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就诺奖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什么是成就诺奖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2019-09-20
近⽇,连续⼏天公布的诺贝尔奖再⼀次吸引了全球的关注。10⽉5⽇,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疾病研究⽅⾯取得的成就;6⽇,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本科学家|⽥隆章和加拿⼤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振荡⽅⾯所做的贡献;7⽇,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奇和⼟⽿其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获奖,因为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的突破性研究。
迄今为⽌,诺贝尔奖已评选了115届。诺贝尔奖对世界的科学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曾说,“诺贝尔奖把⼈类⽂明提⾼到⼀个新的⾼度”。推动和促进世界科技进步和⼈类⽂明发展的贡献,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也是科学家和研究者们投⾝科研、潜⼼研究的⽬标之⼀。那么,教育经历、成长环境、⽼师启蒙、兴趣爱好、后天努⼒等,到底哪些因素对这些世界级的科学家产⽣了影响?他们的科学精神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质?
兴趣和热情,点燃科学梦想的⽕种
在很多⼈眼中,科学家这个称呼略显神秘,很多⼈⼩时候都有过“长⼤成为科学家”的梦想。2007年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奥利弗·史密斯教授也⼀样,“7岁那年我看了⼀本关于超⼈的漫画,从那时候起我就⽴志要当⼀名科学家,虽然那时候的我连科学家的确切定义是什么都不知道”。
在史密斯眼中,科学家就是超⼈,可以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准确地说,我那时应该是想成为⼀个发明家”。奥利弗·史密斯的很多科学研究其实并不只是单纯枯燥的理论,⽽是⼀些令⼈愉快的“发明”。“⽐如我获奖的研究所⽤的仪器设备,由于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以买,于是我⾃⼰做了⼀个。”他说。
做科研重要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的兴趣,奥利弗·史密斯⼀直强调兴趣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建议学⽣⼀定要研究⾃⼰有兴趣的课题,“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课题,你就去你的导师给你换⼀个;如果他不答应给你换,那么,就换掉这个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都在于“乐在其中,充满信念”。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告诫青年科学⼯作者说,“年轻⼈要树⽴远⼤⽬标,但千万不要把得诺贝尔奖作为⾃⼰的⽬标。如果要我给你们提出什么建议,那就是不要仅仅以能挣多少钱或者爬上什么位置作为你科学研究的动因或追寻的⽬标。”
对于兴趣,学校的启蒙和培养不可少。“学校在保证学⽣好好学习的同时,⼀定不要忘记培养学⽣的兴
趣,让学⽣学习他们感兴趣的。”韦尔特曼说,“我不是个好学⽣,因为学的东西太多,在初中的时候我竟然要学4门语⾔,我都没有兴趣。”然⽽,他却热衷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并在1999年获得诺贝尔奖。
戴维·格罗斯认为,⼤学真正的精髓在于真和美。遵照真实、追寻美好,“这两点是学习、研究的精髓,拥有这两点,我们才能认为这是所真正的⼤学。”格罗斯建议青年学⼦要做⾃⼰真正热爱的事业。
“我⽤⾃⼰的经历告诉你们,在中学的成绩考得好,并不等于将来你的职业发展会很成功。重要的是你们要到⾃⼰的喜好和特长,并充分发挥它。”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斯在讲述了⾃⼰求学路、成才的经历时也提出忠告,“对于青少年来说,保持⼀颗探索、好奇的⼼,对成才很有好处。”
坚持与钻研,对科学精神的敬畏与崇拜
⼏天前,《界⾯》在北卡罗来纳州⼤学(UNC)医学院采访到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齐兹·桑贾尔。他表⽰⽣化研究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他的这项研究已经做了35年,其中经历了⽆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失败率⾼达80%⾄90%。他觉得,⽣化研究成功的关键要挑选重要、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努⼒⼯作,并持之以恒。
著名⽣物化学专家、2001年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蒂姆·亨特博⼠⿎励青年学者应该在最初的研究中有⼀个清晰的⽬标,并培养在微⼩的线索中发现问题的能⼒,在遇到困难和瓶颈时更要充满信⼼地去寻证据,⽀持和论证看起来有异于前⼈的结果和发现。
“当我还是⼀个10岁孩⼦的时候,我曾读过韦尼阿明·卡维林的《船长和⼤尉》,之后,我便终⽣不渝地奉⾏着书中那位主⼈公萨尼亚·格⾥⼽⾥耶夫的准则:奋⽃、探求,不达⽬的,誓不罢休。”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若列斯·阿尔费罗夫在《科学与社会》这本⾃传式著作中写道。
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丁努思·韦尔特曼认为,“我们需要有⼀种品格,就是知难⽽上。”可见,成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最重要的⼀点是“当别⼈放弃的时候,他没有放弃”。
科学研究需要耐⼼。尽管你在进⾏⼀项伟⼤的研究,也许你处于⼀流的科研环境中,你仍然不能强求,因为科学研究本⾝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坚持下来并最终突破了瓶颈,那么对所在领域的影响⼒将是空前的。沃尔夫冈·克特勒教授强调,重⼤的科学发现和成就都绝⾮偶然。美国很多⼤学也是在长期的科研积累过程中才获得了重⼤突破。这个过程,⿇省理⼯学院积淀了超过⼀百年,⽽哈佛⼤学、耶鲁⼤学甚⾄更久。在他看来,对于⼀件⾮凡的⼯作,很多科研⼯作者都希望尽快提前完成;但
科学研究这些事情,有时候还就是需要⼀定的时间去积累。
科学研究是⾮常⾟苦的⼯作,在经历了⼀整天的⼯作后或当您感到渐渐失去耐⼼时,应学会释放压⼒。沃尔夫冈·克特勒教授告诫后来者,“对于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进⾏科学研究并指导学⽣……可能是⼈⽣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此给⾃⼰带来过多压⼒,我们需要保证⾃⼰有办法协调好这些压⼒”。
严谨和认真,通向成功的科研态度
据媒体近⽇报道,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研究青蒿素的时候,为了准确把握疗效“以⾝试药”,每天回到家都满⾝酒精味,后来甚⾄患了中毒性肝炎。“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年。”屠呦呦说,“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就是⼀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点。”试想⼀下,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勤劳勇敢的科学实验,要想取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异于天⽅夜谭。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在科研中不仅治学严谨、专⼼致志,⽽且⾮常喜爱物理学实验,需要全⾝⼼地投⼊研究。有时为了科学实验,他四处奔波,⾛遍波⼠顿及佛罗⾥达州,以便个强⼒磁场进⾏他的“量⼦液体实验”,他在⼯作时很少理会⾝旁其他事情,以致他的研究⼯作⾮常出⾊、⾮常⾼效。
另⼀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科学家丁肇中在科学研究中就⾮常重视实验,他在诺贝尔奖获奖发⾔时特
别强调实验在⾃然科学中的重要性。他讲道:“中国有⼀句古话:‘劳⼼者治⼈,劳⼒者治于⼈’。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在发展中国家的学⽣们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避免实验⼯作。事实上,⾃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是从实验产⽣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学⽣们的兴趣,注意实验⼯作的重要性。”
诺贝尔奖并不青睐功利主义者,只有具备科学精神的⼈才有可能获此殊荣。纵观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名单发现,90%以上的奖项都被授予在基础科学⽅⾯取得重⼤发现与理论成就的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偏爱基础科学成果的传统,对于激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使全社会关注和⽀持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分积极的作⽤。
(来源:《中国教育报》张雷⽣/⽂)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诺贝尔奖 中国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什么是成就诺奖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被举报⽂档地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