微弱的磁场变化可以在巨磁电阻系统中产生很大的电阻变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